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这个IP,堪称香港电影史上最长寿的系列。从关德兴老爷子塑造的国术宗师,到成龙《醉拳》里的顽皮少年,再到《武馆》中刘家辉演绎的侠义形象,每一个版本都在观众心中留下独特印记。
但说到最经典的黄飞鸿,非李连杰莫属。
他塑造的这位宗师,严肃中不失幽默,霸气里藏着温情。搭档关之琳饰演的十三姨,更是将东方女性的温婉与西方新女性的独立气质完美融合,这对CP直接成为了后来所有"黄飞鸿"作品的标杆。
1997年,在永盛的牵头下,一场豪华阵容的收官大戏上演了。
监制徐克,导演洪金宝,主演李连杰、关之琳,这简直就是港片黄金时代的最强阵容。《黄飞鸿之西域雄狮》以3026万港币的票房,为这个传奇IP画上了圆满句号。
看似完美的结局背后,却是一段跌宕起伏的过山车之旅。
要说这个IP的转折点,得回到1993年那个风起云涌的关键年份。那一年发生了什么?那是一个香港电影的转折之年,好莱坞大片入侵,武侠片内卷,更是"黄飞鸿"IP改朝换代的时刻。
在这一年,徐克和李连杰联手打造的《黄飞鸿》系列,本该继续发光发热。可谁能想到,短短4个月时间里,这个IP的票房从《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的2746万港币,断崖式下跌到《黄飞鸿之四:王者之风》的1118万港币。
为什么会这样?且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993年,看看这部港片史上的传奇IP,是如何从巅峰跌落,又是如何在最后找回光彩的。
这个故事,不仅仅关乎一个电影系列的命运,更折射出整个香港电影行业的变迁。
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这段尘封的影史往事。
1993年的香港电影市场,经历了一场无声的地震。
2月11日,《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上映,收获2746万港币,这个成绩放在当时,绝对算得上一部成功的港片。
但谁也没想到,仅仅4个月后的6月10日,同样是徐克操刀的《黄飞鸿之四:王者之风》,票房却只有可怜的1118万港币。
这种断崖式下跌,不禁让人疑惑:同样是"黄飞鸿",同样是徐克,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
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故事。
那一年,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在香港狂收4017万港币,稳坐港片票房冠军宝座。但星爷的这个"冠军",其实只是"国内赛"的第一名。
真正的票房王者,是横空出世的《侏罗纪公园》,以6223万港币的成绩,将好莱坞的实力展露无遗。
这一刻,仿佛打响了好莱坞全面进军香港市场的发令枪。
从这一年开始,香港电影市场的天平开始倾斜。想想看,直到今天,香港市场票房榜前十名全是好莱坞大片,这个趋势从93年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说个现实点的例子:古天乐的《明日战记》,已经算是近年港片的票房黑马了,斩获8000万的好成绩。但你猜怎么着?这个数字在香港票房榜上只能排到第18位。
回到93年,除了好莱坞大片的强势入侵,港片市场自己也在"内卷"。各路武侠片扎堆上映,像打群架似的挤在一起抢市场。
李连杰、林青霞这些武侠片扛把子,一年能贡献好几部作品。
就连"黄飞鸿"这个IP,那年就有7部电影同时上映,简直是"黄飞鸿大战黄飞鸿"。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下,《黄飞鸿之四》能有1118万港币的票房,说真的,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这一年的市场变革,不仅影响了《黄飞鸿》系列,更预示着整个香港电影行业即将迎来的巨变。好莱坞大片的入侵,不只是改变了票房榜的排名,更悄悄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取向。
这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也是香港电影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在这场"黄飞鸿"IP的更迭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赵文卓的"改邪归正"。
还记得《方世玉》里那个冷酷的九门提督吗?赵文卓演得阴冷狠辣,尤其是和李连杰的对手戏,那个打斗场面,至今让人回味。
谁能想到,这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转眼就要接棒成为新一代的黄飞鸿。
但你知道这个转变背后的故事吗?
其实是李连杰的离开,给了这个IP不得不改变的契机。当时李连杰和嘉禾的合约到期,双方因为片酬问题闹得不太愉快。
说起来,早在拍《黄飞鸿2》的时候,他们就因为这事产生过罢拍风波,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更重要的是,李连杰当时正忙着创办自己的"正东电影公司",《方世玉》和《方世玉续集》占据了他的全部精力。
简单说,是真的没时间再演黄飞鸿了。
徐克这人有意思,他不想放弃这个IP。当时他就盯上了在《方世玉》剧组崭露头角的赵文卓,打算来个"浪子回头"的戏码。
赵文卓接棒后的表现确实不俗。那个帅气的面庞,凌厉的身手,确实有几分宗师风范。他的武打身手更是潇洒自如,刚柔并济,完全不输前任。
但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有个网友说得特别在理:"不是赵文卓的黄飞鸿不好,而是李连杰的黄飞鸿太好了。"这句话道出了关键——有些角色一旦被演活了,就会在观众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更别说,关之琳饰演的十三姨也缺席了。这对让人念念不忘的CP拆散,剧组就算还有熊欣欣的鬼脚七、刘洵的黄麒英、莫少聪的梁宽,也难以弥补这个巨大的空缺。
就像吃惯了老店的招牌菜,突然换了大厨,即便新厨师技术了得,那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角色和演员之间的契合,不仅仅是演技的问题,更是一种无法复制的缘分。
要说《黄飞鸿四》的变化,不光是台前换将,幕后也在玩起了"接力赛"。
徐克,这位把前三部《黄飞鸿》拍成经典的大导演,在第四部居然放手了。为啥?因为他手上还捏着《青蛇》和《新仙鹤神针》这两个项目,忙得不可开交。
于是,导筒就交给了元彬。
说到元彬,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七小福"出身,在动作指导这块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但这是他第一次当导演,就像新手上路,难免有些紧张。
元彬接手后,整部片子几乎成了动作片合集:黄飞鸿越狱、红灯照闯三关救家人、副都统战死赛狮场、红灯照大闹教堂、黄飞鸿夺金牌。。。打戏一场接一场,看得人眼花缭乱。
作为动作导演出身,元彬在武指方面确实展现了才华。每场打斗都干净利落,潇洒优美,各有特色。周比利演的大力王一拳能把奔跑的马匹打倒,钱嘉乐的"段天雷"长发飘飘,都挺有看头。
但跟袁和平这位"天下第一武指"比起来,还是差了那么点意思。
记得《黄飞鸿1》的梯子大战,《黄飞鸿2》的巷子大战吗?袁和平的打戏或是灵活巧妙,或是拳拳到肉,就算是无影脚,也是点到即止。
但到了元彬这,无影脚能连踢十几脚,看着就有点过了。
更要命的是文戏。剧情还在玩狮王争霸那一套,跟上一部重复得有点尴尬。
想想前三部,黄飞鸿和十三姨的情意、赵天霸的霸道,还有那些发人深省的历史思考,每一笔都画得恰到好处。再看《黄飞鸿四》,赵文卓不是在打架,就是在跟十四姨、红灯照的大师姐眉来眼去。
连剧组自己都忍不住吐槽:"十三姨就已经够了,还整个十四姨,十五姨又说下个月来,你说怎么收摊啊真是!"
这就是导演更替带来的连锁反应啊。
1993年的武侠片市场,简直就是一场"群雄逐鹿"的大戏。
光是"黄飞鸿"这个IP,一年就蹦出7部电影,热闹得像是在开武林大会。徐克不仅搞了《黄飞鸿3》和《黄飞鸿4》,还支持袁和平拍了《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
要不是后来昆汀帮忙牵线,让这部片子打入北美市场,估计也是个惨淡收场。
王晶和李连杰合作的《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张鑫炎的《黄飞鸿之男儿当报国》,还有李力持整的恶搞版《黄飞鸿对黄飞鸿》,就连午马也掺和了一脚,搞了部《黄飞鸿之鬼脚七》。
这还只是"黄飞鸿"系列,其他武侠片更是扎堆。
李连杰这边除了《黄飞鸿》,还有《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太极张三丰》《方世玉》系列,随便拎出一部都是经典。
林青霞就更厉害了,《东成西就》《白发魔女传》《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从搞笑到虐恋,再到和王祖贤玩"百合",玩得那叫一个花样百出。
在这种内卷的局面下,第二年徐克重新执导,和赵文卓合作的《黄飞鸿之五:龙城歼霸》,依然没能挽回颓势。
直到1997年,永盛出手,把徐克、洪金宝、李连杰、关之琳这些老班底都请回来,《黄飞鸿之西域雄狮》才算给这个系列画上了一个体面的句号。
回头看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感慨:一个IP的成功,从来都不是靠简单的复制和堆砌。演员要对,导演要对,时代也得对。
差一样都不行。
放到今天的IP改编热潮中,这个道理似乎更值得我们深思。毕竟,不是所有的情怀都经得起一遍又一遍的消费,也不是所有的经典都能被完美传承。
有时候,与其执着于一次又一次的重启,不如好好珍惜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经典时刻。这,或许才是对一个IP最好的致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