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外的价值重构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发布的《媒体人职业发展白皮书》,传统媒体从业者中仅有7.3%愿意主动转向垂直领域发展。
李七月却用三年时间,在农业节目领域打造出个人IP矩阵,其主持的《农广天地》新媒体账号累计播放量突破15亿次。
这种转型背后,折射出当代媒体人价值取向的深刻转变。
破茧之路:从文化使者到泥土记者
这段经历后来被制作成系列纪录片《七月看农事》,在抖音平台单集播放量突破8000万。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
这种认知转变,促使她将文化传播的阵地从演播厅延伸至广袤田野。
新媒体时代的农耕叙事者
在江西婺源的油菜花田里,李七月举着自拍杆进行直播的画面,成为乡村振兴宣传的经典案例。
这种内容生产方式,使节目年轻观众占比从18%提升至43%。
重新定义主持人的社会坐标
在云南怒江畔的悬崖村,李七月徒手攀爬218级藤梯的画面震撼了无数观众。
这个曾经需要3小时才能抵达的村落,如今通过她参与策划的《云上人家》纪录片,获得了超千万的旅游众筹资金。
李七月的选择引发行业深思:当传统媒体面临转型阵痛,主持人的价值究竟应该锚定在收视率榜单,还是社会效益坐标系?
结语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她的转型之路。
据《2024中国媒体发展蓝皮书》显示,全国已有超过600名传统媒体人转向三农领域。
当主持人放下话筒拿起锄头,当演播室灯光换成晨曦微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蜕变,更是整个媒体生态的价值重构。
这种转变,或许正是破解传统媒体转型困局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