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甫夫妻接到了侄子赵钟涛打来的电话:“大伯、大妈,我研究生不想报本校,想试一下更好的学校,你们看行吗?”
“有更高的目标是好事,大伯相信你!”赵华甫一如既往地鼓励道。
妻子王莉却在一旁叮嘱说:“注意身体,别累着。”作为一位“母亲”,她更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
“你这个大妈,比当妈的还细心。”挂断电话后,赵华甫笑着对妻子说。
可不是吗?王莉不仅对侄子视如己出,对其他孩子也一视同仁。
作为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赵华甫夫妻始终关注着下一代的成长,不仅把自家孩子培养成才,还创办了畲族女子学校,带领更多女童成长、成才。
一视同仁,把家族下一代培养成才
其实,赵华甫夫妻只有一个女儿赵钟雨,赵华甫的弟弟和妹妹分别有一儿一女。
2010年6月,赵华甫看到弟弟、妹妹外出打工,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成了留守儿童,便和妻子商量:“能不能把孩子们接到咱家一起生活呢?”
王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她见过很多留守儿童的不幸遭遇:有的吃不饱穿不暖,身上总是脏兮兮的;有的性格孤僻,不敢和人说话;有的因为没有父母管教,早早辍学……“父母不在身边太可怜了,把他们接过来,正好和女儿做伴。”赵华甫的母亲一直和他们一起生活,加上弟弟妹妹家的几个孩子,一套不大的房子住了八口人。
赵华甫为母亲、妻子和5个孩子拍照
赵华甫在女子学校任校长,王莉在学校食堂工作,平时奶奶照顾孩子们多一些。但毕竟老人年纪大了,为了让孩子们更加自主地学习和生活,夫妻俩给5个孩子排好值日表。每天规定由谁负责扫地、洗碗、洗菜、煮饭……他们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希望孩子们相互照顾,一起成长。
赵钟雨是独生女,家里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她有点儿不适应。尤其看到奶奶对弟弟特别照顾时,她很不服气,向爸妈告状:“为什么奶奶偏心弟弟,把好吃的都给他?”
看着女儿气鼓鼓的样子,赵华甫抚摸着她的头,轻声解释:“弟弟年龄小,再说他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都应该照顾他,对不对?”女儿点点头,但还是有些委屈。王莉在一旁接着说:“你看,弟弟干活儿还多呢!”这下,女儿服气了:“也是……”
赵华甫在给孩子们分配任务时,确实把重活儿分给男孩,把轻活儿分给女孩。家里有3亩责任田,每到春天,夫妻俩就带上5个孩子,一起回乡下老家种田。男孩犁地、挑担,女孩栽苗、拔草。直到女儿上高三,种地的活动也没停。“我想用行动告诉孩子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赵华甫认为,让孩子体验一下劳动的辛苦,他们才会更珍惜学习的机会。
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照顾一两个孩子都不容易,何况是5个?有一次,赵华甫正在上课,突然接到侄子班主任打来的电话,说孩子发烧了。他赶紧叫上妻子,一起把侄子背到医院。医生见了就说:“你儿子都这么大了,还要你们背呀!”夫妻俩相视一笑,说:“再不背,长大了,就没机会背了!”医护人员都以为侄子是他们的儿子。
夫妻俩也的确把4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弟弟妹妹在外打工,不知道孩子长多高了,穿多大的鞋,每次买的衣物都不合适。只有王莉最了解孩子们,平时都是她带着孩子们去买衣服鞋子。
5个孩子非常懂事,学习上你追我赶,成绩都不错。他们平时遇到不会的问题,都是由王莉来辅导,因为她之前当过代课老师,在辅导孩子功课方面很有经验。赵华甫工作比较忙,稍有空闲,就会给孩子们讲名人的故事,在思想上引领他们。
“居里夫人专注于科研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赵华甫在讲居里夫人的故事时,女儿听得特别入迷。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故事直接影响了女儿对未来的选择。2019年,女儿考到北京进了中国矿业大学。今年,她又考上了青海大学的研究生。和居里夫人一样,选择在化学领域深耕。
在他们10多年的精心教育下,4个孩子全部考上大学:侄子赵钟涛考入天津农学院,侄女赵钟燕考入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外甥王星虎考入黔东南州职业技术学院,外甥女王星丽考入大连民族大学。
女儿成了全村第一个研究生,让夫妻俩更加骄傲和自豪,同时他们也看到关注女童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赵华甫家庭合影:母亲、妻子王莉、赵华甫(左一)、女儿和侄子
夫妻同心,为乡村女童教育做贡献
赵华甫的家乡六堡村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一个畲族聚居的贫困山村。他小学成绩特别好,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县里的初中。但因为不熟悉汉语,没能考上理想中的师范学校。读高中时,家庭的变故导致他没考上大学。
冬天农闲时,村里要办扫盲班,村支书让他回来代课。赵华甫教的42名学员,有40个成功脱盲。通过这件事,他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1988年,村支书请赵华甫到村里做代课教师。
赵华甫没想到,兜兜转转,自己当老师的梦想竟然实现了!他每天满怀激情,非常认真地给孩子们上课。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因为重男轻女思想影响,村里的很多父母不愿意让女孩上学。
他专门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六堡村只有一名女童上过初中,女童入学率仅有23%。而且,不少女孩是陪着弟弟一起来上学,等弟弟熟悉学校的环境,父母就不再让女孩继续上学了。很多女孩十七八岁就出嫁了,父母觉得女儿是给别人家养的,上学也没有用。
赵华甫将这个现象向上级汇报,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1989年,一所畲族女子学校在六堡村成立,免费让畲族女童入学。1992年,赵华甫正式到女子学校任教。这所学校共有5位老师,除校长外都是代课老师。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赵华甫到县里参加培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认识了畲族女孩王莉,两个人有很多共同语言。有一天,赵华甫对王莉说:“我们的女子学校缺代课老师,你愿意来吗?”同样高中毕业的王莉没多想就答应了。
相似的经历、同样的梦想、朝夕相处,让两颗年轻的心越靠越近,他们成了相守一生的伴侣。有了爱人的支持,赵华甫全身心投入到女童教育事业中。
为让畲族女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赵华甫费尽心思。
西南少数民族特别重视女孩的传统技艺学习,有的父母担心女儿读书影响了其他技艺的学习,最后不会唱歌、跳舞、做针线,影响婚嫁。为此,赵华甫每周安排两节课专门教授技艺。他聘请民间艺人来学校教女孩,传授畲族粑槽舞、芦笙舞、刺绣和畲家歌等畲族文化。把畲族文化引进课堂,打消家长顾虑,吸引畲族女童入学。
为了不让一个女童落下,赵华甫还拉上妻子一起给家长做工作。有一个叫小花的女孩,父母早早给她定了娃娃亲。夫妻俩上门劝说,王莉告诉家长:“一个女孩影响一个家庭,她们能做很多事情,不只是家庭的劳力、生儿育女的机器。”“你们难道想让女儿和你们一样辛苦吗?她学知识有文化,将来会有更多可能……”夫妻俩你一言我一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了小花的父母。
不料,这件事被男方家长知道了。他们不同意小花上学,担心她考上大学,就不会嫁给他们的儿子了。赵华甫夫妻很无奈,只好请来村支书和乡里的执法员一同做工作,小花才得以走进校园。
让他们高兴的是,很多女童入学后非常热爱学习。有一个叫小美的女孩,父母生了4个女儿,最后又生了1个男孩。父母不想让她上学,想让弟弟上学。小美哭着想上学,弟弟却不愿去上学。王莉站在父母的角度替他们分析:“你们不是想让弟弟上学吗,何不让小美带着他一起呢?”
就这样,父母同意小美带着弟弟一起上学。小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她的带动下,弟弟也爱上了学习。两个孩子后来都考上了大学,小美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在贵阳当了一名法官;弟弟考上了贵州师范大学,成为一名教师。
2008年,王莉和女儿、侄子在一起
春风化雨,助力更多孩子走向光明
因为很多女孩入学时年龄较大,赵华甫只好抓紧时间,只用了4年就完成了6年的教学任务。因为对女童教育作出杰出贡献,1997年,他破格转正成为公办教师,并担任女子学校校长。王莉没能转正,但不愿离开孩子们,便继续在学校食堂每天为孩子们服务。
赵华甫当上校长后,更加重视女童教育。看到畲族女童因为不懂汉语,学习比较困难,他便在低年级开展畲汉“双语言”辅助教学,避免让她们再吃不懂汉语的亏。
少数民族的女童家庭不富裕,吃穿不如城里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为了提升学生自信,赵华甫率先在学校开设英语课,女子学校是麻江县第一所开设英语课的农村学校。优异的英语成绩给了女孩们很大信心,到了初中,她们不会因为英语跟不上而辍学了。
“省妇联领导来学校视察,我们的学生个个眼睛亮亮的,自信地和领导老师交流,大家都觉得很不错。”讲起过往的经历,赵华甫非常自豪。更让他骄傲的是,六堡村女童入学率从过去的23%升至100%,他教过的六堡村畲族女童有30多人考上了大学。
“老师,你看我报什么学校合适呢?”学生王正英家庭困难,在“春蕾计划”帮助下才完成了学业。赵华甫建议她报公费师范生。后来,从西南大学毕业后,王正英回到家乡担任高中教师。每当看到赵华甫,王正英都会高兴地说:“老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很多女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了老师。“我现在还是个小学老师,我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高中当老师,她们比我强啊!”赵华甫很自豪。还有很多学生考上了不错的大学:王正花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赵华美考上了江南大学,王佳琪考上了山东大学……
2012年,这所女校被合并到麻江县隆昌小学。赵华甫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教师,分管住校生。王莉非常支持丈夫的工作,并当起了“爱心妈妈”,夫妻俩每年都会认领一两名留守儿童,做他们的代理家长。
有一次,夫妻俩去家访,想和家长沟通一下孩子的情况。去得太早担心对方在地里干活儿回不来,所以晚上9点才到农户家里,但家长还是没回来。
他们看到一堆杂物旁有一个狗窝,一个小女孩趴在狗窝旁的南瓜上睡着了。王莉眼角湿润,声音哽咽:“真可怜!我们能不能帮帮她?”赵华甫的心里也酸酸的。虽然自己家已经有5个孩子需要照顾,负担很重,但看到这样的孩子,他还是想伸一把手。
就这样,夫妻俩认领了这个叫小慧的孩子,给她交生活费,逢年过节带着礼物去看望她,最重要的是给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小慧本来学习成绩不太好,但在夫妻俩的关心鼓励下,考上了卫生学校,后来成了一名护士。如今已经结婚成家的她,总是感激地说:“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我不会有今天!”
赵华甫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省先进基层党务工作者、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他们的家庭,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被推选为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贵州省最美家庭。
2024年春节前夕,当县里领导到赵华甫家慰问时,夫妻俩正在乡下看望代理家长结对的孩子。赵华甫谦虚地说:“我们没做多少事,这些都是应该的,家庭成员互相关心、孝敬老人、关心下一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希望能多做一点儿,让更多孩子受到关注。”王莉笑着附和。
2024年中秋节一大早,夫妻俩到集市上买了月饼和水果,他们要去看望“认领”的女儿小英。花好月圆夜,阖家团圆时。中秋节本来是全家团聚欢庆的日子,但很多留守儿童无法等到父母的归来。
“你家的爸妈来看你了!”邻居大妈看到赵华甫夫妻,热情地招呼小英。小英落寞的脸上顿时有了笑容,小英的爷爷奶奶高兴地迎了出来。赵华甫夫妻也不见外,下厨房为一家老小做起了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