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古诗人情感世界的大门!他们是如何写出这么多优美诗作的?

和安说娱乐 2024-08-04 13:14:55

文、编辑/木木

古代的诗词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瑰宝。通过诗词文学作品,我们能穿越历史长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心境。

越了解越是觉得神奇,古代诗人到底是怎么写出这么多优美的作品的?下面就来打开他们的情感世界一探究竟吧。

了解一个诗人,从诗词基础开始

熟知诗词格律是一个诗人必备的基本功底,从小便要熟知并背诵各种韵脚和对仗,还要背诵大量前人的诗词,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灵活地运用字词的读音、娴熟地按要求排列组合。

所以,写诗的过程大致是先歌而剪裁,再自然抒发,再有严密格律。最后,就是与个人的经历和对生活的领悟相关了。

至于诗歌的写作,有的诗乃一气呵成,如韩愈的《山石》;有的诗则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思考;有些诗则是把某些预先想好的诗句“组合”起来的。

在遇到需要即兴作诗的场合前,诗人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预先想好的诗句(或典故),在需要现场作诗时,再和谐巧妙地剪裁、组合到诗中,从而轻车熟路地完成“即席之作”。

诗人在作品中也会剪裁他人的诗作,或多次用到某些典故(或意象)。已完成的作品中的一些诗句或构想,也会被本人再次使用。

写诗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我们看到的诗人即兴写下的精妙词句,多半也是经过了长久的沉淀。

为了研究这些诗词,复旦大学陈教授把40多年时间都奉献给唐诗,几乎校订过所有大家所熟知的唐诗,甚至还收藏了很多尚未发表过的唐诗逸词。

也是因此,她被视为见过最多唐诗的人,自谦为“唐朝户籍警”。他曾说过,我们视为天才的诗人,作诗背后都付出很多努力,只是有的我们看不到。

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诗词,并理解它背后的意义。由此可见,古人写诗词,都是根据当下的意境和心情,用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词来抒情达意。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又如杜荀鹤的“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曹雪芹写《红楼梦》后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即便是被誉为天才诗人的李白,要写出好的诗篇也是要经过模仿,要长久酝酿、反复打磨。他们的诗作,并不都是张口就来的。

而杜甫也是一样的,能成为诗圣,除了他的伟大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沉郁顿挫的诗词风格,用词炼字准确生动,也是他能闻名于世的一大重要因素。

杜甫非常讲求语言的锤炼,因此,他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意和主题。比如在《登高》中,他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景,表达出漂泊者的沉郁悲凉及病老之痛。

在古代众多写秋愁的文字中,最集中、最绵长、最精妙的一篇,当数欧阳修的《秋声赋》。

诗人既写了“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的秋声和秋愁,但更多的笔墨还是表达“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等正能量情绪,告诫人们不必“恨秋”(即因秋发愁)。

古代诗人草木情

古代诗人不仅多以草木入诗,更以播绿为荣。诗圣杜甫来到成都草堂,即书县令:“奉乞桃树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他向朋友求索桤树苗时诗云:“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荫。”

白居易在遗爱寺广植山竹野卉:“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

出任贵州刺史,首事率众植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荫。”

白居易在遗爱寺广植山竹野卉:“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出任贵州刺史,首事率众植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说到草木,竹子是草木里很有风致的一种。有一次我在湖南省植物园,欣喜地看到了许多竹子,它们的风姿与名字让人惊叹不已。

栽树植竹,在园林里,一个角落,漏花窗前,寥寥几年,便带了瑟瑟风声,含了潇潇雨意,蕴藏了无限想象的水墨空间。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大有用途。古代用来做笔筒,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扎筏、制作家具等等。

用竹子做出来的笔和笠,都平添了一丝雅致的韵味,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出,出门亦或在家都常常随时相伴。

当然还有簟,又名竹席,人们觉得它风雅是因为宋代诗人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即使已经从竹子巧编成了席子,依然有资格与荷花一样充当节令的使者。

在我国,不少地方植树种花,有着各异的草木习俗,也展现了他们朴实的草木之心。比如江西婺源,至今仍保留着“添了孩子必植树”的习俗。

不管谁家,也不论生下来的是男还是女,生后三天内,必须到一个地方植几棵树,待20年后,小孩长大树也长成了栋梁之才。

如果是儿子,娶媳妇时可用其树打家具;如果是女儿,可用其树做嫁妆。草木是有情感的,它可以“情感呼应”。

《聊斋志异》载:一女孩对屋前橘树爱得如醉如痴,此树也年年枝青叶茂,后女孩随父亲外迁,行前抱树哭泣,而后橘树近乎枯死。

没想到十多年后,女儿跟随丈夫到别的地方赴任,途中路过故居。回想起儿时的事,她情难自抑扑向大树,它竟又奇迹般地回春了。

草木亦如此,人类应深思,现在科学家们呼吁,要拯救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首先要拯救地球上的森林。

打开诗人情感世界的大门

《先唐诗苑揽胜》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书,作者解读诗歌的角度和风格为读者打幵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诗歌介绍也可以写得那么精彩。

正如这本书的前言所写:“享受到体悟‘诗生活’的快乐,也可省去翻检古籍之劳。”

就如作者解读陶渊明的《饮酒》,并非翻译诗句,也非介绍写作手法,而是先用散文化的笔触娓娓道来陶渊明爱菊嗜酒的生活,让你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一早陶渊明在园中采摘带着晨露的菊花,听到他的哀叹:“连曰来,没钱买酒,空杯里都落满了尘土。”

由此,作者引出其好友颜延之挑来一担好酒,与公畅饮的轶事。两人一边闲话、一边饮酒、一边赏菊。

此时,陶渊明清晨有菊无酒的不快早已释杯,听着颜延之欲借酒洗尽心中块垒、尘世烦扰,回看自己的选择,归隐田园、挣脱樊笼是如此正确。

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写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佳句。作者的行文浅白的故事不仅让人记住了陶渊明创作《饮酒》的缘由,使人理解了作者引用《昭昧詹言》的用意:“人有兴物生感,而言以遣之,是必有名理名言。”

更让人对陶渊明从寻常的农家生活与田园景象中挖掘出生活之美,创造出自然和谐、陶然自乐的理想境界深感钦佩。

当然,作者不局限于对诗人生活的介绍,还通过引用后世文人的评价来揭示诗歌的内涵与价值。

就《饮酒》而言,引用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沈德潛、萧统、白居易等不同时代文人学者的精彩诗评,如沈德潛评价此诗:“胸有元气,自然流出,稍有痕迹便失之。

这些诗人仿佛成了大家的老师,读了他们精辟深刻的见解,让人对陶渊明诗歌的真趣与诗意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热爱。

总之,这是一本融古典诗词、典故加传奇的鉴赏古诗词的好书。幵拓了任的眼界,让人真切了解到原来那些脍炙人口、光照千年的名篇如《诗经》中的《无衣》、刘邦的《大风歌》、曹操的《观沧海》等的背后,竟有如此优美动人的故事和妙趣横生的佳话。

结语:

阅读古诗词,心中自有一番惊艳,倘若顺着诗中指示的所在地实际游览,又会是另一份惊喜。诗人的喜怒哀乐融入了诗句之中,他们寄情于景,又借景抒情,文字和足迹巧妙结合,无不是享受,无不是进步。

0 阅读:17
评论列表
  • 2024-08-04 17:08

    这是我五十岁时的人生感慨《蜕变人生》翩翩少年逐蜻蜓,阳光照,碧空晴。三五知己,郊游步轻盈。功课暂随柔风去,看花开,听蝉鸣。悠悠夜半忽梦醒,万籁静,弯月明。青春烟去,人已半百龄。纯真往事成追忆,滋六欲,生七情。

和安说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