2008年,巴菲特的18亿港元投资让比亚迪名声大噪,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但很少有人知道,王传福13岁丧父,15岁丧母。
为了使他能够完成学业,嫂子不惜卖掉嫁妆供他读书。
一个农村孩子,是如何逆袭成百亿富翁?
他又将如何报答自己的嫂子呢?
艰难童年与家人的守护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他的家中共有兄弟姐妹八个,他排行老七。
家里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小屋中,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供转身,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他的父亲是村里的木匠,靠着一门手艺走街串巷维持生计,母亲则是普通的农村妇女,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带孩子。
尽管家境贫寒,但王传福的父母十分重视教育。
为了供孩子们上学,他们省吃俭用,把家里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王传福13岁那年,父亲因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积劳成疾,被确诊为肝癌。
为了给父亲看病,这个原本已经捉襟见肘的家庭四处借钱,几乎耗尽了所有积蓄。
然而,治疗终究未能挽回父亲的生命。
父亲的离世让家庭的生活雪上加霜,母亲不得不加倍劳作,拼命想填补丈夫离开的空缺。
然而,日复一日的操劳,加上无休止的悲伤,让她的身体越来越差。
两年后,母亲也积劳成疾,倒在了家门口,永远地离开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母亲去世时,15岁的王传福刚刚初中毕业。作为家中长子的王传方,毅然承担起了父母的责任。
他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开始拼命干活挣钱,供弟弟妹妹上学。
面对生活的重压,王传方从未抱怨过,而是用行动诠释了“长兄如父”的真谛。
王传福深知哥哥的付出,他也没有辜负哥哥的期望,学习更加刻苦。
初中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为了给弟弟凑学费,王传方干活更加拼命,在他结婚后,他的妻子张菊秀也加入了这个“助学团队”。
张菊秀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女子。尽管嫁入这样一个家境困窘的家庭,她没有一句怨言,反而像亲姐姐一样悉心照顾王传福。
有一次,张菊秀发现王传福的裤子上打满补丁,便悄悄买了一条新裤子塞到他的背包里。
面对这样的嫂嫂,王传福心中充满感激,也更加坚定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他告诉自己,一定不能辜负这个家、辜负哥哥嫂嫂的辛劳,要用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家庭摆脱贫困的阴影。
求学路上的风雨与坚持
高中时期的王传福深知哥嫂的不易,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尽量节省开支。
为了省钱,他的衣服破了就补,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即使同学们邀请他出去游玩,他也总是拒绝。
到了高考前夕,王传福的学习变得更加刻苦,每天挑灯夜战。
虽然疲惫不堪,但每当想到如果自己考不上大学,就意味着哥哥嫂子所有的努力将付诸东流,他就又重新充满了力量。
经过几个月的拼搏,王传福终于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也是整个家庭的希望之光。
家人们为他感到无比骄傲,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去支付昂贵的学费。
虽然王传福得到了奖学金,但这仅仅能解决一部分费用,而剩下的学费和生活费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为了支持王传福上大学,嫂子张菊秀做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决定。
她把自己结婚时母亲送给她的一对金耳环当掉,换来了几千块钱,这些钱几乎是她所有的积蓄。
她默默地将这些钱交给王传福用来支付学费,而王传福也并没有辜负家人们的期望。
在大学里,他依然保持着刻苦的学习态度,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然而,学业之外,他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学术成绩,并不能完全改变家庭的命运。
他渴望做出一些改变,带领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王传福考上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研究生。
这是一个更为昂贵的学术深造之路,他知道,继续深造意味着更多的经济压力。
尽管他已经在学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继续深造所需要的费用,他还是感到深深的忧虑。
正当他犹豫不决时,嫂子的一番话再次激励了他:“我们全家的希望就是你能出人头地,你只有继续努力,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嫂子的这番话仿佛是一记重锤,敲在了王传福的心上。
他知道,自己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是一个充满期望和支持的家庭。
他决定再次坚定自己的决心,继续追寻梦想。
为了支持他,嫂子四处借钱,甚至卖掉了一些家里唯一值钱的物品,这些都是她和王传方积攒下来的辛苦钱。
嫂子从来不曾要求回报,只希望王传福能够走得更远,能够不辜负大家的期许。
在研究生期间,王传福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逐渐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
他接触到了电池技术这一领域,也逐渐意识到,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这时,王传福的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进入电池技术领域,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产品,改变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落后局面。
创业路上的坚持与成功
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的王传福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成为一名电池研究专家。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安稳生活。他敏锐地察觉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电池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1995年,王传福作出了一个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决定:辞去工作,投身创业。
然而,创业之路并不轻松。虽然王传福在电池领域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资金和资源依旧是他面临的最大难题。
面对家庭和社会的质疑,王传福依然坚定地迈出了自己的步伐。
他向在深圳做房地产生意的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人民币,用这些钱在深圳创办了比亚迪公司,开始了他的创业征程。
创业初期,他遇到了无数困难。由于资金有限,他只能自己带领团队一起做实验,从零开始研究电池技术。
为了降低成本,他大胆采用自主研发替代进口设备。
经过无数次失败,他们终于成功研发出高质量、低成本的电池产品,迅速打开了市场。
然而,比亚迪的成功并没有让王传福止步。他清楚,电池技术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才是发展的真正方向。
早在2003年,王传福就已经意识到,汽车行业将进入电动化、绿色化的新时代。
虽然市场上还没有太多电动车企业,但他坚信,新能源汽车将在未来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决定:将比亚迪的业务从电池扩展到汽车行业。
这一决定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尤其是当时,电动汽车的技术还不成熟,市场需求也不明确。
很多人认为王传福的举动近乎疯狂,但他心里清楚,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他开始将比亚迪公司资源倾斜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
逐渐组建了一支电动汽车研发团队,集中攻克电池技术和汽车设计难题。
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
同年,巴菲特以18亿港元认购了比亚迪10%的股份,使比亚迪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王传福也登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然而,尽管事业蒸蒸日上,王传福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哥嫂。
他深知自己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哥哥王传方和嫂子张菊秀的无私奉献。
为了报答他们,王传福将哥嫂接到深圳,为他们购置了新房,还安排了高薪工作,让他们不再为生活奔波。
看到曾经饱经风霜的哥哥嫂子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王传福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激和满足。
结语
王传福的成功绝非偶然。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人生的轨迹,也改变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从贫瘠的农村走向世界的舞台,王传福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的温暖与支持,是一个人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而怀揣感恩之心,不忘根本,是成功后最值得拥有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央广网2015-08-04《他农民家庭出身,29岁开始创业,如今身家241亿》
2.经济观察报2024-11-19 《比亚迪达成1000万辆,王传福:下半辈子就干新能源汽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