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笔下的春寒之美:3首七绝道尽春日冷暖与生命哲思,惊艳!

火云上有诗词 2025-04-01 04:42:11

春寒绝句 南宋 · 杨万里

几丝微雨噀前山,半点轻寒健牡丹。

只道一春晴较少,到它晴了是春残。

首句 “几丝微雨噀前山”:“噀”(xùn)字用得十分生动形象,意思是含在口中而喷出。这里描绘了几丝细雨如雾般喷洒在前山的情景,一个 “噀” 字将细雨那种轻盈、细密且富有动态感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一句营造出了一种朦胧、湿润的氛围,给人以清新而又略带凉意的感觉,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清寒的基调。

次句 “半点轻寒健牡丹”:“半点轻寒” 点明了诗题中的 “春寒”,而且 “半点” 一词强调了这种寒意并不浓烈,只是微微的。“健” 字运用巧妙,通常人们可能会认为寒冷会对花朵造成伤害,但在这里,杨万里却认为这微微的春寒反而让牡丹更加精神、茁壮。这一独特的视角,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不同于常人的审美感受,也传达出一种对生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的赞美之情。

三句 “只道一春晴较少”:“只道” 即只以为,诗人开篇先描写了微雨春寒的景象,在这里笔锋一转,说自己一直以为整个春天晴天的日子比较少。这一句承接上文的雨和寒,从情感和认知上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过渡,引发读者对春天天气变化的思考,也为下一句的转折做了铺垫。

末句 “到它晴了是春残”:当春天真的迎来晴天的时候,诗人却发现已经到了春末,春天即将过去。这一句在情感上有一个很大的转折,前面以为晴天少,可等晴天来了,春天却已接近尾声,流露出诗人对春天匆匆流逝的惋惜和怅惘之情。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难以长久的感慨,富有哲理意味。

雨中酴醾 南宋 · 杨万里

翡翠堆头乱不梳,梅花脑子糁肌肤。

夜来急雨元无事,晓起看花一片无。

首句 “翡翠堆头乱不梳”:“酴醾(tú mí)” 是一种植物,通常花朵繁茂,颜色淡雅。诗人开篇用 “翡翠堆头” 来形容酴醾生长的状态,将其枝叶的翠绿繁茂比作翡翠堆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满眼绿意的视觉感受。“乱不梳” 三字则进一步描绘出酴醾枝叶的自然生长形态,没有经过刻意的修剪和梳理,显得杂乱而又充满自然的野趣,生动地展现了酴醾在自然环境中肆意生长的姿态,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

次句 “梅花脑子糁肌肤”: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联想。“梅花脑子”,以梅花的香气来形容酴醾花的香味,“糁(sǎn)” 有散落、涂抹之意,“肌肤” 则指代酴醾的花朵。诗人将酴醾的花朵比作涂抹着梅花般清香的肌肤,不仅写出了酴醾花的香气清幽宜人,如同梅花般淡雅,还赋予了花朵一种细腻、柔美的质感,仿佛可以触摸到那散发着香气的花瓣,使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酴醾花的迷人之处。

三句 “夜来急雨元无事”:“夜来” 即昨夜,“急雨” 点明了夜间的天气状况,雨下得又急又大。“元无事” 则是说原本以为经过这样一场急雨,酴醾花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当时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碍,给人一种暂时的安心感。这一句在情感上有一个小小的起伏,从对急雨可能伤害花朵的担忧,到看到花朵似乎无恙后的释然,为下文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末句 “晓起看花一片无”:到了清晨,诗人满怀期待地去看酴醾花,却发现 “一片无”,花朵全部不见了。这一结果与上一句 “元无事”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冲击。诗人的心情也从之前的释然瞬间跌落到失望和惋惜之中。这种前后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入城 南宋 · 杨万里

杜鹃有底怨春啼,燕子无端贴水飞。

不种自红仍自白,野酴醾压野蔷薇。

首句 “杜鹃有底怨春啼”:“有底” 即 “有何”“有什么” 的意思。这句诗以疑问的语气开篇,询问杜鹃到底有什么怨恨,才会如此执着地在春天啼叫。杜鹃啼血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象征着哀怨、悲伤等情感。诗人在这里运用这一意象,赋予杜鹃啼叫以情感色彩,营造出一种略带哀愁的氛围,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想要探寻杜鹃啼叫背后的缘由,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从写作手法上看,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杜鹃当作有情感、有心事的主体来写,使其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

次句 “燕子无端贴水飞”:“无端” 意为无缘无故。春天里,燕子贴着水面轻盈地飞翔,本是常见的自然景象,但诗人却用 “无端” 来形容,似乎在说燕子的飞行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只是随意地在水面上穿梭。这种描写方式,一方面突出了燕子飞行时的自由、灵动和活泼,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另一方面,与上一句中杜鹃充满哀怨的啼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动一静,一忧一乐,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多样。诗人通过对燕子这一动态景象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万物各自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充满了自然的情趣。

三句 “不种自红仍自白”:此句描述了野花的生长状态。“不种” 表明这些野花并非人工栽种,而是自然生长在野外。“自红仍自白” 则生动地描绘出野花颜色的鲜艳和丰富,它们自在地绽放着,或红或白,无需借助外力,展现出一种自然的生命力和美丽。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野花这种自然、随性生长状态的赞赏,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中生命顽强和自由的敬畏之情。在语言上,“自红”“自白” 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更加突出了野花生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末句 “野酴醾压野蔷薇”:“酴醾(tú mí)” 和 “蔷薇” 都是常见的花卉,这里的 “野酴醾” 和 “野蔷薇” 强调了它们生长在野外的自然环境。“压” 字用得十分精妙,一方面从视觉上给人一种酴醾花盛开得极为繁茂,甚至覆盖或压倒了蔷薇花的感觉,突出了酴醾花的旺盛生命力和蓬勃的姿态;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酴醾花在气势上胜过了蔷薇花,展现出一种自然竞争中的力量感。这一句与上一句 “不种自红仍自白” 相呼应,进一步描绘了野外花卉肆意生长、争奇斗艳的景象,使整首诗所描绘的春天野外的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中生命活力的赞美之情。



2 阅读:41

猜你喜欢

火云上有诗词

火云上有诗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