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中国酒事》出版:讲好鲁酒故事

新黄河 2024-09-23 14:20:59

《1983,中国酒事》近日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它以一个鲁酒企业的改革发展史为主线条,以“鲁酒振兴”的宏伟蓝图为大背景,展示了中国酒业的历史文化、精湛技艺、精神信仰和科学探索。

该书共分六章,长达28万字,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位于鲁西北的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的奋斗历程。这个有着72年历史的老酒厂,从一个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成为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酒企,一代代古贝春人付出积极努力和无私奉献。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晓峰是中国白酒界的一个传奇人物,是中小酒企里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因劳累过度,周晓峰59岁英年早逝。在他领导下,古贝春冷静应对困难和挫折,进行二次和三次创业,与茅台、五粮液等头部企业合作,按照“一浓一酱”两大产品线路设计,产品从低端走向中高端,还在2005年全国浓香型白酒质量普查鉴评中“摘金夺银”。酒厂智能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产品在巩固住德州及周边本地市场的同时,向四周强力辐射。周晓峰是一个拼命三郎式的人物,他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像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社会。在与五粮液、茅台的技术合作中,他虚心好学,把知识转化为发展能量;他酷爱文化,为古贝春提炼出大运河文化,打造出独特的文化符号,把文化意识融入员工血脉里,给企业发展赋予强大精神力量……作者在突出周晓峰这一英模人物的同时,梳理了古贝春从小作坊发展到现代企业的清晰脉络,描述了张子文、马绍星、杜安民、孙玉东、吴兆征、董福新等几代人的群体形象。目前,古贝春在徐秀菊和张洪昌的带领下,已经进入守正创新的新征程。

二是对“鲁酒振兴”进行了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是《1983,中国酒事》的大背景,也是另一条主线。从酿酒产业来看,山东独具优势,这里的啤酒和葡萄酒生产全国领先,黄酒独具北方特色,白兰地生产形成优势,白酒产业从新中国成立就开始“烟台试点”,拉开中国白酒科研大幕,在改革开放初期,鲁酒异军突起,长期占据中国白酒总产量第一,几十年间潜心苦练内功,产品质量有了总体跃升。从1998年开始,山东省先后4次在省级层面推动“鲁酒振兴”,出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本书在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就鲁酒如何振兴,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值得山东酿酒行业借鉴。

三是立足中华文明发展、中国酒业大局,讲好中国酒的故事。叙述了中国酿酒原料的变迁史,“五谷”的来源,不同时代的角色转换,与酿酒的关系;大曲、酒具的历史演变;酒的品类从黄酒到白酒的递进,以及必备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条件;具体的酿酒技艺和流程;还有五彩斑斓的酒文化。

本书的作者郝桂尧和顾金栋,一位是资深媒体人、地域文化专家,一位是古贝春集团的党委副书记、中国作协会员,他们珠联璧合,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其思路清晰,结构宏大,背景辽远,谋篇布局独具特色。据郝桂尧介绍,与以往涉及酒文化的书籍不同,本书突出表现了中国白酒的三大价值:一是哲学价值。酒是最接近哲学的液体。山东产生的儒家思想,用“仁”“礼”“和”等核心价值观,塑造着人们饮酒酿酒的言行。中国的“酒神精神”,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桎梏,让我们枯燥、苦涩、单调的日子,有了丰满的滋味和余香,让我们板结的思想,不断生出豪情,滋生生长、奔跑、狂放的力量。二是科学价值。本书对中国酒业的科技进步给予很大关注,书中引用了一句话:“如果谁能把白酒微生物研究透了,他能拿诺贝尔奖。”这充分说明白酒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山东在大力发展低度浓香、芝麻香和北派酱香,古贝春在低度浓香和北派酱香方面具有领先地位,要进一步突破自己,必须利用最新科技手段,探讨清楚传统酿造的科技奥秘,再利用好科技化、智能化、自动化手段。书中对白酒酿造过程和科技研发的描写,饶有趣味,深入浅出,行业外的人也可读懂。三是文化价值。从本书描述的内容来看,山东是中国酒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中国最早从事酿酒的大舜、仪狄等人,有中国最早的酒具酒器,有酿造酒的五谷、清澈的水源、神奇的酒曲,以及黄酒、米酒、白酒等丰富的品类。酒文化在齐鲁大地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白酒和书法、绘画、京剧等类似,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它们老辣、醇厚、丰富、耐嚼,只有经历过复杂的人生,追问人生价值的时候,才会去寻找文化之根和归宿之魂。白酒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走向白酒的过程,就是生命成熟的过程。一个音乐学院的教授说,我不喜欢流行音乐和通俗歌曲,而愿意欣赏交响乐和古典音乐,简单直白的东西令人发腻、肤浅……类比于酒,白酒就是交响乐和古典音乐。在山东民间,各类酒俗酒风,世代延续,为生活在守成内敛空间里的百姓,带来浪漫主义的生活方式,也为时代注入一股股冲天的英雄豪气。本书也讲述了大运河文化孕育出的古贝春和赤水河文化酿造出的茅台牵手的故事,讲述古贝春向五粮液学习的故事……

中国酒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延才为本书作序。

编辑:刘丹 校对:杨荷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