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什么是文盲?
1953年11月,我国发布了一个关于扫盲标准的通知,上面说:
识字方面,暂以能识到500字以上,而为达到扫盲标准的,为半文盲。
不识字,或识字字数在500以下者,为文盲。
而扫盲标准,则是:
——干部和工人,一般可定为认识2000个常用字;
——农民,可定为1000个常用字;
——城市劳动人民,一般可定为1500个字。
识字与文化紧密相关,不识字,就不可能接触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生活中就难免愚昧、迷信。
所以,古代史书或坊间,就流传着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现象:
如,生病了,不去寻医治疗,而是祈求神灵保佑。保佑不了,则认为是自己命不好;
如,女人生孩子后,让邻里街坊给抱走,过几天再送回来,这样就可以“保”住孩子;
或者,把新生儿的小手指、小脚趾给咬下来一截,认为这样可以防止鬼神把孩子带走;
还有,鲁迅书中的人血馒头、割股疗亲,八十年代农村流传的照相摄魂……
更甚者,不识字也会成为一种很多人认同的“文化”,贫苦老百姓家的女娃,再聪明,也无法改变悲惨的命运。
如,民间流传这样的顺口溜:
“娶到的妻,买到的马,由人骑由人打;好了是耍的,恼了是打的”
“寻汉吃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活是人家人,死是人家鬼”……
还有些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一不识字的妇女,一般不敢去县城,为啥?
一次,她去县城时想上厕所,她自然知道哪里是厕所,但由于不识字,所以不知道哪个是男厕所,哪个是女厕所,怕上错。
当时,她附近也没有人上厕所,所以,她只能等,死死憋住,守株待兔,望厕兴叹。
等了半小时,才有人过来如厕,她这才找对女厕所。
如此尴尬场面,让她羞于启齿,轻易不敢外出了。
还有一个妇女,去了一次县城,坐了一次公共汽车,由于不识字,回来时不知道如何找自己应该乘坐的车,怎么办呢?
她只记得来时所乘车辆的司机模样。
于是,她就在路边死等,靠辨认司机的脸来找自己要回家的车,结果硬是等了一大天。
到晚上回家时,家人正死急火燎,准备派人出去分头寻人……
这种不识字的结果,桎梏着妇女,阻碍着社会。
资料显示,1950年前,我国有5.4亿人口,其中4亿多都是文盲,达80%,而农村95%以上的都是文盲。
黑龙江宁安县一个村长曾收到一个通知,村长不识字,就找来一个秀才给他读。
谁知,这通知是要求村长监控嫌犯的,所监控的人,正是秀才。
这秀才一看,当即编个瞎话骗过村长,读罢信立即逃跑了。
不识字真可怕。
国家要建设要发展,必须扫盲。
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提出全国扫盲。
之后,多次会议将此事列为重点工作,全国大扫盲逐渐推开了。
解放军战士祁建华,某军区模范文化教员,在1950年创造了速成识字法,半个月可以让一个目不识丁的成年人,识字1500个以上。
他在部队实践,很有成效。
比如这张照片,行军时,把注音符号写到战士的背包上,让跟在后面的人时刻看到、练习、记忆。
如此强化,大家都很快脱盲。效果很好,遂全国推广。
现在,根据祁建华当年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其方法主要是利用了早年的注音符号。
一个常识别忘了,我们现在用的拉丁字母表述的拼音,是在1958年才全国推行的注音方法。
在这之前,古代中国,是切音注音,就是用两个常见字的声母和韵母,来表示读音。
如,酆这个字,可标注为“发”“声”切,用“发”字的声母和“声”字的韵母,来拼读。
到了民国初期,章太炎发明了专为汉字使用的“36字母注音法”,北洋政府推广使用,取代了反切注音法。
后来,国民政府就将这一方法,作为标准固定下来。
它的好处是字母少,专为汉字使用,而且对当时的繁体竖排写字习惯来说,十分简单、方便。
至今,我们的台湾仍然在保留使用这一注音方法。
而我们用的拉丁字母拼音注音法,更适用于简体横排,还与国际拉丁字母接轨。
祁建华的识字方法,在当时成为一个广为宣传的做法。
经教育部下通知,1952年的今天,5月24日,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一时间,工厂的车间学校,农村的地头学习小组,妇女的炕头学校,运输队的火车队学习小组……
冬季农闲时节的夜校,夏天农忙时的挑担识字、赶牲口识字、小黑板下地……
当年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一组组女生整齐地坐在桌前,一起指着书本张嘴读书,仿佛能听到她们的声音,蛮拼的。
从10岁龄童到银发老人,从夫妻到妯娌,从城镇到农村,从工厂到田间,到处是琅琅读书识字声,这一运动之浩大、深入、广泛,堪称奇迹。
到1964年,我国15岁以上的文盲,已经从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
而如今,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文盲率已下降至2.67%。
新时代的扫盲,已经与解放初期的扫盲,意义完全不同了。
彼时扫盲,是识字。
此时扫盲,更侧重的是知识、常识、认识。
新世纪,联合国的文盲标准,把文盲分为了3类。
第一类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人;
第二类是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如地图、曲线等图表的人;
第三类,是不能使用计算机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不识字,很可怕。
没文化,真可怕。
跟不上时代,也可怕。
对照这些标准,不禁让人反思:如果不好好学习新知识,很可能,我们身边就不知不觉多了许多可笑的文盲。
比如,到一个新城市去,不会使用基本的电子设备,不会网络交流,很可能,我们就是那个进城后万分着急,却只能望厕兴叹、望车兴叹的妇女了。
建设现代、文明、强大的国家,我们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新文盲!(完)
包公
知识日新月异,人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