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什么都没做,姜维就叛魏降蜀了,姜维人品有问题吗?

五千年文史 2022-01-28 17:33:52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收服姜维那段戏堪称经典。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表面上,他命赵云出褒斜道,攻关中,实际上,他自己率主力出祁山攻陇佑。在陇右这边,诸葛亮一路高歌,所向披靡,不料在陇右的天水郡遇到姜维,吃了败仗。诸葛亮细查姜维背景,发觉姜维是个可造之材,于是起了收服姜维的念头。

诸葛亮收复姜维的办法很巧妙。他先派魏延攻打姜维母亲所在地冀城,姜维恐母亲有失,亲往冀城救援,这样就将姜维调出了天水。然后,诸葛亮派人假扮成姜维,在夜间攻打天水,造成姜维已经投降蜀汉的假相。接下来,诸葛亮再次全力攻打冀城,姜维突围而出,到天水避乱。不料,天水守将大骂姜维叛徒,乱箭射向姜维,姜维只好投向另一城池上邽。结果,上邽守将也骂姜维叛徒,不让进。姜维无路可走,被诸葛亮军队四下里围住。他只好投降了诸葛亮。

这便是《三国演义》里姜维投降诸葛亮的桥段。不可谓不精彩!然而,真实历史上,这个桥段是没有的,姜维投降诸葛亮完全是一个意外。我们来看《三国志》原文:

“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这段话说清楚了三个事实。

第一、诸葛亮进军陇右时,陇右的许多县没有进行抵抗就投降了。

第二、天水太守马遵对姜维等人不信任,生怕姜维等人也投降诸葛亮,对自己不利,于是撇下姜维、尹赏、梁虔3人,独自逃到了上邽。

第三、姜维知道马遵逃走后,去追马遵,追到上邽的城门口,别人却不放他进去。姜维没有办法,只好返回冀县,谁料到,冀县也不接纳他了。他有家难归,有国难投,于是投降。

可见,姜维投降蜀汉,与诸葛亮并无关系,是魏国天水太守马遵对姜维这样的陇右本地人的轻视和不信任导致的。姜维是陇右天水人氏,世居天水,其父为天水郡功曹,战死沙场后,朝廷念其有功,赐姜维参军之职,进入天水军中。但姜维在军中并不得意,一直受到曹魏军官们的猜忌。这种猜忌不是放在心里,就直接表现在嘴上。史书记载,马遵逃走后,姜维赶过去,在城下劝说马遵:“明府当还冀。”马遵怎么回答的?马遵说:“卿诸人复信,皆贼也。”

看看,马遵直接呼姜维为贼,姜维心里能高兴吗?

那么,为什么马遵对姜维就是不信任呢?或者说,为什么魏国将领对陇右本地人就是不信任呢?这与陇右的地理位置,以及曹魏在陇右带有歧视性的政治统治有关。

一直以来,中原是中华的核心地带,曹魏占据中原,以正统自居,对于陇右这种西部边区心里是瞧不起的。当然,不单单曹魏如此,中原王朝历来如此,他们不仅对西部民众有偏见,还给他们起了一些带有轻慢与侮辱性的词,比如“胡”、“戎”等等。即使是现在,我们扪心自问,是不是还有这种“地域偏见”呢?还是有的!

这样的偏见,当然会引起陇右人民的不满。

再者,陇右归属于曹魏的时间也不长。曹操在公元211年征西凉,大约两年时间将西凉纳入囊中,我们以公元213年为准来计算,到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共15年时间。15年时间显然短了些,陇右百姓与曹魏官员们还没有充分融合或者说打成一片,陇右人还不完全认可曹魏。相反,陇右之民长期处于汉朝统治之下,蜀汉也属于汉,从情感上讲,他们觉得蜀汉更亲切些、更正统些。

蜀汉五虎将之一马超也是其中一个因素。马超长期生活在西凉,战斗在西凉,领导部分西凉人对抗曹操,成为西凉人顶礼膜拜的英雄。而陇右属于西凉,陇右人也崇拜马超,他们对马超的囯家蜀汉、马超的上司诸葛亮也有尊敬之情?

正是由于以上因素,诸葛亮才选择了将陇右作为第一次北伐的核心目标。其军事斗争的方式也不是强攻,而是以迫降为主。诸葛亮一到陇右便展开“迫”与“劝”的两手,效果很好,天水、南安、安定都如期归顺。而且,陇西郡太守游楚在与诸葛亮交涉时表明,若诸葛亮有能力在一个月内挡住魏军不入陇右,他就献城。所以诸葛亮才叫马稷守住街亭一个月的。哪知马稷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致使首次北伐功败垂成。

其实,姜维投降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根本不认识姜维,不可能挖空心思去收服他。之所以后来姜维成了诸葛亮弟子,那是因为在接下来的军旅生活和军事斗争中,诸葛亮发现了姜维的才华,才决定培养他做接班人的。

总结:姜维叛魏降蜀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与姜维的个人品质无关。降蜀后,姜维对蜀忠心耿耿,继承诸葛亮遗志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是个令人钦佩的英雄。

参考书籍:罗贯中《三国演义》和陈寿《三国志》

0 阅读:285

五千年文史

简介:只写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