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瞅见一幅旧标语的书法,暗绿宣纸上的金墨迹,乍看咋也认不出是个啥。凑近了,鼻子差点儿贴上纸,才瞧清那十一笔的复杂字形。
一开始,这字咋看咋奇怪。“同”字的“口”拉得老长,像个细瘦的框;“志”字的宝盖头斜着挑出锋,跟要飞似的;“体”字的单人旁,看着就有点儿歪。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目光却被那两个“好”字的飞白给吸住了。第一个“好”字的羊字旁,挤得密不透风;第二个“好”字的斜钩,却挥得老有气势,那收笔的地方,韵味十足。
再定睛细看,“同志”二字挨得紧紧的,“们”字的点画,正好落在“身”字的撇捺上,像是集体主义的影儿。那“学习”二字,斜得跟要倒似的,“习”字的点画和“作”字的宝盖,还遥相呼应。最绝的是“三好”二字,“三”字的三横,长短不一,最后一笔横画,竟和第二个“好”字的飞白连在了一块儿。
这十一个字,原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厂矿标语:“同志们身体学习工作三好”。那时候,这类激励口号满大街都是,既是集体主义的号召,也是个人奋进的标准。身体好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好能为理想铺路,工作好才是时代担当,从这三方面,勾勒出了理想公民的模样。
细看这书法,应该是某个工匠写的。虽是草书,可结构却规规矩矩的,每个字的笔画布局都整整齐齐。“同”字的竖弯钩圆润得像个满月,“志”字的心字底流畅得像溪水,“体”字的单人旁稳重得像座山。最妙的是那两个“好”字,写法不一样,各有各的味儿。
金黄的墨迹在暗绿底子上跳,让我想起七十年代的那些人:车间里挥汗如雨的工人,煤油灯下苦读的学生,田埂上规划蓝图的干部。这十一个字,既是标语,也是那个时代的誓言。
如今再看,飞白处像是有风雷在涌动,连笔处仿佛有星火在相传。每个字都在动,每个笔画都在讲过去的事儿。一开始,你可能会像我一样,看得一头雾水,但只要顺着笔势去瞅,沿着时代脉络去想,总会在某个时候,和这十一个字背后的精神碰出火花。
不妨多瞅一会儿,让那些线条在眼里重新组合,让那些笔画在心里活过来。当最后一个“好”字的钩笔划过你的眼,你会突然明白:那些被岁月埋起来的誓言,其实一直在那儿,等着你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