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文化馆的一隅,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位老人的身上。65岁的陶建伟正低头专注地创作一幅动物题材的刻纸作品。刻刀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每一次落下都精准无误,每一次移动都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

陶建伟,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乌拉刻纸的传承人。这门技艺源自满族,承载着关东地区的民间智慧与美学。他说:“刻纸是源于剪纸的一种艺术形式,但陈氏刻纸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需要在底板上进行精细的刻制,每一次扎进去都要来回移动,这样才能让作品更显入木三分。”

在他的工作台上,一柄刻刀、一把剪刀,就是他与世界对话的工具。他拿起刻刀,在木板上流畅地游走,每一刀都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不一会儿,一张精美且栩栩如生的刻纸作品便呈现在眼前——画中的动物毛发细腻,眼神灵动,仿佛随时会跃出纸面。

陶建伟介绍,陈氏刻纸的内容多来源于身边的美好事物,展现的是关东地区“接地气”的民间生活和美丽景观。他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古老而精美的技艺。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从年少时的初识,到如今的六十五载坚守,陶建伟与陈氏乌拉刻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深知,这门技艺的传承之路并不平坦,却始终坚信:“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如今,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项技艺,甚至有海外学子专程前来拜师。

如今,陶建伟的作品已被越来越多人所欣赏。抚摸着刻刀上经年累月的磨痕,他目光灼灼:“我希望陈氏乌拉刻纸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人通过这门技艺,触摸到关东大地的文化血脉。”
作者:通讯员 孙嘉良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忆遥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