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在很多人眼里是陌生的存在,但却是非常朴实优美的植物,相对于有花植物的鲜艳,其无花之美更显示其低调。它们也越来越多地走近现代人的视野,点缀着现代人的生活,成为了无花植物界中的宠儿。蕨类植物有一个奇特的共性,就是其幼叶呈拳卷状(形态学上称为拳卷叶),不同物种拳卷的幼叶形态各异,但其优雅的几何美和秩序美吸引着无数的摄影和植物爱好者。
阿基米德螺线的拳卷叶
追溯到侏罗纪时期
一提起古老的蕨类植物,人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和恐龙同一时代的“蕨王”——桫(suō)椤(luó)。但其实,比起桫椤,还有一群历史更为悠久的蕨类植物。它们的名字和菩萨攀上了关系——观音座莲。为什么叫观音座莲?主要是因为其肉质肥大且直立的莲座状根状茎,与观音菩萨的莲花座相似。因为观音座莲属植物的肉质根状茎富含淀粉,在上世纪的贫困时期,观音座莲,被老百姓当作“救济粮”,磨成粉浆做成“粑粑”,充当渡过饥荒的食物。
莲座蕨 | MargaretRDonald / Wikimedia Commons1796年,霍夫曼(Georg Franz Hoffmann)根据采自塔希提岛的莲座蕨(Angiopteris evecta)建立了观音座莲属;100多年后,克莱斯特(Hermann Christ)和吉森黑根(Karl Giesenhagen)在我国云南东南部(蒙自地区)发现了亨利原始观音座莲(Archangiopteris henryi),并以此为模式建立了原始观音座莲属。原始观音座莲属的发现,使当时的植物学界非常欣喜,因为它的形态在系统学上刚好介于多孔蕨属(Danaea)和观音座莲属之间,看似是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中间产物”。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认为只有将原始观音座莲属和观音座莲属等几个小属合并成为一个大属(广义观音座莲属),才能满足现代分子系统学“单系群”(大家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定义。因此,在蕨类新的分类系统(PPG I)和《中国植物志》英文版(Flora of China)当中,原始观音座莲属被处理为观音座莲属的同物异名。
原始观音座莲属和观音座莲属形态对比
尽管学界已经没有原始观音座莲属的说法了,但其实两个狭义属在形态上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例如:①原始观音座莲属植株比较矮小,多为一回羽状叶(A),而观音座莲属植株比较高大,叶多为二回(E)。②原始观音座莲属根状茎长而呈匍匐状(B),观音座莲属根茎圆而呈块状(F)。③原始观音座莲属的孢子囊群线形,位于叶缘和主脉之间(C),观音座莲属的孢子囊群短棒状,位于叶缘附近(G)。④原始观音座莲属的叶柄中部有关节状瘤(D),而观音座莲属叶柄上无这一结构(H)。
名叫亨利,却是正统国货
饶了一大圈,其实今天的主角是观音座莲属中,拥有“国家II级保护植物”头衔的中国特有物种——亨利原始观音座莲(Archangiopteris henryi)。这是未修订前的叫法,现已和阔叶原始观音座莲(A. latipinna)合并,修订为阔羽观音座莲(Angiopteris latipinna)。为了避免混乱,我们还是先称之为亨利原始观音座莲。亨利原始观音座莲(模式标本号:No. 11544)是亨利(Augustine Henry,中文名字韩尔礼)在云南蒙自首先发现,成为了原始观音座莲属的模式种。Archangiopteris是“原始的(Arch)”和“观音座莲(Angiopteris)”组合而成,表示它代表了莲座蕨目的原始类型(但现在认为该说法是错误的)。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有三份标本都被指定为模式标本,一份是保存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Kew)的标本,一份是纽约植物园的标本,还有一份是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的标本。均为亨利于1899年在中国云南蒙自所采集,采集号也均为11544。现代发表物种时,主模式(holotype)标本只能指定一份,其他与模式同号的标本为副模式(isotype)。或许是因为作者发表的时候没有指定主模式,该物种的同号标本也被当作模式处理了。
邱园的亨利原始观音座莲模式标本 | Board of Trustees, RBG Kew /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亨利原始观音座莲为何与阔羽原始观音座莲被当作一种,大概是因为这两个物种的形态极其相似,而部分存在差异的特征(例如叶的质地、叶边缘)可能是由于环境不稳定而导致的。像这种物种的分类问题,是分类学家们永远停不下来的争论,还是交给该领域的学者去解决吧。目前,该物种只分布于中国云南,其野外居群已极其少见了。由于观音座莲属植物人工繁育的技术水平不高,且野外资源存在大量采挖破坏等情况,在2020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讨论稿)》中,观音座莲属的所有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但在电商各平台上,仍有很多商家在售卖观音座莲,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重视这些古老植物的保护。
混元太极马保国
广西,速生桉把它种没了,小时候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