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国联1/4决赛里,意大利1-2不敌德国队,令很多意大利民众破防了。

意媒开始了习以为常的事情:捉罪魁。
《米兰体育报》、《都灵体育报》等媒体,一方面狂赞托纳利(盛赞他4天前在英联杯决赛率队击败利物浦,拿下投英伦后的首冠,随后对阵德国队破门),另一边,将全场最差评给巴斯托尼。
同时,各大意媒也都在恶评巴斯托尼时,顺带提一提国米:在国米的两名居中中卫阿切尔比、德弗赖都年事已高的前提下,如果小因扎吉想要让巴斯托尼来改打拖后中卫,那么意大利队的这场比赛,可以给国米敲响警钟。

巴斯托尼获评全场最差,有没有根据呢?答案是有。
巴斯托尼确实需要为两个丢球负责。
比分落后的德国队用大量的边路吊中来谋求反扑,效果绝佳,全战德国队禁区内攻门10次,有6次都是头球完成,两个进球也都是头球完成。

面对德国队生猛的“立体进攻”,意大利队空战不利,所以惨遭逆转。
作为斯帅仰仗的居中中卫、防线大闸,巴斯托尼让德国队双星在自己身边完成头球攻门,当然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特别是第二个丢球的过程,巴斯托尼意识到格雷茨卡的威胁,所以跟着他跑动了较长距离,试图补救,最后时刻都被迫上手了,还是未能阻止拜仁球星头槌破门。

只不过,将问题完全归咎于巴斯托尼,显然有“找替罪羊”的嫌疑。
格雷茨卡在前点完成攻门,而那个位置有多名意大利球员布防,却谁都无力控制落点。
此外第一个丢球,据电视台战术家们的解读,克莱因丁斯特头槌攻门时,巴斯托尼和迪洛伦佐进行了一次“换位防守”,但却搞砸了,迪洛伦佐距离落点最近,却看球不看人,换到后点的巴斯托尼则是鞭长莫及。

事实上,就全场比赛来看,巴斯托尼其实是意大利队争顶方面做得最好的球员(4次争顶,3次成功,成功率75%),但架不住身边四个队友头上功夫实在太差。
边中卫迪洛伦佐4次争顶,3次完败。
边中卫卡拉菲奥利3次争顶,2次失败。
两名后腰(洛维拉、里奇)全场加起来没争到一次头球。
所有的“防空”任务,落在巴斯托尼一个人头上,他确实无能为力。如果德国队把握的好一些,他们完全可以利用卡拉菲奥利等人形同虚设的防空能力,再进些球。

战术家们指出,斯帕莱蒂在意大利队选择让巴斯托尼居中,带着两个有“边后卫属性”的边中卫,是想“借鉴”国际米兰的后场轮转套路,希望帮助推进,提升进攻。
但这种借鉴显然是不成功的,禁区内的防空出了大问题。

而在国米的体系里,绝对不会把所有的防空任务,都交给居中的阿切尔比(或者德弗赖)。国米的边中卫,无论是帕瓦尔、巴斯托尼,还是比塞克等人,争顶能力都不差,断然不会让对手在自己头上为所欲为。
而斯帕莱蒂此战选择的边中卫,却做不来这个活。
因此,意媒说“巴斯托尼在意大利队尝试居中中卫并不成功,他在国米恐怕也很难成功”,有些过于草率。
其实这场意德大战里,巴斯托尼还是有不少亮点的。
不止是他险些逼迫对手自摆乌龙。
也是因为,意大利队那个进球,妙就妙在“巴-巴连线”——是巴斯托尼在后场精准发动长传,巴雷拉卸球后直塞就撕开了防守,形成杀机。

归根结底,当巴斯托尼可以处于“习惯区域”——也就是后场偏左的位置组织比赛时,他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而当他走出“舒适区”,出任居中中卫、后防大闸,带着两个争顶能力差的边中卫,去防德国队的立体进攻时,他遇到了很大的困境。遇到问题不假,但走出“舒适区”的尝试还是应该鼓励的。

从国米的现状来看,无论阿切尔比、德弗赖两人是走是留,无论夏季国米能否买到强力的年轻中卫,未来几年,巴斯托尼都可能会成为蓝黑军居中中卫的人选之一。或是临时应急,或是成为常备,总之,这个位置他都十有八九会去打一些场次。
走出舒适区,难免会遇到问题。所谓的“缴学费、买经验”。站在国米的角度来看,巴斯托尼在欧国联里被德国队的格雷茨卡“教育”,总比在欧冠里被拜仁的格雷茨卡“教育”要好。
江南
国米:对对对,表现太差了别让拔丝上场
蓝黑之心 回复 03-23 08:35
斯秃子心里明镜似的,但是脸是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