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中华大地上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而在海南岛地区呢,也曾有一个村子被作为海南的“大寨”样板,经验在全岛推广。
9今五指山市通什镇的番茅村内,有一座白色小院,占地面积仅107平米,但它是五指山地区第一间砖木结构的农业合作社苏式建筑办公室,始建于1957年。这处建筑就是番茅大队队部旧址,抛开建筑本身不谈,其代表的意义很深远。
在解放初期,五指山一带叫保亭县通什镇,是传统的黎族苗族聚居区,生产非常落后,尤其是还保留着一些原始公社氏族制的遗迹——合亩制。
“合亩”就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由若干农户组成的一个生产单位,将耕地和牛只等私有或伙有的生产资料无偿交给“合亩”统一经营和使用,集体劳动所得产品按户平均分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由血缘关系的“合亩”又发展为或同宗、或亲戚户、或外来户的共耕。
基于这个原因,1954年10月,选择这里的番茅村作为试点,成立了黎区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番茅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合亩制”走向“合作化”,成效是非常显著的,在转年的早稻收获时,总产量比合亩制时增加了近一倍。
番茅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黎区生产方式变革的试验田,实现了一次历史的跨越。不久,番芭、番福建、什好、什分等村寨都参加了番茅合作社。到1956年底,合亩制地区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1957年后,又迅速被人民公社所取代。(琼16,第三批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