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观书有感》以生动的意象阐述深刻的哲理,当我们用行草书来创作这幅作品,便是在笔墨间展现诗韵与书法之美的交融。
行草书,兼具行书的流畅与草书的奔放,在创作《观书有感》时,笔法的运用至关重要。起笔时,多采用藏锋,如 “半” 字的首点,顺势而下,笔锋轻触纸面,迅速带出灵动之感,仿佛天光乍现,为整幅作品奠定活泼的基调。行笔过程中,中锋与侧锋相互转换。书写 “方塘” 二字时,中锋使笔画坚实有力,如同塘水的沉稳;而在转折处,如 “塘” 字的右下角,巧妙运用草书,笔画灵动多变,恰似塘中云影的摇曳。
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连贯是行草书的关键。在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句中,“活” 与 “水” 的牵丝引带轻盈自然,似有若无,却又紧密相连,展现出笔画的连贯性,宛如舞台上舞者飘飞的彩带,灵动地缠绕,自然地衔接,成就和谐之美。
同时,通过字的大小、轻重变化来营造节奏感。“天光云影共徘徊” 中,“影” 字稍大且重,起到强调作用,仿佛是心中的疑问脱口而出;后面的 “徘徊” 二字相对较小、轻盈,一抑一扬,如同诗中的韵律。
在结构上,行草书追求错落有致。“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为” 字结构紧凑,而 “有” 字则适当放长,疏密对比强烈。“源头” 两字左右结构疏密对比强烈,左开右合和左密右疏,打破常规的整齐,赋予作品动态之美。如同起伏的山峦,有的山峰高耸密集,有的山坡平缓开阔,高低错落,疏密不同,彰显大自然的磅礴气势与灵动韵律。
墨法的运用也为作品增色不少。蘸墨饱满时,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笔画,如 “天光”,体现出沉稳与厚重;“那 得 清”三字写的轻盈灵动现成左右对比,增添了灵动多变之感。
用行草书创作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场技法与诗意的对话。通过巧妙运用笔法、字的呼应连贯、结构的错落以及墨法的变化,让我们在笔墨间领悟诗中的哲理,感受行草书独特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