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爷五代居住日军炮楼55年,因墙体太厚,20年才借弹孔通暖气

墨染清风集 2025-01-15 11:11:15

有谁能想到,经历了枪林弹雨的炮楼,居然能住人!

山东省青岛市就有一位这样的大爷,他带领着一家五代人。

在一栋圆柱形的日军炮楼里住了55年,硬是把冷冰冰的炮楼改造成了温馨小家。

这其中因为墙体太厚,光是给这个炮楼装上暖气,大爷就用了20年。

大爷为什么要住在炮楼里改造炮楼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呢

炮楼的诞生

这栋炮楼的诞生,还要追溯到1938年。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日本侵略者强迫青岛当地百姓修建了一座炮楼。

虽然用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建筑材料,但因为战时的特殊需要,墙体竟然厚达72厘米,十分坚固。

这座炮楼最初只有两层,底层是放军火的,二层开了许多枪眼,日军就驻扎在这里。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又给它加盖了第三层,成了现在的模样。

新中国成立后,拆除这座炮楼要花不少人力物力,在百废待兴的年代显得有点奢侈。

所以炮楼被保留了下来,还成了国家电力公司的宿舍楼。

后又经过几次改造,炮楼慢慢变成了居民楼。

孙从孝与炮楼

孙从孝大爷与这个炮楼的缘分,是从1962年开始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孙家一大家子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十几口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子里。每天,屋里弥漫着烟火气和汗臭味,连喘口气都难。

孩子们没有玩耍的空间,常常因为抢玩具而吵闹不休。

孙从孝的父亲看着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不止一次找领导诉苦,希望能换个稍微宽敞些的房子。

领导们听了他的请求,却只是敷衍了事,让他回去等消息。

孙父失望而归,但他并没有放弃。在他的坚持下,领导终于松了口,答应给他们安排新住处。

然而,当孙父满怀期待地去看房时,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炮楼。

孙从孝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走进炮楼时,眼前的景象。

炮楼里脏乱差,到处都是灰尘和蜘蛛网,墙上还有被烟熏火燎的痕迹。

炮楼里光线昏暗,没有窗户,只有铁栅栏,更没有暖气和下水。

孙从孝的母亲看到这些,只是叹了口气,就很快振作起来。

她找来扫帚和抹布,分给孩子们,鼓励大家一起动手。

孙从孝和弟弟妹妹们卷起袖子,开始了大扫除。

他们分工合作,有的擦拭窗户,有的清扫地面,还有的负责把垃圾拾掇出去。

一家人干得热火朝天,汗水混杂着欢声笑语。

慢慢地,炮楼里的污垢被一点点清理干净,空气中弥漫着肥皂的清香。

就这样,孙家在清理过的炮楼里安顿了下来。

但是由于炮楼采光通风很差,煤炉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无法排出,导致家里发生过好几次小火灾。

还好家中没有人受伤,但是这几次小火灾可把孙从孝父亲吓坏了。

他立刻下定决心要加快炮楼的改造进度。然而,炮楼的改造哪里是那么简单的

孙父还没解决这个问题,又发现了新的麻烦。炮楼墙体厚重,隔热效果惊人。

冬日里,屋内冷如冰窖,无论怎么烧炭取暖,也难以驱散刺骨的寒意。

而夏天,炮楼又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闷热难耐,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给孙父年迈的父母带去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的身体每况愈下。

不久,他们便相继离世,留下孙父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面对残破的炮楼,孙父感到无比沉重。

他明白,要彻底改造这个古老的建筑,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

但家里连日常开销都紧巴巴的,哪里有闲钱来装修。

就在孙父一筹莫展的时候,孙从孝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将这个炮楼改造。

他在外工作,每月都从工资中抠出一部分,用于炮楼的改造。

起初,他只能做一些小修小补,但随着积蓄的增加,孙从孝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整修。

他将炮楼原有的10个射击口改造成了窗户,让阳光得以洒进屋内,驱散了些许阴霾。

阁楼上密密麻麻的机枪眼被封死。

一楼那些曾经用于存放武器的壁橱,也被孙从孝改造成了实用的柜子。

为了改善卫生条件,孙从孝还特意翻修了年久失修的厕所,让家人终于拥有了独立的洗浴空间。

炮楼的每一次蜕变,都凝结着孙从孝的心血和汗水。

尽管改造之路困难重重,但孙从孝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决心。

在孙从孝的不懈努力下,炮楼一天天地变得更加适合居住。

在这期间孙从孝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魏爱琴,他们的爱情在平凡的生活中慢慢滋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二人1975年在炮楼里举行了简朴而温馨的婚礼。

亲朋好友齐聚一堂,见证了他们的幸福。

从此,炮楼不仅是孙从孝的家,也成为了他和爱人共同筑梦的地方。

为了给新生活腾出空间,小两口再次撸起袖子,对炮楼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造。

他们将三楼重新隔成了卧室和饭厅,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爱的味道。

然而,婚后的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的甜蜜。

两人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75元,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精打细算。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每月能吃掉400斤白菜,饭桌上难得见到肉食。

即便是买件新衣服,也要斟酌再三。旧衣服打个补丁,继续穿,成了家常便饭。

尽管生活清苦,但孙从孝和魏爱琴并没有被打倒。

他们更加勤勉地工作,用智慧去应对生活的挑战。

下班后,孙从孝继续为炮楼的改造绞尽脑汁。

魏爱琴则在家中精打细算,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

孙从孝和魏爱琴始终相信,一家人在一起,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九十年代后的炮楼

随着改革开放,孙从孝一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还获得了单位分配的20平米小房子,但孙从孝对炮楼有感情,还是选择继续住在这里。

2004年,随着产权改革的实施,孙从孝拥有了炮楼和单位房的房产证,从此炮楼正式属于了他。

孙从孝夫妇是惠民宣讲团的成员,他们经常邀请大家来炮楼聚会。

老朋友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回忆往事,其乐融融。简陋的炮楼,常常充满欢声笑语。

然而,炮楼毕竟年代久远,墙体太厚,迟迟不能通暖。

冬天,屋里冷得像冰窖,老人们的关节疼痛更加严重。孙从孝决心一定要给炮楼装上暖气。

他仔细观察炮楼的结构,灵机一动,想到利用墙上的弹孔来安装暖气管道。

说干就干,孙从孝凿开墙壁,一点一点地安装管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炮楼终于通上了暖气。

就这样孙从孝和老伴在炮楼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舒适的冬天。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2017年,孙从孝搬进了崭新的电梯房。

告别了陪伴了大半辈子的炮楼,老两口心中也有些不舍。新家虽然宽敞明亮,但总少了些烟火气。

他们把炮楼留给了儿子一家三口,自己则把它当成了活动室。

隔三差五回去看看,和老邻居们聊天喝茶。

炮楼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回忆,是他们一辈子都割舍不下的地方。

如今,孙从孝夫妇的生活越过越滋润。他们经常外出旅游,甚至去了国外,拍下了许多幸福的照片。

每次出游回来,他们都会把照片拿到炮楼,和老邻居们分享见闻,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2021年6月,孙从孝生病住院,老伴寸步不离地照顾他。

所幸,经过半年的治疗和调养,孙从孝的精神慢慢好转。

12月的一天,他执意要回炮楼看看。走进久违的炮楼,孙从孝感慨万千。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透了他的汗水,见证了他的半生悲欢。

炮楼里,儿子一家三口和另外两户人家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看到炮楼焕发出新的生机,孙从孝倍感欣慰。

他知道,炮楼将会代代相传,成为这个家族的精神家园。

炮楼的重量

随着孙从孝一家的故事被更多人所知晓,炮楼的未来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有些网友提出,将这个饱经沧桑的建筑改造成历史博物馆。

以展示它所承载的独特历史和文化价值。

他们认为,炮楼不仅仅属于孙家,更是整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宝贵财富。

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炮楼与孙从孝一家有着太多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系.

它的去留应该由这个家庭自己决定。

而在孙从孝心中,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建筑里,自己和妻子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从他们新婚燕尔的甜蜜,到儿女成长的欢乐,再到家庭不断壮大的喜悦。

结语

对于如此破烂的炮楼,孙从孝一家却在这里待了58年,而且还不断的去改造它,把冰冷的炮楼变成温馨的家。这种变化让人惊讶,这种精神让我们佩服!小小的一栋炮楼不仅见证了,一家人的传承,更是见证了时代的更替。

参考文献:1.海报新闻:《青岛“特殊”居民楼:原系日本炮楼!男主人见证五代人生活点滴》2020-08-27

2.中国青年网:《青岛:老人在日军炮楼住了55年 打通弹孔装暖气》2017-11-25

3.环球网:《老人住日军炮楼55年 借弹孔钻出暖气管道》2017-11-25

0 阅读:0
墨染清风集

墨染清风集

墨染清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