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男篮的球迷最近心里可能有点堵。刚送走一个功勋老将,丛明晨。解约的消息来得突然,让人唏嘘。
你说竞技体育嘛,状态下滑是常态,可丛明晨这情况,是伤病缠身,硬生生给拖垮了。前两天,网上流出一段视频,是丛明晨在康复中心做治疗。画面里,他想往下蹲,愣是蹲不下去,龇牙咧嘴的。康复师倒是说了,膝盖没啥大毛病,主要还是跟腱,老伤了。稍微一用劲儿,就疼得他嗷嗷叫,脸都涨红了。说实话,看着挺让人心疼的。这跟腱的毛病,估计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前也断断续续复出过,但状态总是不稳定。
打野球那会儿,看着也挺挣扎的。反反复复的伤病,估计也磨掉了他不少信心。毕竟,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有人可能会问,丛明晨才30岁,正值当打之年,怎么就落到这步田地了?是啊,30岁,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才刚开始考虑职业规划,但对于运动员来说,已经是职业生涯的后半程了。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身体损耗太大了。这事儿往深了说,其实也反映出咱们国内职业运动员保障体系的一些问题。球员的伤病,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是俱乐部,甚至是整个联赛需要重视的问题。伤病预防、康复治疗,这些环节都得跟上。
就拿辽宁男篮来说,现在锋线确实有点捉襟见肘。张镇麟带着伤在硬撑,上一场还崴了脚,这缺席一场,对球队影响不小。要是丛明晨还在,起码能分担一些压力。他的三分球,曾经是辽宁队的重要火力点。而且,他还练出了一些持球能力,可惜啊,伤病不等人。说起张镇麟带伤作战,这事儿也挺让人揪心的。你说他不想休息吗?肯定想。但球队需要他,他只能咬牙坚持。
这种“带伤上阵”的现象,在CBA其实挺普遍的。一方面,球员的职业精神值得肯定;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球队在人员储备和轮换方面的一些问题。当我们习惯性地把“为国争光”、“集体荣誉”挂在嘴边时,是否忽略了运动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需要保护,需要关怀?过度透支他们的身体,真的值得吗?当然,俱乐部也有俱乐部的难处。成绩压力、赞助商压力、球迷的期待,这些都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在这种情况下,让球员带伤上阵,似乎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但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球员的身体是有限度的,过度使用只会加速他们的职业生涯衰退。
而且,伤病也会影响他们的状态,最终损害球队的利益。其实,CBA这些年发展挺快,但有些地方还是不够职业。球员的保障、伤病管理、退役后的生活,这些都应该纳入到更完善的体系中。不能只想着榨干他们的剩余价值,而不考虑他们的未来。现在丛明晨在康复中心积极治疗,希望能早日康复。至于未来能不能重返赛场,谁也说不准。但他才30岁,还有机会。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关注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不仅仅是俱乐部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只有建立更完善的保障体系,才能让他们安心打球,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比赛。毕竟,健康的运动员,才是中国篮球的未来。希望丛明晨能早日摆脱伤病,无论他选择怎样的道路,都祝他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