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投诉:养老驿站卖得贵!街道开了个“馒头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5 11:06:30

今年3月底的一天,一场特别的会议在怀柔区泉河街道举行。只见桌上摆着四五个大小不一的馒头,边上还标着价格。参加会议的有街道、养老驿站运营商相关负责人,还有区养老服务事务中心副主任任建潼。

这场“馒头会”因怀柔区泉河街道一位老人多次拨打12345而起。老人反映某养老驿站的馒头卖得贵。街道经过多次沟通解释,也未能让老人满意,最终问题交到了任建潼手中。任建潼先是和街道工作人员一起上门耐心听取老人意见,随后,又会同街道与驿站运营商一起,开了这场“馒头会”。

任建潼(右)下乡入户了解老人需求

任建潼和街道工作人员从菜市场、超市等不同渠道购买了几个馒头,和养老驿站的馒头作对比。会上,四五个馒头往桌上一摆,结合馒头的大小和价格,差异一目了然。“其实就是几毛钱的事。”任建潼坦言,虽说是几毛钱的小事,但“小事不小”。他说,许多老年人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退休金不高,消费习惯比较节俭。而且,养老驿站本来就是为老年人建的,具有公益性质,要把老年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二天,这家驿站就下调了馒头售价,老人反映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一场“馒头会”,巧妙地让老人的诉求得到满足,任建潼也很有成就感:“我们是养老驿站的‘娘家人’,也是全体老年人的‘娘家人’。”

做老年人的“娘家人”,就要维护老年人权益。

一次,一位家住市区的老人因为养老院退费问题找到了任建潼。原来,这位老人相中了怀柔的一家养老机构,并预付了几十万元的费用。然而没多久,老人得了重病,需要钱做手术。而此时,养老院却因为资金紧张,在退还一部分费用后,剩余的37万元迟迟没了下文。

这37万元不是小数目,而且还是老人的“救命钱”。一想到这里,任建潼便感到责任重大,于是他就一次次给养老院打电话,一遍遍地沟通协调,一点点地“磨”,历时近两个月,最终促使养老院将老人的37万元如数退还。事后,老人专门为任建潼送来了锦旗。

提到这件事,任建潼很有成就感。他说,老人急需用钱,走司法程序的时间成本高,所以能帮忙就尽量帮。

做老年人的“娘家人”,任建潼很专业。“怀柔有102家养老驿站,117家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98家养老助餐点,20家养老机构……”说起怀柔养老的“大数据”,任建潼如数家珍。用他的话说,干的就是养老,天天和这项工作打交道,这些数据早就刻在了脑子里。

可就在几年前,这个“90后”的小伙子还是一个对养老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从事养老工作之前,任建潼在乡镇城建科工作。“以前从来没接触过养老,挺挠头。”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任建潼还记忆犹新。当时,听说他要去民政,不少人都来祝贺,觉得比城建科轻松多了。可真干了养老才发现,民政关系着千家万户、大事小情,甚至比在乡镇还忙。

刚接触养老,任建潼就赶上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大检查。要知道,怀柔区是全北京面积第二大的区,而且城区小、山区多,老年人分布较为分散。如果是下乡检查,往往单程就要一个小时以上。那段时间,任建潼边干边学,白天下乡镇,晚上回来加班,连觉都睡不踏实。

有压力,自然有动力。很快,任建潼便将养老机构的115项服务标准烂熟于心,成了一个“养老专家”。他发现,和市区的养老机构相比,山区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年纪普遍偏大,有的使用录入系统不熟练,有的对政策不是很熟悉。于是,他就手把手地教工作人员如何操作,耐心解答工作人员提出的各种问题。在发通知时,他也是尽量用“大白话”,让大家一看就都能明白。

“咱最终目的是把活儿干好,不是吗?”任建潼说,养老工作需要不断解释、反复沟通,把政策文件掰开了、揉碎了,才能让老年人明白。

在怀柔区养老服务事务中心,任建潼创新养老服务工作机制,改进驿站监管方式,开展居家养老辐射服务项目,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医、助洁、助浴、精神慰藉等服务,直接受益老年人达9.58万人次,让老年人的幸福感持续提升。

说起成绩,任建潼总是很谦虚,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话语。“我做的养老工作,是为广大的老年人服务,不光我的父母会受益,甚至将来连我自己也会受益。所以,这项工作要做就做好,这是最基本的。”他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王琪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