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终于辟谣了!这些“垃圾食品”含冤多年,其实可以放心大胆吃

探古趣谈 2024-10-14 17:39:15

前言

市面上关于食品安全的流言蜚语可谓不计其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努力辨识,但还是很难分清真伪,经常在谣言的误导下,错将一些健康饮食当作“垃圾食品”。

9月25日,在今年的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了最新的《食品安全辟谣榜》,很多曾被误认为是“垃圾食品”的谣言不攻自破。

那么,这些常见的食品谣言都有哪些?这些舆论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蒙受不白之冤的味精

味精是一种传统调味品,长期以来都在中国家庭烹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1968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公开抨击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可能导致一系列不适症状。

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这次质疑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反味精”浪潮,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外国企业为了抢占中国的调味品市场,更是刻意引导着这种针对味精的负面宣传进入中国。

西方企业雇佣了大量的媒体和“专家”,通过持续性地宣传味精的“有害性”,甚至散布味精致癌的谣言,对中国本土味精产业造成了严重打击。

当时国内市场最大的国产品牌“莲花”味精,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从一个拥有多个生产基地的大型企业,迅速衰落到仅剩一间办公室,直到很多年后才重新恢复了元气。

在国产味精遭受重创的同时,“更健康”的鸡精产品迅速崛起,占领了大部分调味品市场份额,可十分讽刺的是,鸡精的主要配料恰恰就是味精。

许多消费者被“鸡精”的名称误导,认为它是从鸡肉或鸡汤中提取的,可实际上鸡精中并不含有任何鸡的成分,靠着“味精致癌”和名称上的误解,很多消费者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这场“商战”的受害者。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公众认知的提高,味精的安全性重新得到评估与验证,多项研究表明,适量食用味精对人体健康并无显著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也多次发表声明,确认谷氨酸钠是一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事实上,市场上的味精来源主要是小麦的提取物,是一种天然、绿色的调味品,而谷氨酸钠不仅能增加食物的鲜味,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大脑发育,维护大脑正常运转。

相比之下,它的替代品鸡精往往含有更多的添加剂,虽然打着“健康”的旗号,却在其中添加了更多的人工成分,如果当时大家能够多多观察配料表,这场铺天盖地的谣言攻势,或许并不会造成如此强烈的舆论导向。

奶制品应当如何选择?

随着早些年“一天一杯奶,强壮一个国家”的口号,营养学界和消费者都将牛奶视作了老人和儿童的必备保健品,实际上,牛奶虽然确实是一种健康饮品,但这种观念的形成和传播,有着复杂的市场因素和商业利益驱动。

我国对于奶制品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加速了市场的多样化发展,使用生牛乳为原料的纯牛奶,将奶粉重新溶解制成的复原乳,和只含有少量生牛乳的牛乳味饮品,它们虽然在包装和宣传上相似,实际成分和营养价值却有着显著差异。

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产品认知的模糊,通过将营养价值较低的产品包装成健康饮品销售,严重误导了消费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整个乳制品行业的信誉。

资本的介入和助推,进一步刺激了各种奶制品的分化,不但导致了消费者在饮用奶制品时忽视了个体差异,还加剧了市场的混乱和信息的复杂性。

在这场资本主导的市场竞争中,部分企业通过断章取义地引用或解读科学研究结果,甚至选择性地资助有利于自身产品的研究,进一步误导了消费者对于奶制品的正确认识。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奶制品时,需要提高自身的辨识能力,只有以生牛乳为主料制成的纯牛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奶”,但它对乳糖不耐受的群体来说,影响也最为严重。

而复原乳、奶粉等二次加工的奶制品,虽然在营养成分上有所不足,却同样具备补钙的作用,对于那些不适宜直接饮用牛奶的群体来说,反应相对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在购买产品时,仔细阅读产品标签,了解主要成分和营养成分表,比较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都是购置奶制品时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厂家还可能为了保证风味,在其中添加过量的糖或其他食品添加剂。

奶制品行业的健康争议,反映了现代食品工业和消费市场的复杂性,如何在保障企业获得恰当的经济利益时,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是奶制品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食品谣言为何此起彼伏?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富起来”的居民,都将食品安全视为了关注焦点,但因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他们对于食品的认知往往受到媒体宣传的巨大影响。

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恐慌和对“专家”、媒体的信任,就给一些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通过收买学者和媒体,制造各种食品安全谣言,通过诋毁竞争对手,最终达到推广自身产品的目的。

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法商家往往习惯于将某些传统食品或经济效益较低的产品贴上“不健康”的标签,通过夸大某些成分的潜在风险,引导民众购买更加昂贵的“新产品”。

以猪油为例,它曾是中国家庭烹饪中广泛使用的传统食材,但随着植物油的兴起和健康饮食观念的变化,猪油就成了很多植物油生产商嘴里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不可否认的是,饱和脂肪酸确实存在一定的潜在危害,但不同人群对脂肪摄入需求存在差异性,在符合人体需求的情况下,猪油不但没有危害,还能起到比植物油更好的烹饪效果。

此外,对于部分平常刻意控制饮食,很少食用肉类,通过豆类食品补充营养的群体,适当食用猪油还可以保障营养的全面、均衡。

这种忽视科学研究的全面性,选择性地引用或曲解研究结果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食品领域,某些商家为了销售新型甜味剂,就大肆宣传糖的危害,将其描述为“白色毒品”。

这些商家刻意抓住过度摄入糖分带来的健康风险,无视糖类在人体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适量摄入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性,导致了公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普遍不信任。

因此,消费者一旦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只有学会如何在面对各种食品安全信息时,自行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适当选择,才能避免这种因为盲目相信单一信息源,而陷入谣言陷阱的不利处境。

结语

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是一个复杂话题,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科学教育,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理性、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光明网——《味精有害健康?复原乳是假牛奶?八大食品安全谣言曝光!》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1272795770986328&wfr=spider&for=pc

光明网——《猪油和植物油哪个更营养、更安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843202710732773&wfr=spider&for=pc

0 阅读:0

探古趣谈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