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刘某,女,28岁。1965年8月30日初诊。昨日受凉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头痛、头晕、微恶风寒,咽痒,舌苔薄白浮黄,脉细数。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予桑菊饮加石膏。处方:芦根五钱,桑叶三钱,菊花三钱,连翘三钱,薄荷二钱,杏仁二钱,炙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半。上药服2剂,症已。
按:胡老常用经方,但遇感冒、咳嗽初起,阳明里热轻者(温病学派辨证多为风湿表证时),常用桑菊饮加减,疗效亦颇佳。(冯世纶.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风热闭肺(腺病毒肺炎)
蒙某,女,8个月。1961年4月10日就诊。腺病毒肺炎,高烧7天,现体温39.8℃,咳喘,周身发有皮疹,惊惕,口腔溃烂,唇干裂,腹微胀满,大便稀,日行5次。脉浮数有力,舌红少津无苔。属风热闭肺。治宜宣肺祛风,辛凉透表法。处方:桑叶一钱,菊花一钱,杏仁一钱,薄荷七分(后下),桔梗七分,芦根三钱,甘草八分,连翘一钱,僵蚕一钱半,蝉蜕七个(全),葛根一钱,黄芩七分,葱白二寸(后下)。1剂。1剂2煎,共取120mL,分多次温服。
4月11日复诊:中西药结合治疗,热势稍减,体温39℃,昨夜有抽搐预兆,用镇静剂。脉同前,舌红苔微黄少津,面红,腹微满,四肢不凉。原方去葛根,加淡豆豉三钱,再服1剂,煎服法同前。
4月12日三诊:身热已退,咳嗽痰减,皮疹渐退,思睡,不爱睁眼,大便稀好转,次数亦减少,腹已不胀满,脉浮数,舌红苔薄白,舌唇仍溃烂。原方去葱豉,加炙枇杷叶一钱,前胡七分,煎服法同前,连服2剂而渐愈。
按:此例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属风热闭肺,治宜辛凉透表,宣肺祛风。用桑菊饮加僵蚕、蝉蜕、葛根、黄芩等清热祛风,药后热势减轻。仍以原方加减治疗而愈。(中医研究院. 蒲辅周医疗经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能天天出来宣传要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得有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心态。因为中医还没有做到完美变态.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
灵素小药童 回复 02-16 06:50
连反证法都能被您曲解成“否定”,看来您对中医的理解比“阴阳五行”还玄乎呢!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不是您这种“一棍子打死”的思维方式。您要是真懂反证法,就该明白中医的疗效是通过数千年的实践验证的,而不是靠您这种“断章取义”的歪理。
灵素小药童 回复 02-16 06:48
中医的治疗理念是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方和药量,确保安全有效。药量基于药物性质、患者体质和病情,盲目增加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中医的目标是通过最小药量达到最佳效果,而不是无限制增加药量。例如,治疗风寒感冒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量,成年人症状重可能增加药量,儿童或症状轻则减少。这种个性化治疗确保安全有效,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而不是延长病情。
灵素小药童 回复 02-15 23:45
按您这说法,中医喜欢看孩子生病,那您这么拼命黑中医,是不是因为您家孩子病得太快,没给您机会展现“高尚品德”啊?您这“初二知识”学得真是“炉火纯青”,连反证法都能用成“证明自己无知”的工具,佩服佩服!要不您先去补补脑,再来帮中医“宣传”吧,毕竟您这水平,连“黑”都黑得这么没技术含量,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还“药食同源”都不懂,您这智商,怕是连“吃饭”都得找人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