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主要是商量贺子珍同志追悼会该怎么搞。贺子珍生前是正厅级干部,按照规矩,她去世的事儿报道不能太多,追悼会也得低调点,别太铺张。
最后,邓小平拍板决定:“追悼会就按毛主席夫人的规格来办,骨灰安葬在八宝山一室,中央的领导们都得去送花圈表示敬意。”
贺子珍在世时,对自己离世后的事情没咋多要求,就希望“能葬在北京”。邓公的这个决定,可真是顺了她的心意,让她走得安心。
贺子珍老家在江西,按咱们中国人的老传统,都希望死后能回故乡安葬,可为啥她一直心心念念想葬在北京呢?
【历经坎坷的贺家】
二十世纪初那会儿,永新有个贺家,那可是当地响当当的大户人家。别看人家是豪绅,可从不仗势欺人,反倒老想着给老百姓做点好事,谋点福利。
贺焕文男主人,性格比较含蓄,是个爱读书的文化人。早些年,他参加了科举考试,成功拿到官职,在安福县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县长呢。
贺焕文是个公认的好官,那时候晚清社会腐败得很,像他这样的清廉官员通常不受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待见,贺焕文自然也没能幸免。
贺焕文在岗那会儿,老给老百姓出头,帮他们讨说法。这么一来,就得罪了不少当地的地主。那些地主们一合计,跑到朝廷去告他的黑状,结果贺焕文就被撤了职。
贺家老祖宗里头有不少当官的,几代人的打拼给他们家积累了些家底。所以,当贺焕文遇到不公平的事儿时,他干脆就没想着去告状,而是直接转身离开了官场。他有这个资本,心里头有底。要是当官就得没了良心,那这种“稳定饭碗”不要也罢。
贺焕文被免职后,就回了永新县,在县衙找了个临时差事。他文笔好,经常帮老百姓写诉状。虽说还是在县衙里混,但正式工和临时工那可是两码事。至少他自己觉得,现在这活儿没那么多麻烦事儿。
贺家的太太叫温吐秀,她是广东梅州人,也出身在一个当官的家庭,家里挺有钱。在嫁到贺家前,她上过几年私塾,挺有文化的。虽然她老公做官的路不太顺,但她一直陪在他身边,没离开过。
温吐秀和贺焕文结婚后,生了个男娃娃,他们给娃起了个名字叫贺敏学。跟其他爸妈一样,贺焕文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出息。所以,贺敏学还很小的时候,贺焕文就自己教他读书认字。在老爸的悉心教导下,贺敏学从小就学会了能说会道,出口就是文章。
贺敏学四岁那年,他老爸突然问他:“儿子,想不想家里多个弟弟或者妹妹呀?”
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这回事,家家户户养三四个、五六个孩子都很常见。贺敏学瞧着周围的小伙伴们都有弟弟妹妹陪伴,便毫不犹豫地答道:“我也想啊!”
1909年9月24号那天,贺家院子里响起了小宝宝的哭声,一下子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变得特别热闹。五岁的贺敏学可忙了,他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热情地招呼那些来道喜的乡亲们。
那天,一个小女孩来到了这个世界,恰逢中秋节,贺焕文便亲昵地给她起了个小名叫桂圆。贺焕文思想开放,对孩子们的教育从不偏袒男孩,桂圆三岁那年,就跟着哥哥一块儿学习了。
桂圆两岁那年,温吐秀给贺家添了第三个宝贝,所以桂圆大多时候都是和哥哥一块长大的。作为贺家的大姐,贺焕文特别疼爱桂圆。眼瞅着桂圆快到上学的年纪了,贺焕文就给她起了个正式的名字,叫贺子珍。
贺子珍打小就长着一双浓眉大眼,特别机灵聪明,村里头的人见了她都直夸。可不幸的是,就在她四岁那会儿,贺家摊上了一件大事儿。
贺家没了主心骨,日子越过越差。温吐秀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娃,还得忙着给丈夫讨回公道。为了打这场官司,她差点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
杜秀下了不少功夫,最终让贺焕文重获自由。可这时候的贺家,早已不复往日辉煌,家里值钱的东西全让债主给搬空了。
温吐秀和贺焕文为了糊口,费了好大劲,七拼八凑借了些钱,在老家开了个小茶馆。
那时候社会不太平,做点小生意真不容易。茶馆里老有些混混来找麻烦,贺敏学好几次都忍不住想跟他们干一架,但每次都被温吐秀给拦住了。就这样,茶馆的生意才得以维持下去。
望着家里发生的种种情况,贺家的三兄妹心里都明白了,在这个残酷无情的老社会,普通人根本没有翻身的机会。地主和资本家根本不把农民当人看,要想让底层百姓挺直腰杆,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这个烂透了的制度。
【从大家闺秀到双枪女将】
尽管家里条件不好了,贺焕文还是特别重视三个孩子的教育。受老爸的影响,贺子珍外表看着温柔文静,像个大户人家的姑娘,但心里头却跟男孩子似的,性格刚强,爱管闲事,喜欢为别人出头。
贺子珍和她哥哥从小一块长大,俩人关系特别铁。但后来,贺敏学去了吉安上中学,他们俩能见面的机会就变得很少了。
每次贺敏学回到老家,贺子珍都会黏着哥哥不放,非要他讲讲学校里那些新鲜又有趣的事儿。那时候,贺敏学在学校里结识了不少有思想的人,革命的火种已经悄悄在他心里种下了。
贺敏学对贺子珍和她的妹妹贺怡产生了影响,让她们开始接触革命的理念。特别是贺子珍,在1925年,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青团。
贺子珍平时爱读些有深度的杂志,像《湘江评论》就是她的心头好。说起来,《湘江评论》还是毛主席亲自当的主编呢,这事儿也为他们后来的缘分悄悄铺了条路。
毕业后,贺敏学就加入了北伐军,跟着队伍到处打仗。到了1926年9月,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在永新那一带把孙传芳的军队给打败了。
北伐军进城那天,贺子珍和贺怡跑到大街上去迎接。一看到哥哥穿着军装,贺子珍心里不由得赞叹:“我哥啥时候这么帅气过啊!”
回到家,贺子珍抄起剪刀,“咔嚓咔嚓”就把她那乌黑漂亮的长发给剪了。贺怡瞧见这场景,下巴都快掉下来了:“姐,你这是唱的哪一出啊?”
贺子珍斩钉截铁地说:“咋啦?不就是为了革命嘛!”
贺敏学为了在家乡永新推动农民运动,就留了下来,他做了农民自卫队的二把手,负责指挥工作。
贺子珍后来也加入了自卫队,可那时候她还是个不到十八岁的小姑娘。贺敏学安排她做些宣传和后勤的活儿,但贺子珍心里不太乐意。她老想着能跟哥哥一样,上战场跟敌人真刀真枪地干。
贺子珍参加革命没多久,经欧阳洛引荐,就加入了共产党,成了永新县头一个女党员。为了让妇女同志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永新县特地搞了个妇女部,还让贺子珍来当部长。
贺子珍干活真是一把好手,她带着妇女部搞得风生水起。这让她心里头那股子热情再也憋不住了,整天追着贺敏学不放,非要他教自己开枪不可。
经过贺子珍的一再恳求,贺敏学最终点了头。谁也没想到,这位自卫队员眼里柔弱的女子,头一回掏枪亮相,就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
贺敏学一开始让贺子珍试着打那些破旧的泥坛子练练手,没想到贺子珍“砰,砰”两下,两个泥坛子就被她打得粉碎,旁边看着的老兵们全都惊讶得连连称奇。
后来,贺子珍练就了一手“双枪绝技”,两把驳壳枪在她手里玩得溜转,战士们都亲切地叫她“双枪女将”。她左右手都能开枪,而且打得又准又狠。
不过,还是有些老兵心里不服:“那小姑娘枪法确实挺溜,但打的都是不会动的靶子。要是真上了战场,见了血淋淋的场面,肯定吓得腿都软了。”
没多久,贺子珍就用实际行动让那些质疑她的人大跌眼镜。大革命落败后,贺敏学在永新发动了“永新起义”。贺子珍头一回上战场,表现得却像个身经百战的老手,沉着冷静。她把枪里的子弹都打光了,七八个敌人应声倒下,而她自己却安然无恙。
因为敌军人多势众,贺敏学领着起义的队伍奔向了井冈山。到了那儿,袁文才和王佐两人特别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王佐一听说贺子珍的勇敢故事,立马对她有了新的认识,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枪送给了贺子珍。
在井冈山那段日子,贺子珍碰上了她这辈子最关键的人物,那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在向我招手”】
经袁文才牵线,1928年贺子珍和毛主席成了家。虽然这夫妻缘分只有十年,但对贺子珍来说,那记忆可是深深烙在心里了。到了晚年,毛主席也直说:“贺子珍是对我最好的那个女人。”
从最早的中央苏区,一路经历长征,再到后来的延安,贺子珍都紧紧相随毛主席,陪他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困苦的日子。但遗憾的是,两人因性格上的差异,最终这段婚姻还是走到了尽头。
贺子珍在苏联待了整整八年,那期间她慢慢想通了自己当年的冲动。她心里头一直琢磨着能回到毛主席那儿,可后来听说毛主席已经有了新家,她就默默地把那份思念藏在了心底。
1959年,在庐山开会的那会儿,毛主席抽空和正在南昌休息的贺子珍碰了头。这可是他们二十年来的头一回见面。毛主席拉着她的手,问:“那时候,你咋就不听我劝,非要走呢?”
贺子珍含着泪,感慨道:“那时候我太年轻了,好多事都不明白。”
这次见过面后,贺子珍因为太过想念毛主席,身体就一天不如一天了。每逢放假,李敏都会跑到南方来瞧瞧她,这让贺子珍心里头多少有了点安慰。
1976年,毛主席离开了我们,贺子珍却接到通知,说她不能去北京参加毛主席的告别仪式。没办法,她只能在家听着广播里的消息,一边翻看着毛主席以前的照片,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到了1979年,贺子珍终于得到许可,可以进北京去看看毛主席纪念堂。当她站在毛主席遗体前,心里真是啥滋味都有。
贺子珍到了晚年,身体大不如前,患上了好几种病,中风导致偏瘫,还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也一直困扰着她。每次看到老妈那样虚弱,李敏心里都特别难受。
1984年4月15号那天,李敏冷不丁接到了中央办公厅打来的电话,里头说:“贺子珍同志病情挺严重的,组织上已经给你备好去上海的专机了,你赶紧收拾收拾去机场吧。”
听到这个消息,李敏赶紧把还在梦乡里的女儿孔冬梅和老公孔令华叫醒,他们一家三口火急火燎地就往机场赶。
那时候,李敏自己的身体也挺差的,但那一宿她硬是一点儿也没睡。赶到上海华东医院,李敏瞧见她妈躺在病床上,特别虚弱,手背上的针眼儿密密麻麻的,看得清清楚楚。
瞧见女儿的身影,贺子珍硬是从嘴角扯出一抹微笑,两只手慢慢搭在了李敏的胳膊上。
“妈,您可得挺住啊,感觉哪儿不对劲儿?”李敏心急如焚地问。
“我好像瞅见毛主席在朝我挥手呢。”贺子珍轻声细语地说。这话一出,李敏立马就绷不住了,眼泪哗哗地往下流。
四天后,贺子珍的生命即将画上句号。在快走的时候,她只对组织说了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葬在北京。邓小平知道这事后,马上就点头同意了。
贺子珍为啥想葬在北京呢,可能她就是心里头想着,这样能离毛主席更近点儿。
【结语】
贺子珍去世火化后,李敏在骨灰里翻出了几片弹壳。听说这些弹壳是长征时候留在她身体里的,一直折磨了她大半辈子。那时候,贺子珍铁了心要去苏联,主要就是想把这些弹壳给取出来。但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手术一直拖着没做上。
贺子珍原本是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生活优渥,但她却选择了成为井冈山的一名英勇女战士。她本可以避开那些危险和艰辛,但因为心中那份坚定的信仰,她毫不犹豫地走上了革命征途。
她和毛主席的爱情故事,真是把她那些美好的品质都展现得明明白白。在最苦最难的日子里,她始终不离不弃地陪在身边。等你功成名就了,她又悄悄地走开,不图啥回报。虽然说他们的爱情有点让人惋惜,但这份情却被大家一直记在心里,永远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