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三国迷来说,最大的意难平或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但是最近看到平台上还有朋友表示,后主刘禅没有坚守成都并等来姜维的援兵,才是最大的遗憾!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来了,刘禅如果不开城投降,能等到姜维的回援吗?他的结局会更好吗?
可以这么说,凭借当时蜀汉和魏国的实力差距,刘禅是不可能等到姜维驰援的,不是他不愿意,而是成都城内有太多人不愿意,甚至都有点等不及了……
事实上,在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后,蜀汉的巅峰期就过去了,满朝文武大臣死的死,降的降,刘备留给刘禅的底子真的太薄了。
不过庆幸的是,由于诸葛亮因为反对刘备征讨东吴而被留在成都,这反而给蜀汉留下一个可以撑起一片天的人。
只不过让世人感到意外的是,诸葛亮并没有凭借蜀汉的地势险要,闭关拒守,反而不顾国家的羸弱,频频出兵攻打魏国,并有了六出祁山的“壮举”,最后还是因为实力差距悬殊,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五丈原。
而在诸葛亮病逝后,大将军姜维也试图继承丞相遗志讨伐中原,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诸葛亮尚且做不到,何况姜维乎?
要注意到的是,姜维可以说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很多兵法策略方面都获得了诸葛亮的真传,论行军布阵姜维的确差不到哪去,但是和诸葛亮北伐最大的不同,还是姜维得不到刘禅和蜀汉朝廷的支持。
而让姜维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对于魏国的攻伐没有成功就算了,反而被益州本土实力派以及文官集团落井下石,指责其“独揽军权,穷兵黩武”。
在此背景下,姜维被刘禅逐渐剥夺兵权,蜀汉主战派实力被严重削弱,同时这也是益州本土实力派开始走上蜀汉政权前台的开始,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光禄大夫谯周。
花开两支,就在蜀汉朝廷这边发生剧变的同时,曹魏那边也没有闲着,司马昭的手下将领成济当街杀害皇帝曹髦。为了抹平舆论的不良影响,转移国内斗争视线,司马昭在景元四年决定出兵攻打蜀汉。
可以肯定的是,司马昭为了消灭蜀汉政权,他已经做了最充足的准备,整整18万人马,分成三路,分别由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带领,其中钟会本部拥有十万人马,是主将,其它二人副之。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姜维虽然名义上还是蜀汉的大将军,但是已经基本被架空,手头兵马也非常有限,甚至为了避祸,不得不前往沓中屯田,而朝堂上宦官黄皓深得刘禅的信任,成为新的掌权者。
黄皓这人本事不大,但是对于夺权弄政还是很有一手的,为了排挤姜维这些武将,黄皓甚至还联手文官们沆瀣一气,他们多次建议刘禅彻底罢斥姜维,因为魏国是不会轻易进攻蜀国的,请后主安心享乐就可以了。
但是司马昭的出兵打破了黄皓等人的谎言,如果事情暴露,刘禅很可能问罪于黄皓。为了自保,黄皓他们也顾不上什么国家安危了,从前线送来的紧急军报都被其扣押,蜀汉朝廷对于即将到来的灭国之战竟然毫无防备。直到汉中被钟会轻松夺取……
这汉中虽然不算很大,但却是西川的屏障,当年刘备在入主成都之后,他听取了诸葛亮的建议,第一时间就是去争夺汉中,而曹操那边也显然知道汉中的重要性,也是率军南下抢先占领了汉中。
可以这么说,为了夺取汉中,刘备集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经过长达两年的斗争,而且还是老将黄忠在定军山意外阵斩曹魏大将夏侯渊后,蜀汉这边才取得惨胜,曹操带着汉中的百姓人口撤离,刘备也只是得到几座空城而已。
但是即使这样,汉中的得手也让蜀汉政权终于可以偏安一隅,外部威胁暂时解除,西川得以进入暂时的休养生息。
如今,汉中突然间就被钟会占领,黄皓是再也瞒不住了,刘禅震惊,蜀汉震惊!
就在蜀汉朝廷那些文官们手足无措的时候,还是姜维反应比较快,他赶紧带领部分人马抢先到达剑阁,据天险而守,暂时阻挡住钟会大军前进的脚步。
不过司马昭也的确不是省油的灯,他或许早就料到钟会大军会遇到蜀汉政权的顽强抵抗,因此派出的是三路人马,除了钟会,还有邓艾和诸葛绪。
先说说诸葛绪这路人马,他们本来是计划先切断姜维大军的粮道,然后配合钟会前后夹击剑阁的,但是姜维也不是凡人,他也料到魏军会来这么一次,事先就有所准备,以逸待劳大败诸葛绪,后者事后还险些被钟会问罪。
在打败诸葛绪后,姜维对于远在崇山峻岭之外的邓艾那一路人马的防备还是有所松懈了,认为他们即使飞也飞不到成都。
当然邓艾也是当时名将,他早就探听到通往成都的小路,趁姜维没有注意,邓艾将计就计,偷渡阴平,而且还成功了。
有点尴尬的是,当邓艾的人马出现在成都附近时,蜀汉朝堂除了一片慌乱,谁也拿不出个主意来!最后还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站出来,愿意带领人马前往绵竹布防抵抗。
这个诸葛瞻虽然胆量的确是有,但是智谋和他的父亲诸葛亮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当时就有谋士建议诸葛瞻,魏军是从小路翻越过来,粮草补给不足,而且还没有带攻城的重武器,蜀军只要坚守不出,魏军必定不战自乱。
但是诸葛瞻却认为邓艾的人马经过长途跋涉,而且还是翻山越岭,肯定已经筋疲力尽,战斗力低下,而自己这边还人数占优,正是自己杀敌立功的好机会。
于是诸葛瞻率领手下的所谓精锐蜀军出城和邓艾野战,结果很意外,邓艾手下都是偷渡阴平劫后余生的勇士,他们以一当十,甚至当百,短兵相接后便摧枯拉朽般击溃了蜀军,连诸葛瞻父子也死在乱军中。
可以肯定的是,在诸葛瞻战死绵竹之后,成都就直接暴露在邓艾的枪口之下了,这时候姜维也得到消息,他也的确想回援成都,但是如果他一撤退,那么钟会大军很快就会攻占剑阁,并尾随而来,那成都同样难保,看来刘禅只能自求多福了。
实话实说,成都这边也的确有人劝刘禅据城坚守,理由是城内还有数万军队,还有十几万的百姓。还有就是建议刘禅让城别走,撤到南中,甚至是东吴。但是更多的人开始打起投降的小算盘……
就在刘禅犹豫的时候,益州本土实力派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狐狸尾巴,他们派出谯周对刘禅进行劝说。
不得不说,谯周不愧为饱读诗书的大学士,他的劝说还是非常“有理有据”的,那就是“南中之人都是蛮族,对蜀汉朝廷面服心不服,所以刘禅不能撤向南中,否则极有可能被蛮族活捉。而东吴那边,和蜀汉乃是世仇,且东吴实力远远弱于曹魏,早晚会被曹魏给灭亡,如果刘禅跑到东吴去了,东吴又被曹魏给灭了,那刘禅岂不是两度受辱?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投降曹魏算了,说不定还能够得到一个侯爵的赏赐!”
乍一听,谯周说得的确还是有那么几分道理的,但是刘禅也不傻,自己本来贵为一方国主的,投降魏国后就是阶下囚一枚,能捞到什么好果子。而对于谯周这些益州本土实力派来说,只是换个主子而已,西川还是他们的天下,有何不同?
但是刘禅心里更清楚的是,成都城内虽然还是有数万军队,但这些人大都是益州本土豪绅之家的子孙,自幼养尊处优,根本没有见过真实的战场,如何打得过如狼似虎的魏军。
而且刘禅还知道,如果自己坚守不出,谯周他们也一样可以开门投降,甚至还可以绑上他刘禅作为投名状。
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投降魏国,以博取司马昭的好感,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待遇。
最后不得不说,刘禅还是赌对了,在他开城投降并被送到洛阳后,司马昭的确没有太为难刘禅,反而封他为安乐公,最后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