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风云家史(4)]叶春及:严慈相济,育就朗融刚直能臣

羊城派 2022-10-28 11:59:50

策划/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骁鹏马勇

文/曹杰

制图/黄江霆

编者按

惠州晚清古人中,有“三尚书、四御史、湖上五先生”之说,代表着当地文人最高水平的群体。这些惠州籍名宦重臣之所以学问、道德、功业冠绝一时,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教。

本期关注“湖上五先生”之一叶春及的家教故事。他出生于“文武忠孝”“忠贞节烈”的家庭,家族中还走出了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叶梦熊,在当地颇有声誉。

叶春及父亲是当时著名的社学儒师,在言行上为叶春及树立榜样;母亲方氏“端静慈仁”,也深深影响了叶春及的为人处世。可以说,叶春及一生追求“学为真儒”,离不开原生家庭深刻的启蒙与滋养。这对于如今的人们,仍有启发。(李海婵)

叶春及是学问大家,遗作十八卷本《石洞集》,全部著录大典《四库全书》,成为惠州古今第一人;他是硬颈能臣,不避权贵,时人将其与海瑞相比,认为二人都“名德不淄,直气同方”,但是相比之下,叶春及更加“穹窿朗融”,后人也将二人的文集,编成一本。

叶春及一生坎坷,历经波折。少年得志但困顿科场,上书泥牛入海,治绩第一却削籍为民,隐居石洞而声名鹊起,晚年出山却魂断京华。然而,正是家风家教的影响,让他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绝处逢生的信心、百折不挠的毅力。

家族由商入儒,春及通晓经营

明代嘉靖二年,广州南海进士李义壮在所撰《重修惠州府城记》里写道:“惠之为郡,东扼梅潮之冲,西接汀赣之胜,北负浈韶之重,南瞰渤海之险,崇山奥壑,疍岛鲸宫,不二三百里而遥,诚雄郡也。”足可见惠州在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山河之壮美。明嘉靖十一年,即公元1532年,岁在壬辰,暮春四月,草长莺飞。就在这重修之后富丽雄伟的惠州府城万石坊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叶春及。

叶春及虽然生在山水秀邃的惠州府桥西万石坊,但是其家族当时迁入惠州的历史并不长久。其祖父在成化元年从宝安盐田迁入惠城万石坊,至叶春及历三世六十余年。明代商品经济发达,惠州交通便利,海上贸易更是远达外邦,因此,自其先祖叶秀芳开始,叶家在惠州以经营米业为生,因买卖公道,童叟无欺,广受好评。他们改变以往商家取米的经营模式,改为顾客自主取米,按所取斤两交钱,因此叶秀芳被惠州当地群众称为“叶不量”或“不量公”,在惠州颇有美誉。

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渐渐地,叶家在惠城成为殷实之家,随后以商进儒,叶氏子孙开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并崭露头角。第三代叶春及参加乡试中解元,官至户部郎中等职,第四代叶梦熊更是进士及第,官至总督、太保,兵、工两部尚书,万石坊叶氏家族从此开始成为“文武忠孝”“忠贞节烈”的显宦之家。

家族由商入儒的传统,滋养了叶春及宽诚务本的性格。仕途上从闽清教谕开始,他便十分通晓经营和营建。在其治下,闽清学宫焕然一新,教育风气大为提振;他的著作从《惠安政书》开始,大多重视图文和经济,数据表格十分详实准确。晚年在崇文门榷税时,他更是改革百余年的弊端,理清账目,并著作成书,传之后人。

父兄以儒为业,春及获益良多

叶春及的父亲叶天祐,字克常,号退斋,是惠州当时著名的社学儒师。叶天佑少年聪颖,“年十八选补邑诸生”,其后以举为业,博览群书,虽然累试不第,但是品行高洁。

叶天祐“淹贯群籍,文日益有名”,成为惠州当时的名士,了解他的人甚至将其与汉代贾谊相比较。虽然其“不苟言笑”,但并非呆板之人,有时呈现放浪形骸的一面,平日里三五好友“召之饮未尝不往,请之出游,未尝不先酒酣耳热,高拱而歌,翩翩乎仙也”。作为一位颇有声望的儒师,他喜欢喝酒,每次酒酣耳热,他还喜欢引吭高歌,飘飘然如神仙。

叶天祐以程朱学人自持,在家“事继母及处异母兄弟咸得其心,训诸侄如己子,尤奇许梦熊”,家庭和谐。叶春及出生时,叶天祐已经三十七岁了。在“男十六,女十四”为法定结婚年龄的明代,两人的年龄差距很大,但是叶春及父子相处融洽。他在《万石后湖修筑桥堤碑》回忆儿时的生活,“关外有台丈余,以遇水势,经始未闻。余方十龄,假罾台畔,一举得数十鳞,先大人忘其儇而孩之”。看到儿子用网捕到鱼,年近五十的老父亲喜不自胜,竟然一改平日里的学究习气,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这动人的画面,萦绕在叶春及的心头。

叶天祐虽然宠爱幼子,但是从不溺爱。除了在言行上为孩子树立榜样,他还亲自敦促叶春及的功课。在叶春及撰写的文章《李将军宗阳姚淑人齐寿序》中,曾这样回忆他跟随父亲一起治学的场景。“先君无一研之地,则假馆于都阔公。先君教不易子,故余常居都阔之馆。”叶天祐一直亲自教诲儿子,甚至让儿子住在学馆之中。平日里更是让其“常侍左右,读必令读,观必令观,歌必令歌,年五十矣,手不停批”。

叶春及在晚年回忆自己的治学生涯时,在其所作的《乞归书》中曾表示:“职父退斋先生,老儒也,生不肖孤以为晚,未尝易教,十岁授古文尚书,十二极诗,十四授易,十五教读宋儒之书,使讲圣贤之学。”足可见他读书之早,涉猎之广。

在父亲的亲自教诲下,叶春及的学问有了很大的进步。除了父亲叶天祐之外,叶春及的堂兄叶春芳也是当时极富盛名的“社学儒师”,岭南儒宗湛若水和他是至交,对他的学问人品极为认可,并让儿子拜其为师。叶春及和叶春芳虽然在辈分上是堂兄弟,但是叶春芳的年纪却比叶春及的父亲叶天祐还大八岁。

叶春芳死后,湛若水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称赞他“治家以严,自处以俭,训子以劳,型俗以礼,待物以谦,与人以忠,见义举则勇为,遭横逆则不校”。几句话将这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修身齐家的淳儒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叶春芳以儒为业,子嗣繁盛,家境并不宽裕。其在任古田县丞三年,家中子侄多委托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叶天祐照顾,因此叶春及和侄儿叶梦熊关系非常好。

关于这段时光,叶春及在后来的诗作《同李宗阳泛西湖,招侄男兆不至,口占促之,时年十五》中曾深情地回忆道:“西湖之水多白苹,白苹映水摇乌巾。山花水花两灿烂,君若不来花笑人。”这里的“男兆”即是叶梦熊的字。春和景明,西湖水面,白萍泛起,百花繁茂,三五少年,泛舟湖上,着学子之巾,侄儿叶梦熊迟迟不过来,于是作诗催促他,若是再不来,连西湖之上的花也会笑话你迟到了。一首富有意趣的小诗,轻快明丽,体现了儿时之乐。

当时的惠州,叶天祐、叶春及父子,叶春芳、叶梦熊父子与李鹏举、李学一父子,杨传芳、杨起元父子等来往频繁。他们或是年龄相仿,交往密切,或是累世相交,互通姻亲,或是学术同源,意气相投。

在这种氛围下,叶春及与同时代惠州本土士人一样,养成了刚直笃定的气节,对科举仕途孜孜不倦的同时,也以醇谨自持,在学问和品行上,从不放纵自己。这也为他一次次突破人生困局奠定了基础。

方氏“端静慈仁”,慰藉儿子心灵

叶春及的母亲方氏,是一位典型的海滨女性,心慈柔软却充满力量。在叶春及的人生成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孺人姓方氏,父曰雄,归善海滨赤岸人”,方氏是现在的惠州铁涌镇考洲洋畔赤岸村人。赤岸村是一个世代以养蚝而闻名的村庄,这里的生蚝肥大鲜美,名扬海外。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方姓人家的聚居地,大多数居民继续以养蚝为业。在明代,这里的方氏族人以贸易和儒学见长,殷实而文明。

叶春及对母亲的印象是“端静慈仁,本于其性”,即天生端庄宁静,慈祥仁爱,拥有海滨客家女子身上的所有美德。叶春及在他的《先府君退斋先生先孺人方氏迁墓志铭》中,讲述了母亲两个小故事,不难看出他对母亲的推崇。

“幼时从母姚媪避寇山中,兄瞽,数日不闻孺人之声,讶曰:三娘未来耶?既乃叹曰:真闺女也!”幼时面对凶残的山贼,她沉着冷静,毫无惧色,“归事府君,娣姒五人共居一室,勃谿日闻,孺人之声未尝及于阃外”。嫁到夫家之后,面对窘迫的生活,她大度能容,“性尤敏慧,府君推历常令居数。族有赋役请会计焉,孰多孰少,无爽毫发”,面对家族的庞杂事物,她条理分明,从容不乱,到处都显示出历练能干。“遗一女适沈氏,贫甚,府君卒后常推食之。嫁时妆或不具,常予之衣。此在他人不为难,家亦贫甚,又得藉口府君,人益贤之”,面对前室遗女生活苦难,她自己节省用度,真心帮助她,并视如己出。

在后来的成长中,母亲经常安慰叶春及:“十二万年天地混沌,孔子安在?孺子强为善耳。”文明之前,天地混沌已经有十二万年,那时候孔子在哪里?凡事不可强为,顺其自然最好。母亲的劝导让叶春及逐渐走出丧父的阴影,心境逐渐平和。

明代著名学者、方志史学家何乔远在其所撰的《叶石洞公墓志铭》中,曾将叶春及和海瑞做了比较。他认为,叶春及具有海瑞一般刚直清廉的秉性,同时也具有“穹窿朗融”的变通与智慧。这种变通与智慧、以慈为儒的品质,很多来自叶春及的母亲。

[文脉走访]

万石坊旧迹难寻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海婵

叶春及的出生地万石坊,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南路,毗邻梌山(惠州中山公园)。1000多年来,梌山都是惠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繁华之地,这里街巷四通八达,居住着成千上万的原居民,遍布着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可惜的是,随着时代变迁,万石坊、四牌街等老街的昔日繁华景象淡出人们视野,众多历史故事逐渐为人所遗忘。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中山南路看到,几经翻修的老旧店铺鳞次栉比,既摆卖着美食、服饰等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有文房四宝兼做装裱的传统行业,充满着生活气息。街尾还保留着几间骑楼屋,让人依稀寻到昔日模样。

“现在很少人能知道万石坊的来源了。”据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汉新介绍,宋朝惠州人李思纯,知琼州安抚使,与其知封州的弟弟思义、知康州的周翰、知新州的陈开、知雷州的黎献臣,都是邻居,同级官吏,同等薪俸二千石(石是古代的俸禄单位),共一万石,故称为万石坊。旧时这里还建有牌坊,但早已被拆除,万石坊的名字也鲜少提及。

沧海桑田,一同被遗忘的还有叶氏家族。据记载,清末惠州著名才子江逢辰路过叶氏宗祠时感慨道:“金带街前旧门第,百官池上古祠堂。颓垣雨暗线缘青藓,坏屋烟寒长绿算。手泽鼎葬谁郑重,头衔碑版亦荒凉。层楼工尽无穷意,此是鸣珂冠玉乡。”可见当时惠城叶氏一脉已经衰败,祠堂也损毁严重。如今,叶春及故居也难以考究。

值得一提的还有四牌楼。它位于万石坊(中山南路)的反方向,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北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曾有四座牌坊,分别是纪念叶梦熊、车邦佑、李学一、杨起元这四位惠州名人,其中叶梦熊的牌坊在最南边街口处,是当时惠州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可惜早已被拆除,连名字都没有了,人们只能在老照片里回顾当年牌楼的风采。

0 阅读:30

羊城派

简介:广东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内容以及资讯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