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草船借箭疑点众多,真相或许更简单

正道故 2024-02-11 17:27:56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绝对是诸葛亮智慧的经典一战,这个典故被写进了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如今,人到中年,经历了太多人生阅历,重新回顾草船借箭的过程,似乎感觉到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甚至认为有很多地方是不科学的疑点。这篇文章,就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些不寻常的见解。

近距离狂射箭,曹操不是傻子

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智谋,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夜间光线不好,以及江面上有雾,以擂鼓佯攻的方式,促使曹操命令弓箭手齐射,把十万支箭,完全射到了诸葛亮船上的稻草人,从而完成盗取曹操箭支的目的。

而事实上,长江赤壁江面并不是很宽,就算光线再怎么不好,有战船往来,人的肉眼也是可以分辨很清楚的,特别是三国时期的弓箭,制作工艺并不精良,射程也不远,大约只有30米左右,弓箭能够射到的地方,肉眼绝对能够分清楚战船的规模和形态,也能分辨出船上都是稻草人。

就算在惊慌仓促应战的情况下,会盲目朝着草船乱射一通,前面几波射箭,没有目的性,只是为了阻吓敌方,但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很快就会发现这种不寻常的现象,也会知道诸葛亮的船只,并非真正进攻,自然而然就会停止射箭,也就不会足足射够十万支箭。诸葛亮草船借十万支箭,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曹操的智商有问题。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他的智商和谋略绝不亚于一般人,甚至跟诸葛亮不相上下,除了个人多疑之外,曹操的智慧随时都是在线的,想要通过草船借箭,蒙骗曹操十万支箭,几乎是不可能的,曹操没有那么傻。

清空库存盲射,不科学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共取得十万支箭,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江面上有风,夜间光线又不好,任何一个弓箭手,朝着江面射箭的时候,射中的概率也只有1/3。也就是说,如果诸葛亮想要获得十万支箭,至少曹操的弓箭手要射出30万支箭,才能够达到这个效果。

十万支箭,对于周瑜的军队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军备武器,但对于曹操来说,何尝不是规模宏大,更何况要射出30万支箭,才能够满足诸葛亮借十万支箭的要求,这对于曹操的军队更是难上加难,几乎已经把曹操武器库的弓箭固存,全部射出完毕。

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没有明确对方进攻的状态,曹操军队怎么可能将自己所有的弓箭固存,一口气肓目全部射完呢?这种情况极不符合常理。换句话说,诸葛亮草船借箭,根本不可能借够十万支箭,曹操的弓箭手,也不会射出30万支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数量,最有可能的规模并不是十万支箭,而是一万支箭左右。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是可以迷惑曹操的弓箭手,特别是光线不好的情况下,弓箭手盲目射箭,以震慑对方,在短时间内,射出三万支箭是有可能的,按照1/3的命中率,诸葛亮能够借得的箭支数量大约在一万支箭左右。

当时的弓箭,都是用竹子等比较笨重的木材制作而成,一万支箭的重量,已经很大了,这也符合诸葛亮草船满载而归的客观描述,可能诸葛亮借到的箭支,比一万支箭稍多一些,但绝不可能有十万支箭那么多。在《三国演义》中,很多地方都使用夸张的手法,比如号称百万大军,其实他的作战部队也不过是60万左右,可能古代人更喜欢夸大数据的原因吧。

只射箭不拦截,不符合战场规律

曹操和周瑜大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形成对峙,双方僵持不下,诸葛亮采用草船借箭的计谋偷袭曹营,在这种突发的事件情况下,曹操的军队不可能按兵不动,更不可能一味地只想着射箭恐吓敌方,而不采取战船拦截等保卫措施,这不符合战场规律。

周瑜军队稍微有点动静,曹军方面的探子早就应该会发现情况异常,更何况诸葛亮使用几艘草船潜入江中,曹操的探子不可能没有发现船只。更诡异的是,当诸葛亮擂鼓假装进攻的时候,曹操的战船纹丝不动,像睡着了一样,这很不科学啊。

就算曹操生性多疑,在突发事件的时候,曹操没有来得及做反应,但曹操手下的部将,一定会带领战船出去迎敌,对来犯之敌进行拦截,这是最基本的作战模式,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只让弓箭手不断射箭,这完全不符合战场规律。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确实存在许多疑点,诸葛亮能够想出这个计谋,确实非常高明和智慧,但以我们当代人的常识看来,整个过程,并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轻而易举,也不会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战果辉煌。

草船借箭更像是一个小典故,它是被后来人,用夸张的手法,进行了特效化的处理,用这样的效果和战功,来证明诸葛亮的智谋非常了得,我们也不必太信以为真,没有必要去计较到底借了多少支箭,那毕竟都是历史上的事了。

特别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提醒删除。

0 阅读:0

正道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