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技巧解析:试探绞转与使转笔法的原理及其在作品中的运用

书法艺坛 2024-06-17 09:32:55

书法作品的卓越与否,自古以来一直是书法爱好者和学者们探讨的焦点。当我们暂时将书法作品的"意"——即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置于一旁,我们会发现,技法是评判书法作品水平的关键因素。这一观点并非当代人的创新,而是历代书法家和理论家们共同关注和讨论的永恒主题。

书法的技法,尤其是笔法,是书法艺术中最为精细和微妙的部分。古人在探索和研究笔法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实践,才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丰富多样的笔法体系。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各种书体的演变和繁衍息息相关。从最初的单一笔法,如小篆的中锋用笔,到隶书的多样性,再到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的形成,每一步都凝聚了书法家们的智慧和心血。

在众多笔法中,试探绞转与使转笔法尤为引人注目。这两种笔法在书法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试探绞转笔法,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能够使线条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和动感。而使转笔法则以其稳健和流畅,为作品增添了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和韵味。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正是通过对这两种笔法的精湛运用,创作出了一幅幅传世之作。

然而,书法作品的高度并非仅仅取决于技法的运用。一个优秀的书法家,除了要精通各种笔法,更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感悟。他们的作品,不仅要在技法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更要在"意"上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情感。只有这样,作品才能真正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境界。

米芾,这位宋代的书法大师,以其超凡脱俗的书法艺术成就,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在宋代这个尚意的时期,尽管书法的内涵和精神性被高度重视,米芾却以其独特的技法和笔法原理,与苏东坡、黄庭坚等尚意书法的代表人物区别开来。他并没有完全融入尚意书法的潮流,而是坚持强调技法的重要性。

米芾的一生并未涉足高官显贵之列,他所担任的小官职还是其母亲向皇帝请求而来。尽管如此,米芾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他所热爱的书画事业中。在书法的学习与研究上,米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书法地位如同历代稳固的书法家一般,得到了后世的肯定和喜爱。

米芾的学书之路,可以说是一段不断探索和自我超越的历程。他在《自叙帖》中详细记述了自己的学书经历:“我初学颜真卿的书法,那时才七八岁,虽然能写出大字,但书写简牍却不得要领。后来见到柳公权的书法,其结构紧结,便开始模仿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了解到柳书源于欧阳询,于是又转而学习欧阳询的书法。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我感到书法如同印刷版一般刻板,于是开始仰慕褚遂良的书法,并学习了很长时间。此外,我还欣赏段季展的转折之美,其书法八面俱到,肥美而不失灵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逐渐领悟到段季展的书法实际上是对《兰亭序》的演绎,于是我开始广泛研读《法帖》,深入晋魏时期的平淡风格,放弃了钟繇和方笔,转而学习师宜官的书法,如《刘宽碑》。”

米芾的学书过程,从颜真卿一直追溯到魏晋时期的书法,这一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书法的独到见解。他还曾说:“草书若不入晋人之格,便只能沦为下品。张旭虽然被称为草圣,但其书法变化多端,破坏了古法,只能令凡夫俗子惊叹。真正有识之士,自然会辨识其真伪。怀素的草书虽然稍显平淡,接近天然之美,但受时代所限,未能达到高古之境。至于高闲等人的草书,只适合挂在酒肆之中。”

米芾的书法学习之路,从表面看似乎是自下而上的逐步提升,但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此。为了深入理解米芾对书法学习的独到见解,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讨:

唐人书法的局限:米芾在唐人书法中发现了哪些不足,促使他转向魏晋书法寻求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

学习目标的设定:米芾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他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是形式的完美,还是内涵的丰富?

魏晋书法的启示:在魏晋书法中,米芾获得了哪些启示,这些启示又是如何影响他的书法创作和理念的?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对书法笔法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书法中的笔法种类繁多,但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中锋用笔、提按用笔、平移笔法、使转笔法和绞转用笔等。这些基本笔法又衍生出众多变化,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丰富性。

隶书和简书作为书法的基石,其笔法的可靠性和基础性不言而喻。隶书中包含了上述多数基本笔法,而使转笔法则在简书中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草书大家王羲之则将使转笔法运用到了极致,无论是他的楷书还是行草书,都展现了这些笔法的高超技艺。

唐代书法在提按笔法上的创新,虽然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相比之下,它似乎遗失了王羲之时代绞转和使转笔法的精髓。这些笔法在宋代之后逐渐"失传",失去了它们原本在书法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书法家们在追求唐代楷书笔法的同时,无意中形成了"馆阁体",这种书体简化了笔法,减少了书法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正如包世臣所指出的,书法的精髓不仅体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更在于笔画中间部分的丰满与实在。古人笔法的雄厚和恣肆,往往在笔画的中段得以体现,这需要书法家具有深厚的功底和对笔法的深刻理解。包世臣进一步指出,如果只注重笔画两端的雄肆,而忽视了中段的充实,那么书法作品就会显得空洞而缺乏力度。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被誉为高深莫测,米芾之所以追求学习魏晋时期的书法,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魏晋时期,尤其是东晋,楷书逐渐成熟定型,但当时的书写习惯仍然深受隶书和简书用笔方式的影响。这种在当时看似普通的书写方式,对后世来说却成为了难以复制的艺术高峰。

这种独特的笔法,即绞转与使转的结合运用,其精妙之处在于书写时毛笔看似保持中锋,实则巧妙融合了两种笔法。例如,在书写横画时,通过绞转技巧,线条展现出中锋的特征,即使笔锋左右摆动,线条的中心位置依然保持稳定。而在转折处,使转笔法的运用则让线条的质感得到显著提升,展现出书法的力度与美感。

米芾,这位深思熟虑的书法家,当他洞察到魏晋时期书法笔法的精妙之后,便深信这些笔法构成了书法艺术的核心。他曾言:“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这不仅是他个人书法技艺的自信表达,更是对魏晋笔法深邃理解的体现。

在常规书法创作中,毛笔在行进时通常只有一个笔锋面与纸面发生摩擦,这构成了所谓的“一面”。然而,米芾所言的“四面”,揭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若从三维视角审视,要实现笔锋四面与纸面接触,笔尖必须在绞转状态下运作,形成锥面,这样才能确保笔锋的四面完全与纸面相触,实现“锋势备全”。

“八面出锋”作为米芾书法的显著特征,不仅彰显了他书法技艺的全面性,也是其书法艺术达到高超境界的关键所在。这种笔法的运用,让米芾的书法作品在线条的力度、节奏和质感上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动感。

使转笔法在草书书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其著作《书谱》中明确指出:“草书以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草书书写中连续性和曲折性的重要性。在草书的笔画转折过程中,笔锋需在纸面上进行连续而富有节奏的轨迹运动,这种运动要求笔锋在曲折变化中实现转换与过渡,其中绞转是实现使转的关键技巧。

草书中的使转笔法不仅涉及到转,还包括提按、正侧等多种用笔技巧,但使转始终被视为草书笔法中的至上法则。这种笔法通常应用于笔画的转折处,其渊源可追溯至隶书与简书,这些古老的书法传统无疑为草书的使转笔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取法乎上"这一理念在书法艺术中被广泛推崇,它所强调的"上"不仅指书法作品的高超技艺,更指那些能够体现书法精髓的笔法。米芾正是在这些笔法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使他的书法作品达到了卓越的艺术高度。

在书法的漫长历史中,每个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与成就。然而,"用笔千古不易"所传达的,并非仅仅是书体上的单一技巧,而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使转和绞转笔法占据着核心地位,因为它们不仅适用于所有书体,更被视为魏晋书法的精髓所在,是书法艺术达到高境界的标志。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