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风骨内含 ——陈植《怀存斋诗帖》赏析
“慎独”意思是在独处中谨慎不苟。语出《礼记·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三国时代魏国曹植《卞太后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独。”元代有一位书画家,自号慎独痴叟,保持自己的言行操守,不与世俗为伍,他就是陈植。
陈植,字叔方,苏州人。其祖父陈深是元朝的大学者。他性格温顺,在学问上非常刻苦,擅长写诗。他画的江浦树石,苍莽疏宕,有大画家黄公望的气韵。他所处的时代天下太平,因为他在学术上的声望及良好的德行,当时一些大富人家,不惜重金,相继聘请他作为他们子女的老师。
《怀存斋诗帖》,纸本,行书,纵23.3厘米,横56.4厘米。这是陈植写给“存斋隐君”的一首五言古诗,以诗代柬。“存斋”就是元代诗人沈右,沈右自署“存存斋”。元代另一位诗人陈基《夷白斋稿》有“存存斋记”一篇,说:“沈君仲说(沈右字仲说),隐居于吴会,耕学于笠泽,庐于陈公之原,而皆名其室曰存存斋。”此诗中亦有“思归笠泽秋”的句子,与上面的说法正好吻合。另外在存世的沈右书迹中,也常提及陈植,其中《诗柬帖》即《与叔方诗札并柬帖》,就是给陈植的,可知二人交往颇密。“云林”,即倪瓒,当时也在吴中。全篇内容如下:“九日有怀存斋隐君一首,聊发一笑。并呈云林先生,植顿首上。冉冉秋复冬,凄凄寒栗烈。澒洞风尘际,念子久睽别。林屋雨山间,雅怀寄奇绝。沦迹屏纷嚣,蕴真独悟悦。高崖延白云,清沂弄华月。穷搜吊荒亡,松下寻古碣。摩挲读漫字,皮陆名炳列。感慨賸扁什,玄谈唾霏屑。时从仙侣游,或迓支郎谒。思归笠泽秋,扁舟昕旦发。青旻风日澹,丹葩媚林樾。江空景澄霁,水落石齾齧。今朝定何朝,霜菊粲可撷。泛泛黄金英,眷言此嘉节。负痾志愿违,怀君释悁结。载歌伐木诗,嗟彼朋友缺。美人不可亲,耿耿中心□。毋惜问音徽,庶以慰饥渴。” 文中第一句“九日有怀存斋隐君一首,聊发一笑。并呈云林先生,植顿首上。”直截了当说明写这首诗的时间,以及送给谁,谁写的,还有自谦的词。这似乎与宋代的手札有些不同,宋人开篇多写写手札的作者本人,如苏轼的手札,开头多为“轼启”,而把收信人写在手札的末尾。“云林”,即倪瓒,当时也在吴中。从上面可以推断,当时倪瓒、陈植、沈右三个经常来往,互相进行艺术文化交流。
《怀存斋诗帖》基本上是学赵孟頫复古之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用笔爽劲,干脆利落。体势方峻、流便,笔画略显潦草,起笔、收笔处未尽到位,想必是书者追求速度所致,或者刻意要显示出处处较随意、迅疾、无意求工的行笔特色。在追求疏放自然之趣中,也夹杂进了一些唐人行书的风格。赏之,令人悦目,似三月春风轻拂脸庞,使人心情格外轻快。此帖第一行开始两个字“九日”是草书的写法,按书法常理来说,一幅作品,开头两个字定下了全篇的基调,其实不然,从第一行第三字“有”字开始,又是妥妥贴贴的行书写法了。行与行之间有一定距离,但略窄,不够疏朗,有点压抑之感。字与字的距离倒是恰到好处,补救了行与行之间距离的不足。每行长度参差不齐,但是长度大致又相等,与其它一些手札,为了增加美感,刻意写成长短行不同。通篇结体多取向右下斜势,在每一行的下部尤为明显,如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字“木”,倒数第六行最后一字“金”,倒数第十一最后一字“时”。也有一些是整体写歪了所致,如第六行的“久睽别林”。取左下的斜势,也是有的,如倒数第七行的“落”字,倒数第十三行的最后一字“挲”。整幅作品让人感觉有不少字的笔画加重了,特别醒目。如倒数第十行开始最上面两个字“从仙”,但在字的大小上,通篇是协调的。细处状如游丝,特别是使转之处,行笔加快,很见功力,与粗处、方折形成鲜明对比,无疑使作品更耐读耐品,增强了美感。即使是书法家,遇到大篇幅,在控制毛笔这个软的工具时,并不能从一而终,一定会有阶段性状况,但是最终会创作出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倒数第三行的“朋”字有些流动诙谐感,写法与其它字生硬的风格,有不同,似乎特别强调朋友之间的情谊。第九行的“扁”一撇,似兰叶,干脆利落,不带弧度,尾处枯笔,用了画法。此作“子、古、旦、中、石、日”独体字,写得特别小,“中”在倒数第二行,“日”在倒数第八行,不一一枚举。
难能可贵的是,作品虽为接近楷书的行书作品,但同一个偏旁部首在不同字里尽量通过写法、大小进行变化。如三点水,通篇没看到两个相同的。如倒数第六行第九字“泛”,分三点而写;倒数第九行第三字“泽”,三点连在一起,写法不同,求得变化。倒数第四行的两个字的竖心旁写法也明显不同,书者一气呵成完成此作,能处理这些小细节,也可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学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时是在书法上下过苦功的,才能留下让后人认可的精彩之作。
此帖无题跋。帖后自钤“慎独斋”、“一丘一壑”印两方。鉴藏印钤有明项元汴“项子京家珍藏”,清孙承泽“北平孙氏”,安岐周“安氏仪周书画之章”,近代衡永“衡酒仙家珍藏”等。可见此帖明清先后经项子京、孙承泽、安仪周大家等收藏过,足可见此帖的受关注度与重要性,1949年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支荣慧
来源:《书法导报》(2024年4月3日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