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象会客厅》专访中,白岩松用三个 “硬指标” 论证年轻人的弱势地位:
收入倒挂:一线城市 60% 年轻人月收入低于 5000 元,而基础生活成本普遍突破 5200 元。深圳程序员小陈的案例引发共鸣 —— 月薪 5000 元的他,每天只能靠 5 元泡面加 2 元鸡蛋维持生活,“活着” 取代 “生活” 成为常态。
机会成本下降:2024 年 1222 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清华姚班状元竟选择华为外包岗位。白岩松指出,职场论资排辈严重,年轻人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躺平” 成为无奈选择。
情感困境:结婚率连续五年下滑,年轻人 “无力爱” 现象突出。数据显示,2024 年养宠人群突破 1.2 亿,超新生儿数量,折射出对现实的逃避与对情感的渴望。
白岩松的逆袭不仅靠 “说真话”,更在于拿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个税改革:提议将 35 岁以下人群个税起征点从 5000 元提至 12000 元,直接提升可支配收入。若实施,预计一线城市年轻人月均增收约 1500 元。
社保兜底:建议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社保 “不断线” 保障,解决 35 岁后 “断缴焦虑”。
就业公平:呼吁打破 “35 岁门槛”,推动弹性退休机制,为年轻人腾出岗位。
这场舆论风暴的深层逻辑,是白岩松的 “人设重构”。
争议往事:2021 年 “不会吧” 言论引发全网声讨,被王朔痛批为 “肉喇叭”。他一度陷入抑郁,甚至出现斑秃。
自我救赎:此后四年,白岩松深入调研青年群体,参与《青年说》等节目,与年轻人面对面交流。2024 年暗访外卖骑手、直播带货主播,撰写《中国青年生存报告》。
白岩松的逆袭引发学界争议:
支持者:中国社科院专家指出,提案符合 “橄榄型社会” 构建逻辑,个税调整可释放 4.2 亿青年消费潜力。
质疑者:某高校教授认为,政策红利可能被既得利益群体截留,需警惕 “口号式改革”。
年轻人态度:在知乎 “如何看待白岩松提案” 话题下,76% 的用户表示 “支持但观望”,24% 认为 “治标不治本”。
57 岁的白岩松用一场舆论逆袭证明: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真诚比完美更有力量。他的提案或许无法根治所有问题,但至少让年轻人看到了改变的希望。正如网友热评:“他的转变,是整个社会开始正视年轻人困境的缩影。” 当越来越多的 “白岩松” 站出来,我们或许能离 “敢做梦、能奋斗” 的时代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