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背包重到“崩溃”?是时候来一场装备断舍离了!

没事听听音响 2025-04-23 15:42:51

户外轻量化理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相当久远的时期。1884 年,George W. Sears 在《Woodcraft》一书中,率先提出了轻量化理念。

在当时,他的装备总重不足 8KG,这在普遍携带大量沉重装备出行的户外环境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他的这种超前做法,为后续轻量化理念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到了 1955 年,Emma Gatewood(盖特伍德奶奶)独自穿越阿帕拉契小径,她所携带的装备不到 10KG。

在那次穿越过程中,盖特伍德奶奶凭借着精简的装备,成功完成了艰难的旅程,后来她也因此被奉为 “轻量化先知”,她的事迹激励了许多人开始思考装备轻量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上世纪 90 年代,在美国有一批先驱大力推动轻量化理念的传播,其中 Ray Jardine 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背负仅 5KG 的装备完成了太平洋屋脊步道(PCT),这一壮举震惊了户外圈。

随后,他所撰写的相关著作,详细阐述了轻量化徒步的理念与实践方法,成为了众多户外爱好者眼中轻量化徒步的圣经,让轻量化理念得到更广泛的认知与接受。

在国内,2004 年轻量化理念开始通过网络传入。一些户外网站上陆续出现了相关介绍文章,为国内户外爱好者打开了新视野。

为什么要轻量化

在户外运动起源之时,其实并没有轻量化的概念。

回溯到 20 世纪初,美国童子军教育要求成员背负较重的装备,这主要是基于培养全面技能和坚韧品质的目的,并不关注装备重量对活动体验的影响。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以 “娱乐” 为目的的户外活动逐渐兴起,人们开始更多地考虑活动中的舒适度与便捷性,这才推动了轻量化的发展。

在阿尔卑斯式登山中,登山者需要在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下快速移动,轻量化装备能提升行动效率,增加安全性;

赤足 / 极简式跑步的流行,倡导回归自然,减少装备束缚;长距离徒步中,减轻装备重量能让徒步者走得更远、更轻松;

FKT(Fastest Known Time,已知最快时间)挑战中,轻量化更是成为选手追求速度的关键因素,通过优化装备减轻负担,从而创造更好的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轻量化在不同户外场景存在显著差异。

以登山为例,登山者面临高海拔、低温、强风等极端条件,对装备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要求极高。此时,轻量化的冰爪、绳索等攀登装备至关重要,既要保证在冰面、岩石等复杂地形下提供可靠抓地力与强大拉力,又要减轻重量,以降低登山者在攀爬过程中的体力消耗,提升在恶劣环境中的行动能力。

而在越野跑中,轻量化需求又有所不同。越野跑者追求速度与灵活性,轻量化跑鞋需具备良好的减震、透气性能以及对不同路况的适应性,水袋背心则要能轻便地携带适量水分与补给,且在跑步过程中不会对身体造成过多束缚,确保跑者能以最佳状态应对起伏山路、泥泞小道等复杂地形。

很多人认为 “轻量化=舒适性差”,但事实并非如此。轻量化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提升舒适性。

在白天徒步过程中,过重的装备会让人疲惫不堪,而轻量化装备能减少体力消耗,让徒步者以更轻松的状态享受户外风景。

在夜晚露营时,虽然轻量化可能意味着舍弃一些奢华的装备,但通过合理选择,依然可以保证基本的舒适度,比如选择合适的睡袋、防潮垫等。

关键在于要在白天徒步和夜晚露营的舒适度之间找到平衡。

从实际好处来看,轻量化能让徒步变得更轻松。减少背负压力,意味着身体各部位承受的负担减轻,能有效降低运动伤病风险,如肩部、腰部因长期承受过重压力导致的损伤等。

在非徒步时间,轻量化装备拿取方便,提升了效率。例如在休息时,快速从轻便的背包中取出所需物品;需要紧急避险时,也能迅速拿起装备转移。

并且,轻量化使得背包有更多空间放置安全保障装备,如急救包、卫星电话等,同时追求装备多功能和使用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

从速度方面,轻量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行走速度加快,在相同体能下,背负更轻的装备能让徒步者步伐更轻快,在长距离徒步或有时间限制的行程中优势明显。

当户外爱好者背负着沉重装备时,心理上容易产生疲惫感与压力,对即将面对的户外挑战心生畏惧。

而轻量化装备能让他们在户外行动中更加自由、灵活,心理上也会更加放松。在面对恶劣天气突然变化或复杂路况时,轻量化装备带来的便捷性会转化为心理上的优势,减少焦虑情绪,增强应对挑战的勇气与信心。

例如,在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时,轻量化的雨衣能迅速穿戴,且不会因过重而影响行动,让户外爱好者能更从容地寻找避雨场所,积极应对突发状况,这种心理上的积极变化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享受户外探险的乐趣。

有趣的是,部分玩家在经历过轻量化阶段后,又 “重返重装”,但此时他们不再盲目,而是更加明确自身需求,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何种装备配置,这其实也是对轻量化理念更深刻理解后的一种回归。

轻量化思维

轻量化思维的本质并非仅仅是降低装备的重量,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种类似户外版 “断舍离” 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户外爱好者在准备出行装备时,对每一件物品进行深入思考,判断其对于此次行程是否真正必要。

很多人存在 “装备越轻,功能越差” 的错误观念。但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完全可以在满足必要条件下选择更轻的装备。

比如,一些采用新型材料制作的户外服装,不仅重量轻,而且在防水、透气、保暖等功能性方面表现出色;轻量化的帐篷,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在保证稳固性的同时减轻了重量。

在美式长距离徒步中,有一些轻量化装备成为 “常规操作”,像超轻的背包,其设计贴合人体,在保证装载量的同时减轻背负压力;还有轻薄的睡袋,采用先进的保暖材料,在轻量化的同时确保良好的保暖性能。

在实际操作中,参考上一次徒步中装备的使用率是个不错的方法。如果一件装备在上次徒步中几乎没有使用,那么这次出行就需要慎重考虑是否携带。

比如,一些只为了以防万一但很少用到的工具,就可以果断舍弃。

追求单件装备多功能也是轻量化思维的重要体现。像魔术头巾,它可以作为头巾防晒、防尘,围在脖子上保暖,还能在必要时当作止血带或临时绷带;登山杖除了辅助行走,在搭建简易庇护所时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作为帐篷的支撑杆等。

要结合线路环境、天气状况等实际需求,对装备进行测试。反复走同一条线路,在每次出行中不断优化装备清单。

例如,第一次携带了较重的传统水壶,后续尝试使用更轻便的水袋,观察水袋在实际徒步中的便利性与耐用性,进而决定是否将其纳入长期装备清单。

还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小改变来减轻装备重量,如将金属餐具换成更轻的钛制或可折叠餐具。

新科技也为户外轻量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卫星地图规划徒步路线,可以提前了解地形、水源分布等信息,避免因路线选择不当而携带过多不必要的装备。

智能手机配合专业的户外导航 APP,能实时定位、记录轨迹,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沉重的 GPS 设备。

“轻装备,重技能”的理念

结合 Bushcraft“轻装备,重技能” 的理念,培养自身的户外技能十分关键。

辨认可食用的动植物,能在食物短缺时提供补给;掌握搭建各种庇护所的方法,无论是利用树枝树叶搭建简易窝棚,还是使用防水布搭建临时住所,都可以减少对专业帐篷等大型装备的依赖;

学会生火技能,如使用火石、放大镜等工具生火,能在寒冷潮湿环境中保持温暖干燥,提升生存能力。

同时,注重身体锻炼也不可或缺,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应对户外环境,在减轻装备重量的情况下依然顺利完成徒步。

不同户外场景对轻量化思维的运用也各有侧重。在长途背包旅行中,需要综合考虑行程中的各种因素,包括不同路段的地形、天气变化以及补给点分布等。

对于可能长时间处于无人区的行程,要确保携带必要的生存装备,如应急睡袋、卫星电话等,同时通过选择轻量化的帐篷、睡垫等,在保障安全与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减轻重量。

而在一日徒步活动中,由于时间较短,可以进一步精简装备,专注于携带必要的水、食物、急救药品以及适合当日天气的衣物,舍弃一些在长途旅行中可能备用但在一日行程中不太可能用到的物品,以实现极致的轻量化,让行程更加轻松高效。

朋友们,当户外背包沉重得让你在徒步路上举步维艰、满心 “崩溃” 时,这场装备断舍离真的刻不容缓。

不妨就从当下开始,拿起你的装备清单,仔细甄别每一件物品,勇敢地对那些非必要装备说 “不”。

当你完成这次断舍离,再次踏上户外征程时,你会惊喜地发现,脚步变得轻盈,心情愈发畅快,能更全身心地沉浸于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山川的壮丽、溪流的欢畅。

你徒步时包里一定会带哪些装备?留言聊聊吧!

0 阅读:0
没事听听音响

没事听听音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