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70岁的濮存昕,竟让世界都刮目相看

自明评娱乐趣事 2024-11-06 22:12:49

老戏骨们的辛酸时光

"我的表演没有人看,也没有发展的机会。"

这句话出自70岁的濮存昕口中,让人听着不禁感到心酸。身为国家一级演员,他曾凭借《英雄无悔》《推拿》《三国演义》等佳作获得无数观众喜爱,如今却无奈地讲述了这样的现实。

从2013年开始,这位"戏骨担当"逐渐从观众的视线中消失。他并非不想演戏,而是时代的大潮裹挟着一切,将他推向了看似平静实则尴尬的处境。

在复出之后,曾经能够演能打的"老戏骨"发现,演艺圈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濮存昕面临一个残酷现实:即便演技了得,无流量加持,戏约仍逐渐减少。导演们宁可选粉丝数百万的小鲜肉,也不选多年生演技老练的演员。

剧组并不缺少演员,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流量。

"以前随便一部电视剧的收视率都有百分之二三十,现在许多电视剧的收视率连百分之一都没有了,真是令人感慨万分。"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遭遇,更是整个老一辈艺术家们共同面临的困境。

在这个依赖数据证明的时代,那些凭实力打拼的老艺术家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观众的口味在变化,市场的规则在变迁,但老艺术家们对表演艺术的坚持始终如一。

濮存昕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使在面临"无戏可拍"的窘境时,他也从未放弃对表演的热爱。只是他的热爱的重心由电影屏幕转向了话剧舞台。

"其实现在的我已经很满足了,"他露出了一丝轻松的微笑,"不需要太多的作品,在话剧舞台上就感到安心,不想被无谓的骚扰或者捉弄。

这句话听着平静却透露出一种无奈。但濮存昕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反而在这个时刻选择了回归初心,专注舞台。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能够坚守自己的专业操守,保持对艺术的纯粹热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选择,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是他能给出的最好答案。

濮存昕在时代的变化中逐渐失去了活跃在荧幕上的机会,却在话剧舞台上找到了寄托。这又何尝不是他作为一个老艺术家对时代深深的思考和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呢?。

他常说的话不正是:"只要是金子,不论在哪里都会发光。"吗?

或许,这就是70岁的濮存昕对时代最好的注解。哪怕身处低谷,他仍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情与追求,这份坚持本身,就构成了他耀眼的光芒。

从巅峰到沉寂,这是命运的转折。

没想到,在2001年站在领奖台上捧起"最受欢迎男演员奖"的濮存昕,会在事业巅峰之际选择隐退。

他那时资源丰富,佳作不断。在《三国演义》中饰演的孙策、在《我爱我家》中出神入化的表演,让观众对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可就在他事业繁荣昌盛的时候,命运却给他开了个玩笑。

那是一个很普通的拍摄日。

“导演,手机又响了。”场记向导演提醒道。

濮存昕接到了妻子打来的十几个未接来电,他心里咯噔一下,顾不上补妆,抓起手机就往外跑。电话那头,妻子的哭喊声让他瞬间崩溃:“弟弟快不行了,你赶快回来吧。

濮存昕回家时,弟弟已经离开人世。他看着泪流满面的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明白自己必须承担起这个家。

他开始减少演出,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家人。每天他都会陪父母去散步,经常去弟媳家看望孩子们,还会留下生活费。他以为,这样的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

然而,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

我的父亲已经90岁了,他一直隐瞒着自己的病情,直到濮存昕发现时,父亲已经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我日夜守候在父亲的病床前,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他。

"我父亲走得太突然了……"濮存昕抽泣着说。这一离开,他的母亲也已经无法独自承受,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生活也无法自理。

就这样,那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演员,戏剧性地选择了“隐退”。

自古忠孝难两全,濮存昕的表现无疑是最好的诠释。他为了照顾重病的母亲,舍弃了工作,每日陪母亲看病,悉心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

这份孝心让他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称号,但是对濮存昕来说,母亲的一个微笑比这些荣誉都更珍贵。

"我并不会后悔做出这样的选择,"他眼神坚定地说,"家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正是妻子宛萍的默默支持,让他坚持了下来。宛萍看着丈夫头上越来越多的白发,心里很难受,但从没有抱怨过生活的艰辛。

人生的剧本,有时确实难以预料。但正是这些起起落落,让濮存昕深刻地领悟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

正如他后来说的:"在我看来,做好家人的陪伴和照顾,才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角色,而演艺事业只是其次。"

这段话,既道出了一位演员的责任,也道出了一个儿子的担当。

与宛萍的深情厚谊:相濡以沫。

1977年,空军话剧团里24岁的濮存昕还只是个不起眼的新人。

宛萍对濮存昕的第一印象是“当时他穿着大棉鞋,看起来土里土气的,我还心想这是哪来的傻小子”。然而,当时的宛萍13岁就进入话剧团并凭实力担任干部,众多追求者使其成为"女强男弱"的典型配置。

这个平凡朴素的小伙子,每天都孜孜不倦地缠着室友排练,他最常找的人就是李雪健。他有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想出名,把自己培养成著名的台柱子。

宛萍开始改变对他的看法,年轻人的那股拼劲让她深深感动。

缘分总是神奇的。一次同台合作的机会,让两个人的心逐渐靠拢。在舞台上,濮存昕的礼貌和风度深深打动了宛萍;而在台下,宛萍的才华和温柔也深深吸引了他。

1985年开始,他们便开始谈婚论嫁。

婚后的生活并不宽裕,小两口和公婆挤在50平米的老房子里。然而,宛萍却把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家视为温暖的避风港。

一年后,女儿的降生给这个家带来了更多欢声笑语。同年,濮存昕也迎来了事业的转机,被调到人艺工作。在妻子的支持下,他的演艺事业开始腾飞。

宛萍在生活中既是濮存昕的得力助手,也是他在事业上的默契搭档。在排演话剧《李白》的过程中,每当濮存昕和他父亲因观点不合产生争执时,总是宛萍出面进行调解。

她起到观众的作用,能直接指出问题并给你一些建议,帮助你减少和父亲之间产生的矛盾。

因为有了这样的默契,濮存昕后来创作了诸如《三国演义》《我爱我家》等经典作品。同时,宛萍始终是他最忠实的观众和最严厉的评论家。

面对家中变故和事业低谷,宛萍成为了濮存昕坚实的后盾。她理解丈夫为了家庭做出的牺牲,陪伴他照顾生病的母亲,并给予他无尽的温暖与支持。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这句老话在濮存昕和宛萍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自他们成为了"话剧团新人",到"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划出了事业的巅峰,又共同经历过了事业的低谷,宛萍对濮存昕的支持和陪伴始终如一,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如今,他们已经携手走过了近40年的婚姻生活。那个曾经"土里土气"的小伙子,已经变成了备受尊重的艺术家;当初那个带着偏见的第一印象,也成为了他们最深情的陪伴。

这便是最美好的爱情:不是热烈的、轰轰烈烈的,而是如细水长流的相濡以沫。在生活的舞台上,他们是最佳拍档,同时也是最契合的灵魂伴侣。

当濮存昕向我们描述女儿小时候的样子,他的脸上总是布满了宠溺的笑容。他说:“我女儿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野孩子。”

33岁才有了女儿的他,对女儿来到这个世界非常珍视。他是一个有着自己教育理念的、成熟的父亲。他既不会溺爱自己的女儿,也不会过度的去束缚她。

然而,女儿的性格却让这对文艺工作者夫妇感到有些措手不及。小姑娘的性格活泼好动,似乎总有用不完的精力,与父母文静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上了中学后,女儿突然像是变了个人,从一个放肆自由的“野孩子”,变成了一个安静文雅的“淑女”。这样的转变非但没让濮存昕高兴,反而让他越发担忧。

"孩子应该具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教习环境并不能限制他们个性的发展。"他揣摩着,思索现有教习环境是否限制了女儿天性的发展。

思来想去,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16岁的女儿去国外留学。当时这样的决定并不常见,但濮存昕希望女儿在异国他乡找到属于她的那份生机与活力。

那一天,濮存昕站在机场,目送女儿走进安检口,背影渐渐消失在了视野中。他的心里五味杂陈,既为女儿的独立感到欣慰,又忍不住担心她在异国他乡的生活。

在女儿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天她突然回家,然后告诉父亲:“爸爸,我恋爱了。”

这个消息让濮存昕既惊又喜,结合自身经历,他明白初恋的美好与脆弱。他深思熟虑后,悄悄给女儿准备了“安全措施”。

这个举动在旁人看来或许“多余”,但它恰恰证明了一个父亲最朴实无华的关心。

濮存昕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并未扮演严格的父亲角色,反而更像个朋友,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建议,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

这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来源于他对父爱的独特理解。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常常这样说,"父母的责任不是规划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成长的空间。

这种教育观念使得濮存昕在为人父的道路上,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剧本。这个角色可能比他在荧幕上塑造的任何形象都更加真实动人。

“在话剧舞台,我就感觉特别安心,没有必要把作品弄伤,也不愿意被打扰或捉弄。”

这并不是一种放弃的表达,而是濮存昕对于自己人生新阶段的深刻理解。从曾经的银幕巨星转变为话剧舞台上的默默耕耘者,这个转变的过程并不轻松,但却充满了温暖。

曾几何时,他还是那个追名逐利的年轻人。在空政话剧团的日子里,他告诉自己:"我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想出名,成为众人瞩目的台柱子。

现在回头再看看,那份拼劲确实在推动他不断进步。

生活总是给他出乎意料的剧情,像是弟弟离世、父亲病逝、母亲需要照顾等,每一次变故都像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正是这些经历让他逐渐明白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的濮存昕仍在艺术道路上保持热爱。这一次,他选择回归初心,专注于话剧舞台。这里没有收视率的压力,也没有流量的纷扰,只有最纯粹的表演欲望持续燃烧。

他笑着说:“年纪大了,反而更懂得取舍了。”这份从容,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来自于对艺术的不变追求。

70岁的他,本该安享晚年,但他仍然坚持照顾自己的母亲,关心自己的弟弟和他的家人,这些责任他从未推卸,反而更加尽心尽力。

在演艺圈经历了大起大落,濮存昕的人生已被锤炼出了不凡的气质。他深有感触地说出了一句朴实却深刻的话:"只要是金子,不管在哪都会发光。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艺术工作者最深层的坚持。

或许在他人眼里,从大银幕明星转变为话剧演员是一种"堕落"。然而,对于濮存昕而言,这恰恰是他回归艺术真谛的最佳途径。

在话剧舞台上,他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和适当的位置。

这个选择让他更具智者风范,不再拘泥于浮名虚利,而是醉心于能让自己安心的事物。

濮存昕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名利固然重要,但坚守本心更为可贵。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选择,就一定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70岁的濮存昕通过自身的方式让世界对"老艺术家"有了新的认识。他证明了: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在于走得多远,而在于走得有多稳。

这就是濮存昕给他这个时代最好的答案。

有人说他"消失"了,但其实他并没有,他一直都在,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发光发热。这种坚持和热爱,才是真正让人敬佩的地方,让世界为之惊叹。

0 阅读:4
自明评娱乐趣事

自明评娱乐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