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选落幕,默克尔老东家翻盘,前路是荆棘还是坦途?

听芹聊国际 2025-02-28 17:38:47

德国联邦议院选举落幕,这场被称作“后默克尔时代”最关键的政治洗牌,不仅重塑了国内权力格局,更折射出欧洲在多重危机下的集体焦虑。当联盟党以28.6%的得票率重夺议会第一大党地位时,德国人用选票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持续二十余年的“默克尔式平衡”正式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右翼浪潮与不确定的未来。

选择党以20.4%的得票率跃居议会第二大党,这一结果震惊欧洲。相较于2017年10.3%的支持率,该党完成了近乎翻倍的跨越。支持者中,东德地区占比高达60%,曾经的“铁幕分界线”在选票地图上清晰重现。经济衰退、能源危机、移民矛盾三重压力下,德国中下层民众用选票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

然而,选择党的天花板依然存在。主流政党对其极右标签的排斥,使得该党虽手握138个议席,却仍被排除在组阁谈判之外。党首韦德尔“不妥协”的姿态,既巩固了基本盘,也堵死了短期内掌权的可能。

联盟党领导人莫茨接任总理,标志着默克尔时代的政治遗产并未完全消散。这位新总理的务实风格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形成微妙呼应:他承诺削减企业税、收紧移民政策、改革福利体系,甚至提出“德国工业复兴计划”。但在援乌问题上,莫茨的强硬表态与德国疲软的经济现状形成尖锐矛盾——2024年一季度德国GDP环比下降0.3%,能源价格较冲突前上涨47%,此时增加对乌军援更像政治姿态而非可行策略。

朔尔茨政府的垮台,暴露出德国联合执政体系的脆弱性。自民党以4.3%的得票率退出联盟,便足以让执政联盟解体,这种“小党杠杆效应”在欧盟多国频现。此次选举后,联盟党与社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虽能避免政策瘫痪,却埋下理念冲突的隐患——社民党坚持的福利保障与联盟党主张的财政紧缩,在失业率升至5.8%的背景下或将激烈碰撞。

德国并非孤例。法国国民联盟在地方选举中斩获历史性胜利,意大利兄弟党持续执政,瑞典民主党成为议会第二大党……右翼势力在欧洲的扩张已成结构性趋势。其背后是民生困境的加剧:欧元区通胀率连续18个月高于5%,实际工资缩水3.2%,移民数量较2015年危机时增长23%。当传统左翼无法提供解决方案时,选民转向右翼已成无奈选择。

莫茨政府对俄强硬立场,可能加剧德俄能源脱钩。目前德国从俄进口天然气占比已降至12%,但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成本激增的压力并未缓解。在对华政策上,联盟党内部出现分裂:经济派呼吁维持合作,安全派主张产业链“去风险化”。这种摇摆将直接影响中德投资协定重启、宁德时代德国工厂扩建等关键议题。

83%的投票率创下两德统一后的新高,既显示民众对变革的渴望,也暴露民主制度的超负荷运转。当默克尔曾引以为傲的“稳定器”角色褪去,德国正被迫在紧缩与福利、开放与保护、理想与现实之间做出艰难抉择。这场选举不仅是德国的转折点,更可能是欧洲重构地缘格局的起点——而世界的目光,正注视着柏林如何走出这片荆棘。

0 阅读:53
听芹聊国际

听芹聊国际

心中有国,万里山河皆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