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之宁远之战:四十二军125师为何让胜利溜走?

红晓岩谈古论今 2024-12-09 09:48:00

1950年10月中国出兵朝鲜,第四十二军是全军入朝最早的部队,10月17日前后就从吉林集安过江,秘密进至朝鲜东线。第一次战役,该军坚守黄草岭、赴战岭一线,面对美军精锐打得很好,和三十九军并列,堪称是这次战役志愿军两支表现最好的军。

上图:战前在东北进行农业生产的四十二军。第二次战役中,四十二军和三十八军组成志愿军东集团,担负突击美第八集团军右翼、迂回包阻美九军主力的重任。

上图: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军长吴瑞林。其中,三十八军是担任内层迂回的任务,向德川的韩国第7师进攻,直插价川至平壤公路干线上的三所里;四十二军则是担负外层迂回的任务,先拿下宁远,歼灭韩国第8师,再从三十八军穿插部队的南侧实施深远迂回,抢占三所里南面公路上的顺川。在彭德怀的眼里,只要将这两个军七八万人插到大同江沿岸的顺川南北地区,就很可能彻底拦住沃克主力的退路,聚歼美军的多个主力师,从根本上决定未来朝鲜的战局。125师这支部队,在解放军众多的雄师劲旅中,可谓是名不见经传。这个部队很年轻,前身是由山东八路军部分游击骨干和辽东东北民主联军一部在1946年组成的通化支队,司令员是有名的青年将领刘西元。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和美日特务曾在吉林通化挑起了轰动一时的“通化暴乱事件”,通化支队便是镇压平叛的主力。后来该部归肖华辽东军区领导,被编成了东北军区独立第二师,主要活动在辽南、辽东一带。1948年3月东野五纵成立,这个师给编入该部,变成了五纵第14师,师长彭龙飞,政委谭文邦。辽沈战役后全军统一番号,又成了四野42军的第125师。按照彭德怀的战略部署,三十八军和四十二军接到了死命令,这就是必须一开始就以最快的速度发起奇袭,攻下德川和宁远这两个地方。军令不可违,所以两个军的首长不敢怠慢。11月13日,四十二军将东线黄草岭一线的防务交给了刚入朝的九兵团第二十军,之后就部署西进,于22日主力在宁远东北的德兴里、龙坪里和妙香山区隐蔽集结。这次战斗,吴瑞林将正面攻击的重任,就交给了由王道全率领的第125师。

上图:志愿军战士在黄草岭艰苦坚持。125师这个部队,大战经验较少,主要擅长的就是机动游击。1950年入朝时,该师的师长王道全,即一个长期打游击的山东老八路出身。这样的部队,连国内战争的血战都没打过几场,面对朝鲜战场这样激烈的现代化正规战争,把主要攻击任务交给它,显然是不大合适的。尽管该部队抗日老兵多,战士敢战,但大战经验不足,各级骨干多游击习气,拿这样的部队承担攻防重任,还是不妥。所以事后证明,虽然在执行快速穿插的行动中,这个部队是用对了点,但在事关全局、最重要的阻敌使命上,该师还是出了大问题,以致功败垂成,教训深刻!

上图:王道全(1918~1972),山东寿光人,曾任辽东军区通化支队团长。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团长。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125师副师长、师长。1950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少将,后任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第二次战役在1950年11月25日黄昏打响。梁兴初第三十八军主力率先发起攻击,猛扑德川。与此同时,事先在都坪里山谷隐蔽待机的第125师也发起进攻,直击宁远。

这次战斗,四十二军采取的是正面攻击和侧后突击相结合的战法,力争迅速打垮守敌韩八师。一开始,第125师打得不错,其374团一部仅用两个小时便冲破了敌人的防线,突入宁远城内,打乱了敌军的指挥系统。

上图:第125师隐蔽集结,准备发起宁远战斗。紧接着,四十二军其他各路攻击部队,在125师的策应、配合下,迅速展开围歼,到11月26日上午,就把韩八师大部歼灭了,拿下了宁远。稍事休整后,四十二军继续向西南进军,28日,主力控制了德川南面大同江畔的北仓里,这里距离西面的顺川已是很近了。到这个时候,第四十二军的任务,还完成得相当好,没有在志司交代的重要战略任务上拖泥带水。就在28日同一天,北线正面志愿军各军已逼近到球场-宁边-龙山洞一线,第三十八军也冲破了土耳其旅在嘎日岭一带的防御,其113师14小时急行军前进一百多里,于当天清晨抢占了三所里,切断了价川通向平壤的陆路。形势对志愿军来说非常的有利。

按志愿军司令部的要求,四十二军下一步,就是迅速抢占顺川。这一回,惯以行动迅速称道的第125师再次充当全军的前锋,担负了沿假仓里、月浦里、新仓里前进抢占顺川的重任。28日傍晚,四十二军全军开始行动,125师373团经100多里的黑夜行军,在29日拂晓到达了月浦里,然后又马不停蹄,在29日中午前后便抵达了新仓里,而就是在这里,125师碰上了它入朝作战后的头一颗大钉子。

这个大钉子,就是美骑兵第一师的骑兵第7团。志愿军发起战役反击后,迅速抢占三所里,震骇了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他急令前线各师停止进攻,马上沿公路全线南退。同时,命令处在二线的骑兵第一师等部快速前推,封堵新仓里-顺川-三所里一线的战役缺口,从南面击破志愿军的阻击线,策应援救南逃的美九军大部队。由于美方具有强大的机械化优势,骑7团的行进很快,而志愿军方面因为黑夜对此也没有察觉,所以双方就在新仓里发生了遭遇战。新仓里是平壤外围顺川、平城的东部屏障,位置重要,故双方都是拼力争夺。第125师373团开始时打得很猛,战斗英雄安炳勋的一个排一下就歼灭击溃了美军四五十人。可是后来感到不对劲了,敌人不仅火力猛,人数也多,足有一个团的兵力。373团的团长王德斌(山东招远人,后不久便在二次战役中牺牲)一看不行,马上请示师长王道全。这时候,373团已经伤亡了五六百人,但是不在新仓里打掉美军,就无法穿插到顺川。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125师的领导迟疑不决了,没有采取果敢行动牵制或向敌突击。其实125师有三个团,一线战斗员至少七千多,因为是遭遇战,美军也是初来乍到,如果从穿插的战略全局需要出发,毅然下决心发挥迅猛突击和近战的战术优势,是可以将敌人的阵线冲破的。那样,即使付出较大的伤亡,由于四十二军其他主力部队很快就可以赶到,击溃美骑7团的把握很大。那样,抢占顺川的战役目标大概率就能达到。然而,125师领导当时不具备这样的战略高度,见到敌人的火力优势,保本避战的思想就占了上风,竟然命令部队暂时后退与敌对峙,导致延误了时机,等后续的124师主力赶到时,双方仍处于胶着的状态。第124师的师长是苏克之,见到这个局面要求坚决打。但是他的想法和125师不一致。当组织部队要实施突击的时候,125师的首长竟然不顾大局,率部脱离了战斗。

上图:时任四十二军124师师长的苏克之。当时,军长吴瑞林知道这个事情后,气愤得不行,急令副军长胡继成到一线责成两个师迅速发起进攻,那会儿,已经是11月30日了,美军大部队正向南猛突,军情如火。可是胡继成怎么也不能说服前线师长们联合一致采取行动,终于在12月1日上午,美骑7团在大批飞机掩护下向西逃窜,汇合往南逃下来的大部队,逃往平壤去了。四十二军遂延误了至关重要的战机,导致第二战役的战斗目标大部分都没有达到,打了一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最大的败仗。

上图:志愿军四十二军副军长胡继成少将。这次行动,凸显了第125师首长军政素质较低。这支部队的游击习气太重,缺乏应对强敌和大战的经验。但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军师团各级领导的身上,战士是英勇的,不然就不会有闻名一时的“安炳勋英雄排”了。本来,一支军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服从上层领导,即便领导不在身边,如果事先确定了要完成的战略任务,就是困难再多,也是要想方设法地完成的,这是一个战争指挥官必备的素质。可是,125师在这个基本的要求面前,却百般拖延,最后终于贻误了战机,这的确不可原谅。同时,这场战斗的失利,也充分暴露出了志愿军各部在组织大战役时的相互配合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能坚定团结一心、各自为政的老毛病。中国人的这一点,直到现在,还能在中国足球队的的一盘散沙中窥知一二。在这个民族群体当中,英雄式的自我牺牲人物,实在是有限。全局观念和紧密协同的精神差,这才是四十二军战机最后落空的深层次根源。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句话用在125师身上很有道理。后来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125师负责打福和,又因为伤亡太大犯了“自由游击习气”,竟然止步不前,气得许世友破口大骂,还下令制裁了该师的师级领导。这件事,后来大多数东线的老兵都知道,不少都嘲讽四十二军不行,打仗不够硬,纪律作风差。看来,其游击习气真可谓是代代相传。

当时,如果第四十二军首长能够及早意识到这个问题,让基础较好的124师推上去,打掉骑7团的话,或者叫125师咬住敌人,其他部队积极配合,那么是有可能将敌击溃的。另外,也可以用前线一部兵力拖住敌人,让125师发挥优势,先期去抢占顺川,再以后续部队打掉这股美军。因为在这个方向上,四十二军有三个师,敌人的力量较空虚。再者,当时沃克的部署已经出现乱象,三所里的战斗就牵扯得他够呛。第四十二军只要坚决,就可以冲破新仓里,将至少两三个团推到顺川,堵死美九军南逃的主要退路。那会儿,可以说只要这样做,用29、30日两天,击溃和歼灭部分新仓里美军的把握很大。同时,抢占了顺川,和三十八军连成一气,保守点说,后续撤下来的美二师两千多残兵也难以跑掉了。如果部队再往西边的安州南面推进一点,到了肃川,还会斩获更多,取得重创歼灭美军三四千人的战果,都是很可能的。因为在那时,在志愿军正面四个军的打击下,美军已是弃车丢炮,陷入了保命后撤的溃散局面,这时候再从这儿来一个有力的拦击,很容易取得重大的战果。可是,由于四十二军军首长延误时机、协调不力,竟让这个胜利的希望溜走了,实在是可惜啊!应该说,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第一次战役最失职的是三十八军,那么在第二次战役当中,表现最不好的便要数四十二军了,这是四十二军历史上的污点。第二次战役结束后,第四十二军仍位于东线。不久三次战役打响,该军和六十六军组成东集团,从观音山至国望峰一线向当面韩国第二师发起攻击,很快就突破了三八线,插向了韩二师后方的济宁里。在这个过程当中,第125师再次作为了军的主攻部队。

1951年元旦那天,在猛攻天险道城岘的战斗中,著名战斗英雄安炳勋牺牲了。这次战役,四十二军成功穿插到位,以主力吃掉了韩国第二师,算是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翻身仗。

上图:道城岘英雄连—42军第125师373团1营1连。然后就是第四次战役。开始的时候第四十二军节节阻敌后撤,后于2月中旬配属邓华指挥的志愿军东集团,参加横城反击。第125师和126师冲到了杨平至原州线上的砥平里。这又是一场关键的战斗。

125师参加主攻砥平里的是第375团,从村子南边发起攻击。战斗之初该部判断有误,以为对方是一个连,结果是美二师23团的整一个营,而且敌人的火力强劲,有十几门重炮、七八辆坦克,阵地前沿轻重机枪二十多挺,天上有飞机全力支援。由于事先准备仓促,部队是按运动歼敌的队形火力配置来投入战斗的,所以在敌突然猛烈火力的打击下,部队伤亡较大,几次都没有打进去。

上图:砥平里美军坦克火力强劲。2月13日夜,负责砥平里一线指挥的第四十军119师师长徐国夫命令参战各部连续猛攻。美军为守住阵地,发射无数的照明弹,将战场映成白昼,各种重炮一起开火,志愿军战士成片地被炸倒。第375团损失很重,到14日白天已无力再战了。

这场战斗,依然暴露出了125师这个部队的战力优劣特点,那就是长于机动游击,运动突击的速度快,能够猛打猛冲。但是攻坚的战术技能不足,不能很快地转换战斗方式,缺乏大战配合协同的经验。砥平里的美军23团和法国营,兵力有约4000人,火力那么强,连擅打大仗、久历攻坚的四十军部队都打不进去,125师这样的游击之师,就更是难以进展了。

上图:鸟瞰砥平里。砥平里战后,李奇微迅速组织反攻,第四十二军和友邻部队一起,被迫节节后撤,直到4月20日前后,将防线稳定在了北汉江至昭阳江北侧一线。此期间,该军和其他志愿军前线部队一样,经历了长时间的阻击战,打得很苦。在4月12日,125师374团的政委刘希彬也牺牲了。但是战果也不小,在2月下旬坚守洪川西南龙头里一线高地的战斗中,125师连续打退英二十七旅的轮番猛攻,成功坚守阵地五天,其间375团出了个志愿军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关崇贵,他带领该团1连的战斗小组挫败英军的多次冲锋,还亲手用轻机枪打下一架美军战斗机。战后,关荣立特等功,被志司授予“抗美援朝二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上图:战斗英雄关崇贵,吉林省海龙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梅河口市人。1947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50年10月随所在部队42军赴朝作战,时任375团1连1排2班副班长,机枪手。

上图:朝鲜战地记者为关崇贵摆拍的打飞机照片。

上图:第四十二军曾让联合国军吃过不少苦头,受到美国人的痛恨。第四十二军在第四次战役过后,经历的重要大战就不多了。由于从入朝以来,几乎不停歇地进行了四次大战,四十二军的战斗力损失很大。到1951年5月,粗略统计全军各种伤亡减员已约两万人,仅在第四次战役期间,全军就折损了近6700人。部队非常的疲惫,急需休息整补。同时,这支部队在大规模的攻防作战中,其战术素养和指挥层面上的不足,显露得也相当充分。所以,后来志愿军司令部就没有再把它派上一线。在1951年春末,这时从国内调来的几个新锐兵团也相继到位了,故第四十二军就没有参加接下来的第五次战役,而是被派到东海岸的元山地区,执行海岸防御任务去了。到1951年秋天以后,该部承担的都是陆上防御任务,再没有打太有名的仗,直至1952年10月返回祖国。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四十二军第125师的表现,可以说是有辉煌,也有缺憾。随着现代化条件下作战次数的增多,该部就像打铁一样,经验积累了不少,也比国内的时候硬实多了,这是事实。

上图:被美军凝固汽油弹重度烧伤的42军老战士涂伯勋。在艰苦残酷的战斗中,该师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全师三个团,几乎都打残了,有多个团级干部牺牲,全师的战斗伤亡逾六千人。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全,他们尽到了军人神圣的义务,光辉的功绩是永存的!

0 阅读:2

红晓岩谈古论今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