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5年前中端机的设计,如今却鲜有后继者
早在2020年4月底,我们三易生活评测了一款中端手机,并且它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这款机型会让我们印象深刻?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条件特殊,我们在武汉艰难地完成了这次评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款小米10青春版首次在中端机里配备了潜望式长焦,并且实现了最高50倍的“望远”能力。
但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尽管小米10青春版曾惊艳一时,但并没能引发同行们的“危机感”。直到现在,市面上中端或以下定位的机型,几乎就没有几款配备了哪怕是最简陋、最古老的低像素潜望式长焦方案。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注手机市场的朋友可能会想到,这大概是因为“潜望式长焦”结构比较复杂、成本很高,同时它的厚度会给机身内部结构与外部造型设计带来更多的困难。
不得不说,这样的想法如果放回到2020年,确实是有道理的。但请注意我们前面的表述,问题其实不是“为什么中端机不用潜望式长焦”,而是“为什么中端机不会为了噱头,去配备低成本的老款潜望式长焦”。
老款的潜望式长焦,如今也只能算是“凑数”了
这个“老款”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差不多在2019年前后,最早一批配备潜望式长焦、将“望远”作为卖点的机型,它们所配备的潜望式长焦很多都用的是800万像素、1/4英寸的“迷你”CMOS,几乎与现在很多中端机的前摄CMOS差不多大。这样的潜望式长焦自然成本就高不到哪去,同时也不可能有多么厚。
有关注过我们三易生活手机评测内容的朋友就会知道,几年前我们测试那些“无长焦”机型时,它们仅用主摄+算法进行望远放大、基本只能确保2-4倍焦距的可用性。但最近这两年,随着CMOS本身品质的进步、再加上SoC性能的巨大飞跃(这个因素占比更大),很多手机即便是只靠主摄进行“算法望远”,就已经可以清晰地拍出10倍、甚至是20倍的画面细节了。
换句话说,对于当下的中端机型来说,增加一颗较早期规格的潜望式长焦,或许的确不会带来显著的成本上涨,但它的实际画质提升也只能被归于“凑数”那一档。
那么有没有“折中”的方案呢?这可能才是关键
既然如此,对于如今的智能手机行业来说,是否存在着比早期的小底潜望式长焦要稍微好那么一些,但又依然能与旗舰机的“大底潜望”拉开差距的长焦方案呢?
事实上,这好像还真就是“盲点”了。因为追溯手机行业的历史就会发现,2022年时,一大批“影像超旗舰”还在用着800万像素、1/4英寸的“迷你潜望”,但当时间一到2023年,以各种6400万像素、5000万像素方案为代表的“大底潜望”,就很快成为了超大杯机型的新卖点。
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对于现阶段的中端机来说,老旧的小底潜望式长焦已经没有了多少实用意义,但那些新款的高像素、大底长焦方案又突然一下进步太快,且基本上依然被定位高端的旗舰产品“独占”,几乎不可能被“下放”。
那么难道对于手机行业而言,目前就没有适合中端机,既能控制成本、又比用主摄+算法画质明显更好,可用的潜望式长焦方案了吗?
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比如,现在上游供应链里还有好几款1/2.8英寸、3200万像素或者5000万像素的“小底”,但像素数量也足够高的“紧凑型传感器”方案,很典型的就是常用于前摄和超广角的索尼IMX616、三星JN1等CMOS。
对于这些传感器,旗舰机型自然是“看不上”的,所以它们就很适合被用于中端产品,甚至是入门级机型的高像素潜望式长焦方案,从而为潜望式长焦设计在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科技平权”铺平道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