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之美,这是元青花稀少的秘密

欣赏传播传统文化 2024-07-10 14:01:22

随着元青花瓷器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节节攀升,中国的藏家和专家才把目光慢慢移了过来,渐渐发现这个美妙的金娃娃果然真是元朝“弃儿”,与自己有着扯不断的骨肉深情,特别是后来天价元青花的出现,更让大家争先恐后地把热情投向那些个从“弃儿”变成“宠儿”的蓝白色尤物。

目前,我国做为元青花的产地,还要组织人员出国到土耳其才能当面研究元青花。这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已经维持了五十年。即使新发现了元青花,人们也不敢相信。墙内开花墙外香,有些珍品国内不敢认,便很便宜地流向国外。等到国外宣布是真品后,又要花高价才能买回来。

当时的元青花纹饰常受到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如借鉴于戏剧艺术的各种人物故事题材纹饰,借鉴于刺绣艺术的锦上添花等表现技法,以及伊斯兰文化的传入和传统中国绘画和图案的继承,都是形成元青花纹饰风格多样性的原因。

青花瓷又称青花,是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以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近年来,随着国内收藏的不断升温,元青花以其神秘、难于考证的“断层之谜”,成为藏家关注的焦点。

元青花除缠枝莲、缠枝牡丹、灵芝、卷草等蒙元贵 族偏爱的花纹之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直接将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写实地绘制于表面。这类元代青花瓷器呈现了统一的画风,用笔扎实,一气呵成,写实意味浓郁,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其丰富的表意性直接影响了明代小说绣像和人物画的笔法。

遍地国宝。元青花收藏热的兴起,使得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元青花”,有的甚至是成百件现身,一些“元青花”爱好者惊呼:遍地国宝!果真如此吗?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被称为学界“泰斗”、“青花王子”的张浦生认为:“目前全世界元青花瓷器的真品只有300件左右,人物纹元青花只有9件。”事实上,随着元青花收藏价格的直线上升,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高仿,元青花收藏市场秩序混乱,鱼龙混杂,“遍地国宝”一说明显带有盲目乐观之弊。

元青花钴兰料:苏麻泥青(由波斯提供),呈色浓艳。器型:丰富多彩,既有精巧的小件器,也有硕大厚重的大件器,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饱满,厚重,气质非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解读最真实的元青花

中国的元青花跑火了,终归是值得高兴的事,它不但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文物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由此而引发了对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的元代青花瓷的探讨与研究。对此追宗朔源,留存在我们记忆里的当然不应该只有那个把“鬼谷子下山”的天价故事带进欧洲的老哈恩男爵和那个揣着中国宝葫芦做金 钱梦的老屠夫,我们更应当感谢霍布逊教授和约翰·波普博士,是他们将“元青花”从含混不清的“明清瓷”的概念中剥离出来、单立门户,若没有他们,带着浓郁异族色彩的“元青花”,至今也许还不一定能在中国陶瓷史上独立成篇,占一席之地。

元青花的发现和研究难以深入,悲剧一直在重演。民间到底有没有元青花,似乎是一个禁区,有人提出来有,就会受到嘲笑和冷落,唯有一些民间的藏家、学者,不信邪,一直在默默的搜集研究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起步,挖河修水库、筑路盖楼房,土方工程大批上马,加之各地盗墓猖獗,出土元青花颇有数量,但是拿给某些鉴定人员,往往不细看就说是假的,推出门外。

人物纹常出现在大件的元青花上,多取材于历史故事,萧何追韩信、文姬归汉、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四爱人物等,此外仕女、婴戏、八仙也多有出现。人物形象多高大清秀,细节部分描绘精细生动,并且多为宋朝汉人装束,飘逸闲致。

目前国内被专家确认的元青花完整器只有100多件,80%为出土品。国外有200多件完整器和大量残片出土,其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里就有80件完整器。

元青花的故事纹饰之美。高44厘米,直径13厘米的梅瓶,表面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图样。在瓶体腹部,一侧是汉代丞相萧何着袍束带,眉目微蹙,上身前倾,神情焦急;另一侧则是韩信手牵战马在河边饮水,他右手牵马站在河边,一副满怀心事的样子。画面中,萧何作为一代名相的谨慎与韩信内心的游移不定,栩栩如生,在瓶体浑圆的表面形成了一种动态的情节感,让人拍案叫绝。

在元青花瓷的研究中,“至正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名词,这是源于英国原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一对元青花云龙纹瓶,此瓶铭文中有“至正十一年四月吉日舍”等字样。上世纪50年代以来,对于此瓶的解读,让人们渐渐认识了元代青花瓷,并由此延伸出“至正型”这一概念。“至正型”的特点之一就是纹饰带多,如此瓶从上至下共八层纹饰带,其中位于胫部的一圈纹饰带所绘正是海水江芽纹,与本文介绍的青花小碟的纹饰相同。

现在很多人都说有了元青花瓷,但要得到收藏界及学术界的人们的认同,这就是另外一件事了。元青花很多的现象,只说明这种瓷的确是中国的国宝艺术,受到国人的喜爱。但最重要的条件是,现在根本就无法造出这种东东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元瓷上的青花釉料苏麻尼青在明代中期已用完,二是所用胎料资源已无从获得了。所以真正的都是留存下来的。是带有八百来年的历史痕迹的。

近期大热的“元青花”的既稀少又珍贵

元青花瓷绘画风格潇洒豪放,笔法流畅自如,层次简繁任意,不区格调,元青花瓷不愧是中国古代不朽的艺术瑰宝。

有的按假的流出国 门,有的在民间弃置无用。看到真东西被带上假货的帽子,不少识者愤慨疾呼:保护国宝!官方难以启动,民间人士在一些接触实际,思想开阔的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下遂自发研究中国的元青花。2004年11月在山东济南三仙堂宾馆召开了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一百余位专家、学者、藏家汇集一堂,向全国、全世界大声疾呼中国民间有元青花,值得重视,值得研究,掀起了中国民间元青花研究的热潮。

元青花纹饰中龙的形象身体修长,头小颈细,角如鹿角,鳍如锯齿,龙鳞有鱼鳞和席纹两种画法,龙爪如镰刀状,以三爪居多,五爪不常见,龙尾有尖如蛇尾,也有呈火焰状的,多为张嘴姿态。元青花中的凤纹分为凤、凰两种,凤在上,凰在下,且凤头上有冠。凤凰通身绘鱼鳞状羽毛,尾羽分叉为二至七尾,三条者较为多见,尾部卷曲如卷草。

由于存量稀 少,元青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专家认为,元青花上承宋瓷,下启明清瓷,首先,它在烧制方法上有了突破———采用釉下彩技术。其次,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元青花的珍贵,还与进口料有关,其中一种苏麻离青料,原产于波斯卡山夸姆萨村,古文献记载为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带回中国,往往用于青花的点睛之笔。

元青花器物之所以采用了故事题材绘制,与元代民间文学和戏曲的兴盛密不可分。元初,民族矛盾和阶 级矛盾十分尖锐,科举制度废止,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紧缩。无法入仕,大量知识分子便散落市井,诞生了一批“书会才人”,他们以创作曲艺底本为生。民间戏曲也因为书会才人的加入,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盛景。当时戏剧演出广泛,上自帝王,下至平民,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在重视文人的宋代,这些书会才人本应成为社会中坚的士大夫阶 层,但因历史的变故,意外地为元代戏曲的繁荣贡献出卓 越的才华。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元杂剧大家关汉卿。

小碟是元代瓷器中一种较为多见的器型,既有青花,也有釉里红等其他品种,大多为这类浅腹造型,碟心及口沿绘有纹饰。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元代青花瓷也并非全为官方垄断,只能说是元代景德镇窑的一个新品种,特别像这类元青花小件器物其实民间也有不少使用,笔者就曾在河边捡到过元青花高足杯的杯足残件,可见这类小件元青花应是民间日常生活用器。

现在世人对元青花的宠爱,致使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景德镇对拷贝元青花的热心也日积月累,各种元青花的拷贝品不断问世,并由最初的等级低商品逐渐向高 级仿品开展。鉴别高仿品确有必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法进行辅佐判定,但就通常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常识,就能作出清晰判断。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