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春晚导演给全国观众道歉,入美国籍回中国捞金,她到底什么来头

茂材阅览世界 2024-12-03 22:22:37

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本应是一家团聚的温馨时光,却因为一位女演员的几句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

陈冲,彼时,她是中国影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却因在春晚舞台上的“失言”,被推向了风口浪尖,甚至让央视被迫向全国观众道歉。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在日后选择加入美国国籍,多年后又重回中国市场?

陈冲

春晚风波与星途起落

陈冲在演艺圈发展得很顺利,15岁时,谢晋导演看中了她,让她在电影《青春》里演了个不会说话的哑女角色,这次触电,让她初尝表演的魅力。

之后,尽管她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似乎有意远离电影圈,但命运却再次将她拉回,张铮导演不顾反对意见,执意让她担纲《小花》女主“赵小花”。

这部影片让陈冲一炮走红,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陈冲19岁那年,因为饰演“赵小花”这个角色,不仅赢得了百花奖,还获得了南斯拉夫的最佳女演员奖,一时间成了非常受瞩目的女演员。

导演

陈冲正当事业高峰期,却突然选择出国深造,这个决定让人颇感意外,1981年,20岁的陈冲远赴美国,学习电影制作。

这个决定,既有个人追求的因素,也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她的姥姥史伊凡是早期留美的知识女性,与徐志摩、沈从文等文化名人是好友;姥爷张昌绍是中国药学奠基人,也曾受邀在国外实验室任职。

陈冲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出国深造似乎是陈冲人生规划中的一环,在美国留学,日子并不总是顺心的。

陈冲把这段经历比作“被流放到月球”,她得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难题,同时还得应对生活开销,得去打工赚钱。

陈冲

在国内已是影后的她,在美国却只是一个普通的留学生,甚至要在餐馆打工,忍受老板拿她的“影后”身份当作噱头招徕顾客。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她还曾遭遇性骚扰,这段经历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五年后,陈冲终于迎来了转机。

陈冲

1986年,她在地下停车场被一位制片人发掘,出演了美国电影《大班》,次年,她主演的电影《末代皇帝》在国际上获得巨大成功,也让她重新回到了中国观众的视野。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冲参加了1985年的春晚,彼时,她已离开中国四年,对于国内观众而言,她是带着“国际影星”的光环回来的。

然而,春晚舞台上的几句话,却让她陷入了舆论漩涡,主持人姜昆介绍她是“旅美的中国电影明星”,这似乎预示着她与祖国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

陈冲

陈冲在发言中提到“今年是牛年,我属牛,所以请了个算命先生算了算,说我今年应该‘回来看看’”,这句“回来看看”让许多观众感到不舒服,认为她没有把自己当作中国人,更像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考察”故乡。

这儿的气氛挺热闹的,我想跟大伙儿说声过年好,祝愿大家春节愉快。再借用一句流行语,祝大家财源滚滚。

“现在中国”这四个字,最近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许多观众认为,这句话显示出陈冲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外人”,与祖国产生了隔阂。

陈冲

当时她还没有加入美国国籍,但这番言论无疑加剧了公众对她的质疑,认为她的心已经不再属于中国。

春晚事件后,陈冲并没有正面回应公众的质疑,而是直接返回了美国,这事儿让春晚导演黄一鹤压力山大,他甚至说想过不开心的日子。

央视在新闻联播里向全国观众道了歉,陈冲的这事儿,把她的名声弄坏了,也使得1985年的春晚显得不那么完美了。

陈冲

身份认同与个人抉择

陈冲在春晚上的发言,引发了公众对于“身份认同”的强烈讨论,作为一名旅美华人,陈冲的文化身份本身就具有复杂性。

一方面,她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另一方面,多年的美国生活,也让她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陈冲

这种双重文化身份,让她在面对中国观众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她试图用一种轻松幽默的口吻与观众互动,却忽略了公众对于国家认同的敏感性。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情感尤为强烈,陈冲的“他者”身份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了“失言”风波。

陈冲

对于陈冲而言,出国留学是她个人追求的体现,她打算通过学习拍电影来增强自己的技能水平。

在美国的求学之路虽然充满艰辛,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从影后到餐馆打工者,身份的巨大落差并没有让她退缩。

她经历了文化冲击、经济压力和性骚扰等种种困境,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好莱坞获得了一席之地。

陈冲

《大班》和《末代皇帝》的成功,让她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也让她在事业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春晚事件之后,陈冲继续留在美国发展,并在几年后正式加入了美国国籍,出现这种情况,肯定让中国观众心里不舒服。

陈冲

有人觉得她是奔着更佳的职业前景去的,也有人猜她可能是为了爱情,不管什么原因,成为美国人就意味着她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这个选择,既是她个人意愿的体现,也反映了她对自身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

陈冲

争议之举与舆论漩涡

陈冲加入美国国籍后,事业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不仅参演多部好莱坞电影,还尝试担任编剧和导演。

然而,就在她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另一个争议事件将她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转让”养女事件。

陈冲

1991年,陈冲与第二任丈夫彼得结婚,婚后多年,他们一直未能生育子女,陈冲为了弥补遗憾,从国内收养机构领养了一对双胞胎女孩,她当时高调表示,会将这两个孩子视为己出,带回美国接受最好的教育。

然而,不久之后,陈冲意外怀孕,并于1998年10月生下大女儿,陈冲夫妇生了双胞胎女儿,后来把她们送给了其他夫妇抚养。

陈冲

公众质疑陈冲夫妇将孩子视为“商品”,随意转让,缺乏责任心,陈冲说这是为了孩子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但大家并不认同这一点。

领养孩子就像亲生孩子一样,法律上这层关系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是不允许将孩子退回或转给别人的,除非遇到他们经济困难、伤害孩子或遇到特别重大的事情。

陈冲

加之陈冲已加入美国国籍,这两个被收养的中国孩子也自动成为了美国公民,中国收养中心无权干预“转让”过程,更增添了事件的复杂性。

“转让”养女事件,让陈冲的公众形象雪上加霜,也让她在国内的口碑跌至谷底,多年后,随着中国影视市场的蓬勃发展,陈冲开始频繁回国参演电影电视剧。

陈冲

她在《误杀》里演得真好,又让很多人开始关注她了,同时,她也带着自己的美国女儿参与国内的综艺节目。

这连串动作,有人觉得是在国内赚大钱,无论动机如何,陈冲的回归,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她过往行为的讨论。

陈冲女儿

从《小花》到《末代皇帝》,再到《误杀》,她塑造的诸多角色都深入人心,然而,与她的艺术成就相比,公众对她个人品德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她因为这些事儿,比如春晚的争议、入了美籍、还有“送”养女的问题,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这些事儿让人开始琢磨,公众人物得有多大的道德底子才行。

陈冲

在信息高度流通的互联网时代,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公众的密切关注,他们的决定不仅关系到自己,还会影响他们给人的印象和外界看法。

她的选择,既体现了个人追求的勇气,也暴露出了一些道德伦理上的困境,在全球化时代,陈冲的经历,或许能为更多跨文化身份的公众人物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陈冲

0 阅读:45

茂材阅览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