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才能拯救惠州文旅?不妨用这一招

明仔列夫捏 2024-10-05 13:06:40

当前,惠州正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加快迈向万亿GDP城市行列。未来,惠州将以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加快建设环“两山”引领区,打造一座“远者来,近者悦,居者安”的湾区魅力城市。

然而熟悉惠州文旅的朋友就会知道,惠州在文旅方面风评确实不咋滴。最为经典就是惠州三大特产。

一些历史的原因,导致了惠州发展服务业相对滞后。

发展现状与挑战

在了解惠州文旅发展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制造业现状。为何是制造业呢?因为服务业是依赖制造业的物资和设备支持,只有制造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具备一定发达程度,服务业才会活跃。制造业生产的产品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决策。制造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从而间接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的繁荣通常伴随着制造业的兴盛。

在制造业发展中,惠州起步虽然不算太晚,也大项目、大企业的龙头企业,但因为缺乏数量占比本应更多的中等型企业。尾部又是一些很传统的产业,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中间轻、两头重的发展结构。

又因为区位距离经济核心区还是相对较远,接受广深等发达经济体辐射有限,从而导致总体发展速度不快。隔壁的东莞则不一样,城市位于广深之间,地处珠三角东岸,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较大,吸引了更多投资。又因为东莞靠近广州和深圳,交通便利,更易吸引人才和资源。

反观惠州,虽然有大项目、大企业的龙头企业,但中间缺乏占比大部分的中等型企业。因为大项目、大企业虽强,但不可能覆盖到社会方方面面,这就导致了,惠州无论是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都不强,可是市场并不会因为你发展慢而停下来,这就是为何惠州为何物价很高,工资却很低的主要原因。当供应不能满足需求时,物价往往会上涨。

刚刚分析完了服务业为何会发展不起来,这里再说说惠州文旅发展滞后原因。

惠州文旅发展面临的挑战

总体来说广东文旅做得都不够,如果说广东文旅属于躺平状态,那惠州文旅可谓是摆烂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惠州的文旅发展中,确实面临一些挑战,导致其进展不如预期。一方面,惠州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确实丰富,但相较于周边城市,如广州、深圳,乃至佛山、潮州、肇庆,惠州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惠州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尚需提升,尤其是在交通便利性和旅游设施方面。

难道惠州没有作出改变吗?

接下来,我们看看惠州文旅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一、引导剧组来惠州,开拍、取景电视剧

二、让一些出生在惠州或曾在惠州生活的明星回归打气、加油

三、主动接触原本需要在惠州宣传的明星们

四、歌手的演唱会

五、举办大型体育赛事

六、设立旅游推荐官

七、听劝改名

在某湖畔的代运营下,流量和粉丝数总算上来了。也跟随广东文旅。

做到这些,当然获得了“央妈”的肯定

惠州的文旅在宣传力度上还是下足了功夫的,可就是没有一个有效的品牌塑造,导致许多潜在游客对惠州旅游资源的认知不够或者说太过于片面。

惠州文旅有哪些问题?

为何惠州文旅那么努力了,还是不行?

惠州文旅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旅游景点、景区缺乏可玩性。

不管是哪个景点、景区,你都可以发现,其实包含的元素还是太少了,小的景点、场馆,大多都只有一样看点,即便是搞了活动也是非常敷衍了事的,这当然,从投入经费上,也能理解,而大景区就说不过去了,景点景区,规范点的大多都只有一个看点,没有持续投入,导致这个兴趣看点很快就消磨殆尽了,比如:狮子城、哈施塔特等等。而一些中型的景区则更加夸张,什么彩虹滑道、无动力设施、灯柱、营地,哪样火就整上来,像是一个大杂烩一样。这里就不列举了,大家自行代入。

大景区诸如:罗浮山、西湖,没错确实比以前好了不少了,可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让人惊叹的代表自身的品牌,或许是因为文化挖掘不深,也或者缺少一个好的旅游策划团队吧。

除了上述,惠州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价值观和教育重心的改变。

由于文科普遍面临就业和发展等诸多问题,导致社会更加强调实用性和技术能力,而非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而非传统的文学、哲学或艺术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

社会更加依赖于技术创新和科学发现来推动产业和经济发展,从而导致文学和艺术领域的资源投入和支持减少。

相对的,从事数字互联网技术和科学领域的人才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以及社会地位,文科领域从业者就会面临更多的就业压力以及社会认可度的质疑。

惠州为何无法吸引大型旅游项目的原因与改进

有人会把原因归结于惠州缺乏像长隆、迪士尼等这些大型旅游项目的落户有关。

笔者认为,其实这个不是主因,因为惠州本身市场潜力就不足,一样的大咖过来惠州,你觉得受欢迎程度会一样吗?惠州这消费群体还不够大啊!虽然惠州人购买力被认可,但规模就这么大,你总不能要求那个人刷了一遍又一遍吧?其次,政策支持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其实,惠州很多大场馆都是十年前或更早建的,因缺乏变现的渠道,导致很多设施已经开始破旧了。坏的设施自然就无法提供更好的体验啊!当中一个最明显的就是当时飞儿主唱詹雯婷,因为消防原因取消了惠州的演出。

旅游市场又不成熟,大体停留在小作坊的程度。没有一个大型的旅游集团或者酒店集团,缺乏大型的旅游、活动接待经验,很多交通配套根本跟不上源源不断的车流。连多一点的接待量都无法承受,只能通过限流的方式进行。

相反,周边城市如深圳和广州具有更成熟的旅游市场和更丰富的资源,吸引了更多投资。

在文旅方面,惠州的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缺乏吸引大型品牌和项目的影响力。而政府又没有更多有效的招商引资策略和项目推介。

这样一来,那些大型项目又怎么会落地呢?

惠州为何缺乏像样的旅游人才?

我们时常会在电视、网上看到某某明星祖籍惠州,或者曾经在惠州工作生活,突然就红了,发出“哦,原来谁谁谁也是惠州的呀!”的感叹,殊不知,是否是因为人家在惠州得不到发展,才迫于无奈走出去呢?

为何一些惠州人才,或者来惠州谋求发展的人,大多都是在外地才走红?

主要是因为惠州的商业资源和发展平台相对较少,缺乏支持他们进一步发展的环境。大家不妨翻翻一些招聘软件,或者路边的一些招工启示,是否都是一些人数不满五十的小微企业?招聘的岗位除了铁人三项、吉祥三宝,就是销售、服务员、普工?

为何那么多年轻人宁愿自己在家做直播都不愿意出来工作,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社会压根没有他们想从事的工作啊!他们不想忍受时刻被老板PUA、加班996,别说业余时间提升了,连休息喘气的机会都没啊!有时甚至还要承受业绩压力、公司倒闭再就业的风险!

造成这个氛围,还不止是营商环境、就业环境,还因为创新、创业的氛围被打破了,导致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激励措施。

这也就是为何优秀的人才不愿意来惠州,本土人才又要出走一线城市的原因了。地方政府对新兴产业和创意文化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空间。

注重本地旅游企业的培养

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与其花心思研究如何引进大企业、大产业拉动内需,还不如实事求是,静下心来,研究如何推广本土企业。

比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低息贷款和补贴,帮助小微企业融资。搭建搭建合作平台,促进本地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建立商会或行业协会,增强企业之间的联系。组织培训班,或者一些学习的渠道,提高企业主和员工的管理、营销和服务技能,增强竞争力。制定针对本地企业的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和市场准入优惠,鼓励创新和升级。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限制,提升企业经营的便利性。根据当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差异化竞争。开放更多合作的方式,让一些有潜力的创业团队或者小微企业,也能参与到旅游活动当中来。鼓励旅游创业,设立创业基金和孵化器,支持有创意的旅游项目,吸引年轻人才。

人才方面,发展更多高科技和创新型行业,提升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提高薪资水平,吸引和留住人才。与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和认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改善工作条件,先把八小时工作制、双休日,以及加班制度完善了,从而建立积极的团队合作环境,增强从业者的归属感。

尽可能发展出一些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完善周边的交通、住宿和景区配套设施。

深入挖掘惠州本土的文化特色、自然资源,并从中利用起来,延伸出旅游卖点。提升品牌形象、丰富旅游产品和优化基础设施来增强惠州的旅游吸引力。通过宣传和推广,提升社会对旅游行业的重视程度,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一行业的潜力和价值。

做到以上这些,别说招商了,那些好的企业自然也会选择落户惠州的。

再有就是开发更多惠州本土特色的东西,而非一直抠东坡文化不放,罗浮山道士除了葛洪,还有安期生、李少君、朱灵芝、苏元朗、郑思远、葛玄、黄野人(黄大仙)、鲍姑、道家南五祖之一的陈泥丸(陈楠)等等。市区的除了苏轼就有张昭远、唐庚、陈鹏飞,高僧智敫、怀迪、行森、函可、文简,明代三尚书叶梦熊、韩日缵、杨起元,以及祝枝山,近代革命三贤叶挺、廖仲恺、邓演达,三大音乐家青主、廖辅叔、陈紫,惠阳的叶亚来、邓承修……这些哪个不是富有传奇色彩?单拎一个人的事迹都足够你写一整本长篇小说,一部长篇故事连续剧了。

0 阅读:3
明仔列夫捏

明仔列夫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