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看看头一个字就能让你打消这个念头!

时光爱人无尽 2024-12-13 13:43:2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提起西汉名将陈汤,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豪言壮语,听得人热血沸腾!

话说当年,陈汤在西域平定叛乱,手里有道先帝的圣旨。按说这圣旨已经过期了,但他急中生智,直接用这道圣旨发号施令,最终大获全胜,凯旋而归。

可有人就犯嘀咕了,陈汤为啥不伪造一道新的圣旨呢?这不是更方便吗?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三皇五帝那会儿,哪有什么圣旨,部落首领传个话都得扯着嗓子喊。后来国家出现了,国王想传达命令,也只能派人跑腿,这效率,想想都慢。

为了提高效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总算出现了竹简和绢帛。

不过,竹简这东西写几个字还行,写多了能把人累死,扛都扛不动。绢帛倒是轻便,但太贵,一般官员根本用不起。所以,国王就用绢帛写“圣旨”,显得高大上,也无形中增加了“圣旨”的权威性。

时间来到秦朝,秦始皇最爱干的事儿就是统一。统一六国后,为了让大家都听他的,他颁布了很多政策,还给这些政策起了个统一的名字,叫“制诏”。

他还规定了圣旨的格式和写法,还给圣旨染上了明黄色。这下圣旨成了皇权的象征,谁敢不听?

汉朝圣旨的用料更讲究了,恨不得把所有好东西都堆上去。可惜,绢帛这东西老百姓还是用不起,想伪造圣旨?先看看自己有多少钱吧!

那你说东汉不是蔡伦发明了纸吗?怎么圣旨还用绢帛?其实,蔡伦造纸是为了方便运送文件,那时候的纸质量跟绢帛比还差得远呢。所以,圣旨还是用绢帛写,只不过形式更多样了,也更难仿造了。

到了唐宋,圣旨的种类也多了,按内容能分成七种。一曰册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敕书,五曰诰命,六曰御札,七曰敕牓。

像册封皇后、太子这种大事,就得用“册书”,显得隆重正式。颁布重要的制度法令,那就得用“制书”,表明这事儿非同小可。

至于宣布政策、赦免罪犯啥的,用“诏书”就比较合适,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公告。要是皇帝想针对特定的人或事下达指令,那就得用“敕书”,有点像现在的领导批示。

另外,给官员和他们的家人封官赏赐,就得用“诰命”,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儿。要是皇帝想随便写点啥,那就用“御札”,相当于皇帝的便签。

还有一种“敕牓”,主要是用来公开发布一些敕令、告示,有点像现在的公告栏。

到了明清,为了体现等级,根据官员的大小,圣旨的轴、材质、盖章都不一样,材质甚至用上了提花织锦,颜色和工艺都复杂得很。就这工艺,一般人能仿造吗?

当年,伪造圣旨可是要命的事儿,抄家灭族那都是轻的!

明清时候的圣旨,用的就是提花织锦,工艺复杂,民间压根儿见不着,更别说仿制了。那御用的布料,都是皇家专用。

还有做圣旨的工匠,那都是宫里世代传下来的手艺人,受皇家管控,责任比天大。您琢磨琢磨,这要是做坏了圣旨,那还得了?更别说私下里帮人伪造了,诛九族都不够!

除此之外,圣旨本身就防着别人仿造呢!那上面的图案,祥云瑞鹤,精细着呢!两头还绣着银龙,那可是皇权的象征,想仿造?绣龙吧,立马露馅,不绣吧,更不像样。

您可能以为,圣旨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吧?其实还真不是!这八个字主要在秦汉和明清部分时期用,其他朝代还真不一定。

说到这儿,咱们就不得不提“奉天承运”的由来了。秦汉时候,流行“五德始终”的说法,皇帝认为自己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所以才有了“奉天承运”。到了明朝,朱元璋因为特别推崇刘伯温,才又把这八个字搬了出来。其他朝代,要是皇帝亲自写圣旨,开头就用“制曰”,宰相代笔就用“诏曰”,还挺严谨的。

更绝的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里的第一个字“奉”,那可是圣旨的“防伪水印”!这“奉”字是绣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的,位置、针法都有讲究,一般人根本模仿不来。

所以说,想伪造圣旨,您得先搞到皇家专用的材料和工匠,还得对皇家规矩门儿清,这难度,比登天还难!当年陈汤假传圣旨斩了郅支单于,都没敢伪造圣旨,就敢在空白圣旨上签字,这背后的逻辑,细思极恐啊!

原创不易,希望大家多多点赞、收藏和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源泉!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文献:古代伪造圣旨的难度与防伪措施. 源趣历史.[2018-11-30]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