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提过一个观点:课题分离。
简单来说,是谁的问题谁负责,不是谁的问题,不要越界。
对家庭教育中来说,也是如此。归属孩子的事,父母就不要包办太多,频繁越界,该是父母自己的事,就别指望孩子去承担。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要权责分明,各司其责,相互插手就是越界,就会导致矛盾的发生。
在答疑父母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越界太多,而不自知。
盯着孩子写作业,先写什么,在写什么,都要管;
一会去催一下孩子作业,一会去看下作业进度,弄得孩子大人都很焦虑;
找各种理由去接近孩子,只是想看看孩子有没有好好学习,作业写到哪了;
对孩子各种唠叨,写作业磨蹭要少,写作业看几眼书要吵,作业写得慢也要吵,作业写得晚还要吵。
父母给出的理由是:我不能不管孩子学习,我要是不管,孩子就光玩一点都不写了。原本就不自觉的孩子,再不管肯定不行。
管也不是不行,但父母一盯孩子,一吵孩子,一纠正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对,孩子就直接跟父母对抗,甚至一个字都不写了。
于是,亲子关系先作业一步崩了。父母很受伤,觉得孩子怎么就不能认真写作业,做好自己的事情呢?
孩子因为父母一直吵和催,也很烦躁,于是直接躺平摆烂,跟父母处于完全对抗状态。
父母对孩子学习放不了手的理由也很充分:一方面是因为孩子没有做好,父母不管不行;另一方面,如果父母不管,孩子岂不是更摆烂。
于是,父母就自我感动式的无缝不入的各种干预孩子,父母累得快要劈叉,孩子越来越摆烂,吵架越来越多,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孩子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
对于父母来说,管孩子学习,就像买一个心理安慰一下,以此来证明我是一个合格的父母,我尽了所能来给孩子付出一切。
恕我直言,这种自我感动式的管孩子,除了带给孩子窒息感和对抗,什么也没留下。
不仅没有效果,而且还有很多的副作用。比如让孩子很紧张,对孩子很有压迫感,也会让孩子更加厌学,更加拖延。
换个角度想一想,要是父母在工作时,领导像个唐僧一样不停在你耳边指手画脚,这要怎么做,那要怎么做,这个这样做不对,那个这样做有问题,是不是有种快疯了的感觉?
同样的道理,孩子也不愿意父母总像盯着孩子像三岁孩子一样,频繁纠正,哪哪都想干预。
拿着“为孩子好”而不敢放手,拿着“自己不管孩子就完了”的道德绑架,不管孩子要不要,不管孩子有没有意愿,都要给。
父母的高高在上的干预孩子,都是为孩子好,都是各种担心和害怕自己不参与,孩子就会完蛋。
可是正是父母参与过多,孩子才慢慢丧失了独立和承担意识,才在父母包办过度和要求过严以及干预过多中,才会变成无能狂怒的巨婴。
父母埋怨孩子这么大了,这么点简单的事都做不好?连学习这件小事都无法独立完成,还要父母来催,来操心!
这不是很相悖和可笑吗?一方面父母管得太多,一方面父母又埋怨孩子太不独立,太让大人操心。
父母既要管孩子,既要控制,又嫌弃孩子没有自驱力,不催不干,催了就翻车,还抱怨孩子怎么这么不成熟。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的行为都是父母家庭教育方式的投射。
父母与其抱怨“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不如想想“是谁把孩子变成这样的”。
想通了,就别再包办孩子的大小事情,别把孩子当成三岁小宝宝一样溺爱和事无巨细的干预,孩子需要独立,需要自己去试错,也需要经历风吹雨打,经历跳坑和疼痛,才能真正的福利和长大。
父母别再包办和催孩子了,将学习还给孩子,将自由和独立还给孩子,别总像一个24小时的无死角监控孩子,才会放心。
及时收手,课题分离,回头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