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选》(一):如何才能走出焦虑
根据网络上的一个统计:如今读毛选最多的三类人,一是私企老板,二是体制内人士,三是企业高管。没错,老板群体排在第一,意不意外?
细想一下,似乎也不奇怪。毛选是中国革命成功经验的结晶,是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的伟大典范。从最早的58个党员,到现在的八千万。堪称史上最成功的创业。开局装备弱爆,却一路打怪升级,即使偶有失误,也能快速纠偏,一次次地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取得新经验,创造新业绩。其中的思想和秘诀哪怕只学到万一之皮毛,也足够驰骋商海所向披靡。因为在中国做事情,不管是搞革命、搞建设还是做生意,底层的逻辑是相通的。
当然我等体制中人,是无需为创业环境、团队激励、战略管理这些问题费心劳神的。但是前段时间,我确实有些焦虑,闲来无事也会翻翻毛选,希望从中寻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焦虑每个人都有,尤其是当下的大环境下,外界的压力,期限的临近,无法掌控的不确定性,都会让我们迷茫困顿、无能为力、无所适从。但是,从毛选中你却看不到任何焦虑的影子,一次次在众人彷徨无助,焦虑到不行的时候,伟人总有办法。按理说,他在早期经历的困难和挫折远远超过普通人,政策战略不被采纳,职务被撤销,却从未见他消沉,焦虑。
这份对抗焦虑的笃定和坚毅究竟从何而来?
首先是有远见。看得越远,对未来的掌控力和趋势的判断力越强,焦虑自然越少。在井冈山的时候只有几百人,一无所有,被追着到处跑,大家都很焦虑,伟人却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名文章);抗战的时候很多大城市沦陷了,很多人都非常焦虑,感觉要完了,伟人却敢说“打持久战,我们必胜”(《论持久战》);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也是焦虑悲观,觉得打不过老蒋,伟人却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和美国记者安那·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这份远见和对大势的判断,常人绝对无法具备,但是不影响我们去努力学习和提升。
第二要少想多干。面对困难,我们总是想得太多,缩手缩脚,因为趋易避难是人的本性,面对困难和无法掌控的事儿,大多数人会选择逃避。但是干得越多,焦虑就越少。伟人说“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在不知道怎么干,伟人也说了“那就去做调查研究,把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清楚,就知道怎么干了,然后边干边总结,就能越干越好”(《反对本本主义》)。总之,干就是直面困难,不要有先等等,先想想,先看看这些想法。干就完了,越干越坚定,越想越焦虑。
第三要保持耐心。耐心越多,焦虑就越少。总想一下实现所有目标,一下解决所有问题。期待过高,短期拿不到就会焦虑。抗战的时候,除了打不赢的焦虑,还有一种着急的焦虑,不顾主客观条件,总想着马上把日本赶出中国,伟人说“这种急性病是要不得的,不顾主客观条件。充满着幻想,要犯错误”,目标和现实的落差越大,压力就越大,就越是焦虑。焦虑是因为总想立刻摆脱现状,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切都是积累。这个过程无法逃避,逃避就没有积累,当你焦虑的时候,与其想那个最大的目标,不如想一想现在能做的最小行动是什么?我当下可以积累什么?虽然行动微小,但是每一步都是积累,积累越多,焦虑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