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为何未能全面占领浙江?除地形因素,还有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

妙之评过去 2024-04-13 09:42:22

在抗初期的作战中,浙江一直是日军主要的战略进攻方向。

在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正是日军在杭州湾的登陆才导致国军腹背受敌,只能被迫撤退,导致整个会战功亏一篑。不过在此之后,日军仿佛对浙江失去了兴趣,直到抗战结束这8年间,一直都未能占领浙江全境。

要知道和兵家必不争,除了山还是山的福建相比(雨田君没有冒犯的意思),浙江可富庶的多了,特别是当时的杭州和宁波等地更是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是环上海周边城市,经济发展要超过绝大多数的内陆城市,

而环太湖平原,更是当时民国的大粮仓,古来就有“太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可就是这样一个富庶的浙江省,为何日军却就是一直未能占领呢?

抗战浙江地图(显示一直未被占领)

日军进占浙江

对于浙江的重要性,日军当然也能明白——国民政府经济中心,东南粮仓。

在淞沪会战爆发的时候,日军大本营的作战目标就是占领富饶浙江沿海地区,并以此为跳板经略华东地区。

1937年11月,日军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随后一路向北进攻,先后攻克了浙北重镇嘉兴,到了12月24日攻克杭州。

整个浙北1市17县,包含湖州等重要城市在内,全部沦陷。

不过此时日军急于北上打通和华北日军的联系,从而从1938年开始,日军就暂停了在浙江的攻势,除了短暂进行的萧山战役之外,日军在浙江并未有什么大动作。

因此在1940年之前,日军也就仅仅占领,钱塘江口以北的浙北地区。

1938年,日军登陆杭州湾

至于个中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那就是日军在1938-1939年这段时间,主要进攻方向是华北、中原和武汉,他们相继发动了徐州、武汉会战就是在正面消灭国民政府,因此全部主力都集中在这几个战略方向。日军对浙江仅仅是维持的钱塘江以北包括杭州在内的港口和环太湖产量地治安。

整个浙江区域的驻军,只有一个三流的15师团,以及少数的守备队。

这些部队防守捉襟见肘,更不要说扩大占领区了。

占领浙江的日军

而到了1940-1941年这段期间,日军大本营对华战略意图发生改变。

从1940年底到1941年初,日军发布《长期对华作战指导计划》,其核心是加强对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在两广被日军控制之后,国民政府只能通过滇缅公路、西北以及闽浙沿海获得援助。

因此为了切断国军对沿海港口的利用,日军决定扩大对浙江的占领。

在1941年的发动了的动宁绍(浙东)战役。相继占领了宁波、绍兴和温州等浙东和浙南沿海城市的,不仅掠夺这些地区资源,还直接切断了国军从海上获取国际援助的通道。

在1942年以后浙东沿海,除了少数如温州等地之外,基本上被日军占领。

进攻绍兴的日军部队

不过即便如此,当时日军对浙江占领其实就是维持在浙北和浙东沿海地区,在浙江腹地广大的浙南和浙中谷地、浙西山区,依然为国军第三战区以及我敌后新四军江南部队所控制,继续抗日。

一直维持到抗战结束,期间虽然双方在浙江也大打出手,但基本都维持个均势。

日军后继乏力

而之所以日军未能占领浙江的原因,其实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日军攻占宁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浙江的地理位置。

其实浙江和福建很像,福建是“九山一水一首一分田”,而浙江则是“七山二水一分田”。

杭嘉湖以及钱塘江以北的地区是浙江的精华之地,经济和人口主要都是集中在这里,包括杭州在内经济发达,产量丰富,历来就是控制浙江的重点。

而除了杭嘉湖之外,同处钱塘江流域的金华、宁波和绍兴也是浙江另一个发展的中心,而且相对杭州这里的港口更有优质,早在唐宋时期明州(宁波)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里离日本的九州很近。

浙江地形图,山地很多

而除了这个两块宝地之外,虽有温州、衢州等分割的浙南和浙中谷地,但实际上都是孤立分开,其他的浙西和浙南山区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除了山就是丘陵,而且这里支流众多,因为地形差的原因,也多湍急,在古代历来就不是人口聚集之地。

因此基于浙江的地形来看,就不难发现日军为何不占领地形浙江全境,而改为重点占领。

温州山地和丘陵为主

而日军侵华的主要目的的是什么?

那就是劫掠物资,占领地盘。

浙北平原不必多说,一直以来都是鱼米之乡,而且杭嘉湖还沟通着上海、苏州和南京等地,占领杭嘉湖地区一方面可以作为拱卫上海和苏州西面的屏障,而且更为重要是可以掠夺杭嘉湖的米粮等物资。而且这一片区域都是平原,并不利于游击作战,反而利于日军大兵团机动作战,防守压力小。

因此该地区,是日军必须争夺的产粮地。

浙东港口地区,日军除了是要切断国军的海外援助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利用这些港口将在关内劫掠出来的物资运送回日本本土。特别是宁波地区,在古代就是日本沟通中原王朝的重要港口,与日本九州和南本州地区直线距离最近。而且作为浙江的另一个产粮地浙东沿岸的平原和渔业以及工商业发达,这足以让日军眼红。

抗战时候繁忙的宁波港

不过日军除了重点布控浙北和浙东外,还对一个城市——金华情有独钟,即便是放弃对衢州和温州的占领,也要占领金华。在1942年的浙赣会战中,日军除了要消除浙中的国军以及机场,消除美军“穿梭式轰炸”之外,还集中了大量部队进攻金华。甚至在攻占金华后,还特地派22师团对其保持长期占领。

而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金华市武义附近的砩矿,砩矿在钢铁炼制中可是好东西,将其加入炼钢炉中可以提高钢铁的成品率,而金华的砩矿产量最大品质也最高。

因此这三个地方则成了日军重点占领地区,其他地方日军则将其视为战区,只是定时展开进攻而已,并不以占领为主。

抗战期间的矿产

而接下来的第二个原因,则是日军捉襟见肘的兵力。

日军对浙江进行重点防守,多少还是受制于兵力原因。当时日军的主要精锐战力主要集中在华中和华北地区,对于华东和长三角等地多以治安兵力为主,有的县城驻军也就一个中队,这一个中队还得时刻担心被国军和我新4军主力吃掉的危险。

在《昭和17-18年中国派遣军》一书中提到,1942-1943年浙赣地区的主要驻军为13军,虽下辖5个师团,但防区涵盖浙江、赣西和苏南等地区防区不仅大,而且13军本身就是以治安部队为主,装备水平没法和11军这些精锐相比。

其主力的15、22和70师团,都是日军丙级和丁级师团,重武器缺乏,且还要兼具围剿第3战区主力的双重任务。

日军在浙江的治安部队

以温州为例。

温州其实战略地位并不差,但日军曾连续三次攻占温州得手,却每次都不到一个月就撤退,他们进攻温州更像是打秋风,比如1941年4月第二次进攻温州,就劫掠大量桐油、木材、锡、铜等物资,装船出海。

因为兵力不足,进攻温州的日军也只能在温州城和港口地区活动并不敢向西深入温州。

而和日军相比,国军在浙赣还有皖南区域可是有一个战区的兵力,从1938年开始顾祝同就率领第3战区一直驻扎在此。巅峰时期的第三战区下辖:21军、第25军、第28军、第49军、第50军、第70军、第88军,总兵力在25万人上下,而且还是不是可以得到江西过来的9战区主力支援(浙赣战役)

三战区的顾祝同在指挥作战

因此从双方的兵力对比,以及浙江非沿海地区独特的丘陵和山地地貌,兵力不足的日军与在此的三战区主力本就是均势,贸然分兵去占领战略意义不大,资源匮乏的浙中和浙西地区,可能会被国军各个击破。当时浙江省主席,桂系老三巨头之一的黄绍竑就说过

“我们在敌人据点以外,一切行动都很自由,行政的设施,和以前差不多。”

而最后一个原因,则是浙江军民的顽强抵抗。

当然,日军能占领浙江全境的前提是他们要消灭浙江境内的我军和国军抵抗势力,但当时的日军压根就没有这个能力。

日军在浙南山地江艰难作战

在浙江的8年抗战中,无论我军还是国军,都在正面和敌后战场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

1937年11月26日,黄绍受命于危难之时,二次主政浙江的黄绍竑担负起了指挥浙江抗战的工作,在随后的宁绍战役、温州战役以及浙赣战役都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在浙赣会战中,国军依托浙中和浙西的地形条件依次阻击消耗日军,整个浙赣会战毙伤日军和伪军将近2.9万人,极大的消耗浙江境内日军,使之无力再发动更大规模战役。

除了正面战场之外,我新4军在浙江同样与日军展开残酷的斗争,新4军浙江敌后抗日武装共对敌作战1995次,歼灭日伪军2.07万人。

比如在 1943年秋,挺进苏浙皖边开辟抗日根据地费新四军第十六旅,在长宜战役中,歼灭日伪军百余人,俘虏400余人。

在敌后抗战的信4军部队

因此,在浙江人民积极抗日之下,看到全面占领该省需要花费巨大代价,且性价比不高的情况下,日军也只能就此作罢。

0 阅读:4

妙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