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汉三杰唯有张良能独善其身,原因何在?

紫微斗数炎一 2020-12-05 22:28:06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市)人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汉高祖刘邦的疑心极大,张良陪伴皇帝左右还能够自保,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张良为什么能够在危机重重的宫廷斗争中得以善始善终,也成为一个千古之迷。

刘邦能够战胜强大的项羽,建立起辉煌的汉朝,韩信、萧何、张良功不可没。大汉王朝正式建立后不久,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张良虽然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功劳不及萧何、韩信。怪就怪在刘邦偏将张良推为初汉三杰之首。还应注意一个细节,刘邦提到张良的时候,没有直呼其名,而是使用了敬称,称呼张良的字“子房”。萧何、韩信则没有享受相同的待遇。这还不算,“汉初三杰”之中,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还诛灭其三族;萧何也被治罪下狱,惟有留侯张良,自始至终,都深得刘邦的信任,同时也赢得了吕后的尊敬,以至于张良死后还获得了文成侯的谥号,儿子张不疑也袭封为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张良的存在对于刘邦有什么特殊意义呢?这要从张良的身份说起。张良的先人是韩国人,其祖父和父亲加在一起做过五代韩王之相。可是等张良长大的时候,已经没有在韩国做官的可能了,因为秦国在统一的过程中,早把韩国给灭掉了。亡了国的张良决定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最后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制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埋伏在秦始皇巡游必经之地。张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断然出手,像掷铅球一样把铁锤掷了出去,可惜仅仅命中了秦始皇的副车。

刘邦打下江山实属不易,加上自己能力有限,所以汉朝建国初期,很多事情显得混乱不堪。在功臣封赏的问题上,刘邦就差点铸成大错。虽然他的“功臣”、“功狗”理论勉强让人接受,但大量有功之臣在建国后并未得到封赏。一天,刘邦问张良,很多人围在一起窃窃私语是在干什么。张良故作吃惊,把问题夸大,说大家在密谋造反。刘邦大惊,这才知道有功不赏会引来大家的不满。问计张良该怎么办。张良的顺势提议:给刘邦最痛恨的人——雍齿封侯。雍齿是在刘邦背后捅过刀子的人,刘邦讨厌之至,但其确有战功。这时候,刘邦的与众不同显现出来了,虽然讨厌,他还是给雍齿封了侯。这就是向其他人表明一个态度,连雍齿有功都能封侯,我刘邦是不会忘记你们的。随后,众人内心慢慢平复。张良抓住了刘邦和众人的内心,巧妙地将一桩可能的动乱化于无形,“谋圣”的功力可见一斑。

如果跳出历史背景,我们看到的张良就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没有诚信,不讲道德。但是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作为谋士,他恰恰是拥有高标准职业道德的典范。放眼望去,哪个谋士不奸诈?!在大争之世,一个讲究所谓“仁义道德”的谋士,是不称职的,反而是最没有道德的表现!

此后,时代风云变幻,张良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他设计击败秦军,劝谏刘邦撤出秦宫,争取黥布、彭越,笼络韩信,进而灭楚。刘邦称帝后,他四两拨千斤,建议封赏与刘邦有宿怨的雍齿,从而彻底安定了人心,将祸患消灭在了萌芽之中。然而,这些都不足以刘邦高度评价他“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说白了,刘邦正是看中了张良显赫贵族+“职业革命家”的身份和经历。

刘邦与张良互相是各取所需,就张良自身而论,进退自如才是他保命的关键。刘邦封赏功臣时,对张良的封赏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谢绝,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功成名就的张良此时已形同隐居,除了在封赏功臣、建都问题上出了点主意。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不留恋权位,避免了韩信、彭越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这与朱元璋滥杀功臣唯有汤和能寿终正寝是一个道理。

1 阅读:43
紫微斗数炎一

紫微斗数炎一

每天一点紫微斗数学习心得!有关紫微斗数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