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毛主席审定出席国庆观礼名单,退回两次后问:怎么少了两个人

历史详说官 2023-11-22 11:09:44

1974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日前夕,北京派专人将出席天安门国庆观礼的人员名单送往了长沙,请毛主席审定。

然而这份名单却被毛主席审定了三次,直到第三次,毛主席才问道:“怎么少了两个人?”

闻言,送来名单的人顿时愣了神,他并不清楚毛主席说的是谁,不等送名单的人有所反应,毛主席当即提起笔,在名单上添上了两个人的名字。

那么,被毛主席添上名字的这两个人是谁呢?他们又为何能得到毛主席如此重视呢?

被毛主席添上名字的其中一人正是开国上将萧华。

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首次授衔中,39岁的萧华成为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而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萧华一直深受毛主席的关爱与提携。

1929年4月,毛主席率红四军来到兴国,这是13岁的萧华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在毛主席来到兴国后不久,便召开了一个群众大会,在主席台上,毛主席与台下的群众们挥了挥手,随即便借着手势,讲得生动形象又十分有趣。

在毛主席讲话过程中,萧华就站在靠近主席台的地方,不停地鼓着掌。

不久后,毛主席为了贯彻好《土地法》,便主持举办了有40多人的参加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当时萧华便是训练班里年纪最小的成员,在毛主席的亲自教导下,萧华的革命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在不久后,萧华便接任了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任职期间,萧华奔走各区乡,发动青少年参加共青团组织,工作卓有成效。

1930年,毛主席再次率部来到兴国,当听到有人对萧华出色工作的介绍后,毛主席顿时对萧华此人来了兴趣,当即派警卫员找来萧华。

当萧华得知毛主席要见自己后,顿时感到十分紧张,在见到毛主席时,萧华高声喊道:“报告!”

闻言,毛主席笑着迎了过去:“哦,你就是那个很能干的萧华啊?”

听到毛主席的话,萧华不知该如何说,只能等毛主席继续问,就在此时,毛主席又问道:“你今年多大了?上过几年学?”

“我今年十五了,上过七年学。”

毛主席连连点头,随即便让萧华坐了下来,毛主席又简单询问了一些其他问题,在气氛稍微轻松一些后,毛主席便开始正式了解兴国共青团工作的开展情况。

对于萧华的回答,毛主席十分满意,谈话到最后,毛主席还鼓励了萧华。

在这次谈话后,萧华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更是作出了不少的成绩,之后,毛主席又曾两次来到兴国,先后找萧华单独谈话六次,每一次,萧华都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后,经毛主席提议,萧华被调至红四军工作,那时,毛主席稍有闲暇,就会把萧华叫来,给他介绍当前的革命形势和红军的情况,有时毛主席在吃饭时,还会特意派警卫员把萧华叫来,陪他一起吃饭。

在之后的日子里,萧华步步高升,尤其是在担任红军青年部门负责人后,萧华的工作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人以及罗荣桓等红一军团首长的充分肯定。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萧华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多次顺利完成了毛主席交付于他的任务,这也使得毛主席越发信任萧华。

在抗日战争时期,萧华担任了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这无疑是毛主席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领导人对萧华的充分信任。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山东党的建设、军事斗争不仅需要大批干部,而且需要主力部队入鲁。

1938年,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挺进山东,为统一领导冀鲁边区的武装斗争,毛主席决定派萧华率第三四三旅一批干部到这一地区开展工作。

接到毛主席的命令后,萧华于1938年9月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到达冀鲁边区的乐陵县,并将当地各种武装整编,约1万余人,萧华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0年6月后,萧华积极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扫荡”,为加强军队和政权建设,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毛主席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十分重视,一直与罗荣桓、肖华等战区领导人保持密切的电报联系。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作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从山东抽调四个师横渡渤海,进军东北,在萧华的统一指挥下,数万部队克服重重困难到达东北。

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萧华率部立下了汗马功劳,这让毛主席十分欣慰。

1949年初,萧华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同年3月21日,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北平香山接见了第四野战军师以上干部。

这是自1937年分别后,毛主席与萧华时隔12年的重逢,当萧华给毛主席敬酒时,毛主席笑着看了萧华好一阵,才缓缓说道:“萧华,你我多年不见,可是我的耳朵长得很,你一时司令,一时政委,一时山东,一时东北,出席好大哟!”

1950年4月,萧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罗荣桓担任主任。

从战争年代以来,罗荣桓的身体就一直不好,但他依旧长期坚持带病工作。

不久后,罗荣桓便向毛主席提议,总政治部的工作由萧华来主持,考虑到罗荣桓的身体情况和萧华的实力,对于罗荣桓的这一提议,毛主席表示同意。

就这样,从那时起,萧华便始终处在第一线,毛主席对于总政治部的工作十分关心,萧华也常去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1955年9月底的一个深夜,刚刚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萧华来到毛主席的书房,这一次,毛主席与萧华谈了近四个小时,分别时,毛主席望着萧华,眼中满是关怀与期待,紧紧握着他的手,嘱咐道:“你很年轻,经历过一些事情,要好自为之。”

在此后的日子里,毛主席对萧华越发重视,在中共八大前夕,谈到人事问题时,毛主席曾说:“要重视‘两华’。”

毛主席所提及的“两华”正是邓华和萧华,由此可见,萧华在毛主席心中的重要位置。

1964年9月,经中央军委决定,萧华担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要知道,这是建国后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这个重要部门的“一把手”首次由开国上将担任,萧华在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期间,众多开国元帅、大将都健在,这更是体现出了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层对萧华的充分赏识和重用。

被毛主席添上名字的另一人便是开国中将刘志坚。

1930年,刘志坚参加红军,在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当宣传委员,1931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之后的日子里,刘志坚凭借自己的英勇奋战,虽多次负伤,但他凭借自己的实力,一步步高升。

1942年10月15日,刘志坚和冀南区党委组织部长张策等人 由邱县向北驻地出发,到枣强以南六分区驻地传达区党委会议精神,再由六分区司令员通知各县负责人到恩察以东的大师友村开会。

当1942年10月17日,刘志坚等到刚达到大师友村,便被敌人团团围住。

彼时,刘志坚并未慌张,而是组织部队向村外突围,可他刚骑马冲到村外,就被日军机关枪子弹打中了右大腿,从马背上掉了下来,栽进了一条道沟里。

即便受伤了,但刘志坚为了不暴露党的机密,他立即将自己身上携带着的一份对敌政治攻势的文件,撕碎放在嘴里嚼烂,连同妻子的一张照片和一块怀表一同埋在小土坑里。

随后,刘志坚掏出手枪,准备和敌人做最后的拼搏,由于刘志坚的警卫员在战前擦枪时丢了一个机件,手枪失灵,敌人抓住刘志坚后,将他押到枣强县大营村的据点中。

日军在对刘志坚进行审讯时,刘志坚坚定地说道:“我决不会同你们说出任何情况,请你们立即枪毙。”

因日军没有弄清刘志坚的身份,便把刘志坚关押了起来,彼时同刘志坚关在一起的还有冀南文救总会主任赵鼎新,彼时赵鼎新的身份也未暴露,日寇便让他一面给刘志坚打饭,一面了解刘志坚的真实情况。

刘志坚与赵鼎新商议,趁去打饭时,将他受伤被捕的消息放出去,刘志坚是冀南地区我军主要负责人之一,很多群众都认识他,知道他担任的什么职务。

见始终撬不开刘志坚的嘴,日寇便用手段盘问群众,可即便如此,依旧没有人向日军告发刘志坚的真实身份。

很快,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首长便得知了刘志坚被捕和即将被押送到枣强城的消息,对于这一消息,他们十分重视,当即命令部队多处设伏,坚决地不顾牺牲一切把刘志坚抢过来。

在行动前,老红军、副团长楚大明接受任务后,立即召集干部战前动员:“你们知道,这一仗是朱总司令和彭副总司令给的任务,是刘师长、邓政委给的任务,是陈司令、宋政委下的命令,这是虎口拔牙,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我们,是我们团的光荣,这一仗只许打胜,不能打败,谁也不能当孬种,拼命也要把刘主任抢回来!”

1942年10月20日,日军准备把刘志坚送往枣强城,很快日军的押送队便进入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救出了刘志坚。

事后,当日军得知被八路军营救的刘志坚是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后,惊呼:“上当,上当,八路军真是神出鬼没。”

1943年4月14日,组织决定将刘志坚送到太行山的一二九师师部养伤,路过八路军总部时,彭德怀一定要将刘志坚留下住一晚上,并让人将刘志坚的担架抬到了自己的卧室。

那天,彭德怀与刘志坚谈了许多,还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土豆和亲自做的泡菜等,在刘志坚准备离开时,彭老总紧紧握住他的手说道:“你这是捡来的一条命,以后多活一年就多赚一年。”

1955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授勋时,毛主席走到了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刘志坚面前,无不风趣地说道:“了不得哟,你就是那个劫法场抢出来的刘跛子啊!”

在此后的岁月里,刘志坚始终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1974年,在国庆典礼前夕,出席天安门国庆观礼的人员名单被送到了毛主席处,毛主席仔细看了一遍后,什么话也没说,便退了回去,过了几天,经过修改的名单又送到了毛主席面前,毛主席看后,又什么话也没说,退了回去。

直到1974年9月29日,名单第三次被送来,毛主席看后,微微蹙眉道:“怎么少了两个人?”

说着毛主席便提笔亲手添上了萧华、刘志坚两个人的名字。

当萧华和刘志坚的之后,他们十分感动,于1974年9月30日晚上参加了国庆招待会,期间,他们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 阅读:83

历史详说官

简介:这里有最精彩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