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带有句话叫“不时不食”,老一辈也常常说:“什么年纪就做什么事情。”仔细想想,大概“吃”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中医认为,人与日月相应,人的脏腑气血的运行,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汾湖月月都有自己的时令代表菜,汾湖人家的生活絮语,都蕴涵在随节气变化而变化的吃食之中了。
在汾湖的年夜饭菜单中,内馅丰富取意“五谷丰登”的八宝鸭,绝对是撑场子的大菜。《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也有过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乾隆年间),苏州织造普福进糯米鸭子,万年春炖肉,春笋糟鸡,燕窝鸡丝……”八宝鸭采用麻鸭和八宝料为主要食材,而其中这八宝料尤为讲究,传统做法常以鸡脯肉、夹心、火腿、冬笋、香菇、莲心、去核红枣、糯米等来构成八宝料,将八宝料炒制,下糯米,浸入味,缝如洗净的麻鸭中,烧鸭装盘。
当掀开锅盖一刹那,一股混合着糯米、鸭肉、火腿、冬笋等鲜香味扑鼻而来,渗人心扉。闻起来腴香浓溢,吃起来鸭肉酥烂入味,里面的八宝饭软糯喷香、咸甜不腻,浓缩了一整个年夜饭的好寓意。
汾湖有句俗语:“稻熟螺蛳麦熟蚬”。作为江南的时令菜肴,刚过正月来一碗蚬子汤是最好不过,汾湖地区以青蚬和白蚬为主,白蚬湖也因盛产白蚬子而远近闻名。蚬子似乎是和春天一起来到汾湖居民的生活中的,初春时期,春韭碧绿,豆腐细软,蚬肉白嫩,无论蚬子和谁相逢,都是佳肴一道。新鲜肥美的蚬子,不论与豆腐煮汤还是与头茬的韭菜同炒,那种带着一点肥美的鲜,鲜掉眉毛。
蚬子煮汤,过去还称“元宝汤”。蚬子上市,把刚捞上岸的蚬子洗净入冷水锅,放入一二姜片,煮开,慢慢撇去浮沫,下一勺猪油、一撮葱花,撒些白胡椒粉,鲜美的清汤呈现在眼前。汤汁和蚬肉一同滑进舌尖,吐出蚬壳,听见壳与碗碟碰撞叮叮当当的声音,鲜美的汁水存在嘴中,既得鲜味又得趣味,是用鱼肉都不换的美味。
螺蛳凭借着独特的鲜味与口感,俘获了不少文人的心。有俗话说“清明螺,赛过鹅”,作家汪曾祺先生,也对螺蛳念念不忘:“我们家乡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本草汇言》有记载:螺蛳,解酒热,消黄疸,清火眼,利大小肠之药也。
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和滋养,三月的螺蛳肉质格外肥美,泥腥气小,最是鲜嫩。丢掉筷子,直接上手捏住螺蛳壳,一嘬一咬,弹嫩筋道的螺肉应声入口,咸中带鲜,香气盈人,谈笑间大半碗便吃净,配上一杯酒,更是快活得不得了。除了常见的酱爆,清炖、煮汤、韭炒……螺蛳的吃法也是家家都不一样,真可谓“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
富含维生素B,蛋白质是鸡蛋的2倍,膳食纤维含量更是蔬菜中的佼佼者,说蚕豆是隐藏日常菜摊上的“营养大师”,可是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蚕豆性平味甘,不温不燥,有益气健脾、利湿消肿的作用,尤其是四月,湿气来袭,多吃些蚕豆,有助缓解没食欲、脾胃差等问题。
俗话说:“春吃豆,胜过肉”。只有在品尝蚕豆的时候,汾湖人才会对肉视而不见。此时的蚕豆,不需要太过复杂的烹饪方法,只需要加点盐清炒即可。清炒后的鲜蚕豆青绿鲜嫩,粒大饱满,夹上一粒丢进口中,满嘴的绵密清甜、鲜嫩软糯,尽是春日的好味道。
《晋书·张翰传》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无论是汾湖本地人,亦或是游客,对张翰和“莼鲈之思”的典故都已不陌生。莼菜鲈鱼的搭配,可谓是汾湖美食界的“当家花旦”,既让人享受舌尖上的味觉盛宴,又能切身体会汾湖悠久而浓厚的历史人文沉淀。
“莼鲈之思”经典的代表菜品是莼菜鲈鱼羹,莼菜作为“水中碧螺春”,用来配鲈鱼做羹汤更能凸显出鲈鱼的鲜美,而本身滑溜溜的胶质口感,也为鱼汤增添了一丝清爽嫩滑。还有的做法则是鲈鱼和莼菜一同清蒸,清蒸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鲈鱼原味和鲜嫩肉质,蒸好的鲈鱼肉白如雪、细嫩爽滑,盘中的汤汁浓郁,点缀碧绿的莼菜,不仅可口,更美得像一副汾湖餐桌上独家的水彩画作。
乍听这道菜的名字可能让外地人摸不着头脑,其实“龙”和“凤”就是黄鳝和鸡,两者一起炖煮便拟其形状起了这么一个吉祥的菜名。
据汾湖本地的文史爱好者郑一冰说,一般有什么大事宴请时,芦墟人家才会做这道菜。一锅汤里,对食材新鲜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鸡必须是散养的土鸡,肉质紧实,经得起文火的熬煮,本地时令的黄鳝要净水养二日去腥,面筋里的肉馅也要选取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汤里还会配合自家腌制的咸肉来代替盐的调味。
汤上桌,状如“汤团”般的面筋在滚汤中上下翻腾,鳝段改花刀方便入味,和肥嫩的鸡块在汤中“龙凤斗”。舀一勺于唇间,那原汁原味的美味,集鳝鱼、土鸡、咸肉、鲜肉面筋于“四合一”的浓鲜,真是鲜得到了“挨了耳光都不肯放”的地步。鸡肉劲道而不柴,鳝鱼嫩滑毫无土腥味,面筋里的肉汁和鸡汤混合于口中,鲜嫩润滑,令人回味无穷。
汾湖作为江南水乡盛产河鲜,众多河鲜之中,鳗鱼常有“水中软黄金”“水中人参”之美称,著名美食家蔡澜在旅行食记中也对其赞不绝口。如今许多年轻人崇尚日式鳗鱼吃法,殊不知时节正好的新鲜鳗鱼用本土烹饪方式来做才更够味,真正能打动汾湖老饕的,还是那款浓油赤酱,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冰糖鳗鲡。每每提及,说者眉飞色舞,听者口角流涎。
一盘冰糖鳗鲡端上桌来,由于放了冰糖,鳗鱼表皮油光锃亮,肉极酥,酥烂脱骨而又不失其形。上前细嗅,酱汁浓稠,鳗香扑鼻。吃上一口,鱼皮肥腴、鱼肉粉嫩,一抿即化,酱汁挂在鱼肉上鲜甜入味,口感就像湖鲜中的“布丁”,浓厚鲜滑,化在齿间,只剩甜蜜的酱香与鳗鱼本体的鲜香,萦绕在唇边,回味无穷。
盛夏八月,高温的天气让人食欲大减,比起大鱼大肉,清爽的蔬菜更合口。荷塘小炒便是典型的例子,用莲藕、鸡头米等“水八仙”搭配河虾,爽口如夏日清风徐来,鲜美如荷花沁人心脾。
无论是色泽和营养的搭配,还是口味上的清新自然,都可堪称是夏季菜式中的经典。近年来这道简单的小炒更是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欢迎,认为它是典型的低卡减脂美食,在炙热的季节里,用清脆解腻的时蔬河鲜,为自己的肠胃来一次“大扫除”。
银鱼与白虾、白鱼并称“太湖三白”,因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杜甫曾有《白小》诗说:“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人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舍卵,尽其义何如。”
银鱼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具有补虚、健胃、益肺、利水等作用。汾湖许多家庭喜欢将银鱼和鸡蛋放在一起炒,不仅极具营养价值,而且口感软糯嫩滑,是鲜和嫩的组合。银鱼骨软,吃起来和鸡蛋口感类似,又自带鱼类的鲜美,也非常适合小朋友。清香的鱼肉与鸡蛋香气结合,鱼嫩骨软,蛋质松蓬,食之齿颊留香。
古时分湖水质良好,湖中盛产鱼虾,特别是“紫须蟹”(也作“子胥蟹”),个体大,螯、爪上生有紫色绒毛。《大明一统志》记载“蟹,分湖出者佳”,明弘治《吴江志》记载:“分湖蟹,亦名紫须蟹,大小钳,味甘,鲜美殊绝”,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卷三中就有“嘉郡风物极佳者,汾湖紫蟹”的记载,《魏塘纪胜》中亦有“蟹汾湖出,汾湖产紫须蟹”的条目。
如今“紫须蟹”难寻,然而汾湖蟹丝毫未逊色旧时。汾湖活水长流、湖清如镜、芦苇茂盛、螺虾富产,特别适合螃蟹生长,汾湖蟹体形硕大,金爪黄毛,壳簿肉肥。一只肥蟹抵一桌好菜,十月错过汾湖大闸蟹最好的时候,那就又要再等一年。越是本味鲜美的东西烹调方式越极简,蟹清蒸熟透,打开螃蟹的背壳,满眼锦绣填胸,咬上一口,“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是汾湖最丰厚的季节献礼。
鲢鱼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鱼类,富含维生素B2、维生素C、钙、磷、铁等营养物质,常吃对心血管系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许多汾湖的孩子们也从小就听长辈说:“小孩子要多吃鱼,尤其是鱼头,吃了就会变聪明的。”
十一月天气渐寒,用花鲢做的鱼头汤是汾湖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汤品之一。鱼头汤快出锅时加入盐和胡椒简单调味,鱼的香气此时已经慢慢弥漫开来。花鲢头做的汤口感清淡鲜美、不油不腥,汤色奶白醇厚,喝进嘴里满满的胶质,让人觉得醇厚绵长,鲜香又养胃,喝上一小碗,便能温暖一整天。
临近年关,最能代表本土年味的酱蹄便登场了。酱蹄必须是在年前已经准备好的,先后盐腌及赤酱油浸泡数日,然后在腊月的阳光底下晒几天,过年时再煮透煮烂。经过“千锤百炼”的酱蹄带有本身的酱油的浓厚芳香,入口自带一股馥郁的香气,肉质胶原蛋白十足,吃来津津有味,构成了汾湖独特的年味记忆。
在汾湖黎里古镇,蹄子是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主菜,其中要数走油蹄最具代表性,说起走油蹄,还有一段历史轶事。明代初年,朝廷决定在黎里镇小官荡建造一座八角亭,一位龙姓官员主持工程。黎里陈家看中了这位年轻有为的官员,招他作了女婿。为了迎接女婿上门,陈家郑重其事,光准备酒菜,就请了一大帮子厨师,其中一位与陈家同宗的大厨,最拿手烹饪走油蹄,酒席上宾客对走油蹄个个叫好。新女婿吃得有滋有味,从此以后走油蹄就被称为“乘龙走油蹄”“乘龙蹄”。
乡味绵长唤起家的思念汾湖十二月令时鲜不仅仅代表食物更是汾湖人舌尖上的乡愁无论身处何方家乡的味道总会给予游子最舒心的安慰.
好菜啊,都是家常好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