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院的庄严法庭,再次聚集了目光。这场关于余华英的审判,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12月19日,当上午九点半的钟声敲响,这场持续数年的噩梦,似乎终于要画上句点的时刻来临。被拐儿童杨妞花,以及其他受害的家庭,带着深深的期盼和隐忍的痛苦,再次来到这里,为的是寻求迟来的正义。
时间倒回至2022年,贵阳警方根据杨妞花提供的关键线索,将人贩子余华英抓获,一个隐匿多年的贩卖儿童团伙终于被揭开冰山一角。最初披露的消息令人震惊,余华英竟然拐卖了包括杨妞花在内的11名儿童。在随后的调查中,警方发现更多的受害者,余华英的罪行远比最初的认知更加令人发指。2023年7月,案件首次开庭,9月贵阳中院一审判处余华英死刑,但她随后提出上诉,给受害者家属的创伤又添了一层阴霾。二审期间,新的拐卖案证据浮出水面,高院不得不将案件发回重审。今年10月,重审一审中,余华英因拐卖17名儿童再次被判死刑,她又一次提出了上诉。 这次开庭,是终点,还是新的起点?
细究这起案件,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人贩子的罪恶史。它触及的是整个社会对儿童保护的痛点:为什么人贩子能逍遥法外多年?为什么受害者需要经历如此漫长的等待? 这是否仅仅是个案?为何类似的悲剧依旧发生? 案件中,受害者的命运牵动人心,杨妞花寻亲路上的艰辛,让人不由得追问:社会对受害者的关注和支持真的足够吗?为什么他们要承担如此多的痛苦和折磨? 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难道仅仅依靠法律的惩处,就能抚平他们心头的创伤吗?
与之前的拐卖儿童案件做个对比,余华英案似乎更加令人发指,她拐卖的儿童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都刷新了人们的认知。以前的案件,或许还有些是出于贫困,或者其他原因的冲动,余华英的案件,却明显是蓄意已久,牟取暴利的行径,这也使其更加性质恶劣。这不仅是个别的人性扭曲,也是社会治理的漏洞。从这个角度来看,余华英案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儿童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的不足。
公众情绪如潮水般涌动,舆论场中,对人贩子的愤怒和对受害者的同情交织,各种讨论甚嚣尘上。“死刑”的呼声成为主流,各种对人贩子的诅咒和谩骂汹涌而来,不少网友表示“必须严惩人贩,才能告慰那些被拐卖的孩子的灵魂”。媒体也对此案做了大量报道,希望引起全社会对拐卖儿童问题的重视。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发声,呼吁建立更完善的儿童保护机制,提高社会对拐卖犯罪的警惕性。
我个人认为,法律能给出公正的判决,但是如何真正意义上地保护孩子,依旧任重道远。对人贩子的打击固然重要,但是预防犯罪的发生更加关键。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关爱弱势群体,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方向。必须斩断一切的利益链条,让拐卖儿童的黑手无处可伸。
从这个案件中我们必须反思,如何才能构建一个真正守护儿童的社会?如何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我们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事后的惩罚,而是应该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法律的公正只是一个开始,社会的关爱和责任才是长久的基石。
最终,贵州省高院二审宣判,驳回了余华英的上诉,维持原判死刑。 这一次,她无法再次上诉,一个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这是否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 或许,真正的思考才刚刚开始,留给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