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尖山村,年过六旬的丁久明是乡亲们口中“比旧址更鲜活的红色教科书”。这位有着四十余年党龄的老党员,既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也是守护鄂豫边省委旧址的义务讲解员。从青丝到白发,他始终以双重身份扎根红土地,用脚步丈量革命热土,用乡音讲述红色信仰。
1957年出生的丁久明,是听着鄂豫边革命故事长大的”红土地儿子”。1974年从镇办高中毕业后,品学兼优的他被选派回村工作,从村团支书到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四十余年。那些年,他带着村干部在省委旧址的厢房里开”月光党课”,在修缮古建筑时保留红军标语的原迹,将革命传统化作治理智慧。村里规划文化广场时,他提议把废弃石碾改造成”红色读书角”;调解邻里纠纷时,常引述展墙上”红军纪律三项注意”的条文。他在带领村民开荒造林、兴修水利的岁月里,总不忘在歇工时指着山梁间的战壕遗址讲历史。修建通组公路时,特意绕开两棵见证过“革命秘密会议”的百年古松;修理残破的旧址时,手把手教工匠修复旧址留下的土坯。在他和村支两委的不懈努力下把小小的贫困山村慢慢建设成市级先进村,同时也让红色记忆渗透进这小山村的角角落落,你看村民议事的火塘边多了大家对先烈的追忆,农闲时有三五老人主动到旧址拔除石缝杂草,就连孩童玩耍时也会模仿他讲解时的手势。
“革命火种是在我们尖山燃起的,有责任让它照亮更多人的路。”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在努力践行的一句话。自入职尖山村起,他便以义务讲解员的身份守护着鄂豫边省委旧址。每个清晨总比第一批游客早到一小时,指尖抚过年轮般的木纹窗棂,如同翻阅一部立体的革命日记。二十余载风雨无阻的坚守中,他带动村民组成志愿维护队,培养出能讲本地方言的青年讲解员,让守护行动从个人坚守变成群体传承。
青砖灰瓦的旧址院落里,丁久明洪亮的乡音仿佛带着穿越时空的力量。他不仅是讲解者,更是红色精神的引路人。每逢“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他总是提前清扫场地、整理历史资料,为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党员主持宣誓仪式。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他在旧址前院竖起一面党旗墙,为平桥区各单位的新老党员领誓。当铿锵的誓言回荡在先烈们曾集会的院落中,不少年轻党员红了眼眶:“握着丁书记的手重温入党誓词,仿佛触摸到了1936年省委领导在此宣誓的历史余温。”
对丁久明而言,守护旧址早已融入生活。每天清晨,他总比第一批游客早到一小时,清扫青砖地面、检查木质门窗、清理院落杂草,这些被他戏称为“给老房子晨起梳头”的活计,他干得一丝不苟。2019年春,某高校党史研究团队在旧址连续开展7天调研,他白天讲解历史事件,夜里打着手电巡查建筑安全,最后一天累得靠在斑驳的廊柱上睡着,手里还攥着泛黄的烈士名册。二十余年来,他累计讲解超5000场次,接待逾8万人次,每一块被岁月打磨的青砖都听过他的讲解,每一寸铺着苔痕的石阶都印着他带参观者寻访秘密联络点的足迹。
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路上,丁久明始终与时俱进。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他创新开设“云端课堂”,举着手机带网友“云游”旧址。当镜头扫过省委领导曾开会的堂屋时,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当年就是在这张木桌前,革命先辈们制定了‘发展武装力量’的重要决议”。以单场直播最高观看量突破8万的成绩,让红色故事第一次“走”出深山。
至今,丁久明仍保持着每天巡查旧址的习惯,那本磨破了边角的巡查记录本上,工整记录着“西厢房瓦片加固”“院落排水沟疏通”等维护细节。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执着,这位老党员的回答朴素得令人动容:这处旧址是共产党人在鄂豫边扎根的见证,保护它就像保护自家的族谱,容不得半点马虎。夕阳西下,旧址门前的百年古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他送走最后一批参观者的叮嘱:别忘了常回来看看,这里永远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祠堂。
编辑:凯升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