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香港回归26周年之际:人都回来这么多年了,心也该回来了

爱电影的小美 2023-06-30 17:37:42

6月29日晚,为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祖国26周年,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紫荆文化集团和凤凰卫视多家机构联合主办的“‘湾区升明月’23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唱响了香港。

在今年的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上,共有来自两岸三地的上百名艺人登台现场,其中不乏成龙、刘德华、李克勤和周深等熟悉的面孔。我这天晚上也在忙里偷了一回闲,难得守在电视机前听了一回音乐晚会。最近这段时间实在是肝得太厉害,也是该抽出点时间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了。

上一次听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还是在21年的中秋之夜,如今时隔两年,再一次听到从荧幕那头传来的那一曲曲令人熟悉的旋律,我的心中不由得百感交集。

一、老歌好听,但听多了伤感

之所以会这么说,倒不是因为我觉得登台高歌的香港艺人唱得不好,表演得不专业。恰恰相反,我觉得大家唱得都挺好的,无论是成龙大哥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华仔的《中国人》、李克勤的《红日》,还是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吕良伟和赵雅芝的《上海滩》,以及汪明荃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基本上每听一首,都能让我感觉自己瞬间年轻了两三岁。

尤其是一代歌后,堪称不老传奇的徐小凤,她一登台就连唱了三首:《风的季节》《明月千里寄相思》《顺流逆流》。粤语和普通话无缝切换,而且无论怎么唱都保持着极致的优雅和醉人的嗓音。大家得知道,徐大姐今年都已经74岁了,还能登台献唱就很不容易了。我从十多岁还是个小丫头的时候就开始听她的歌,一直听到现在都不腻。

毫不夸张地说,她的嗓音就像是一坛极致醇厚的陈年佳酿。边欣赏她唱歌边吃饭,你根本不用下酒,听多了自然就醉了,再高浓度的酒精也比不了徐大姐的凤鸣。都说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两句话我也经常挂在嘴边。但凡事都有例外,至少在唱歌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徐大姐就是那个例外。

我听新歌听得比较少,不知道现在年轻一代的同志和朋友的音乐品味都是什么样的,也不太清楚大家都喜欢哪些新生代歌手,我最熟悉的基本上还是那些上世纪8、90年代的老旋律。没办法,毕竟,那些可都是我们这些年过40岁的中年人在年轻时的美好回忆啊。

流年似水,那些真正可以在我们的生命中闪烁光芒的东西,一定是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当我们初见的时候,很多东西我们只是单纯觉得好,却说不上来它哪里好,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大概就是因为发酵的时间不够,还没能把好粮食酿成好酒。或许人只有活到了一定的岁数,经历过了足够多的事情,才能品尝出其中的醇厚和芬芳来吧。

但是,恰恰就是因为这些熟悉的老面孔将这些熟悉的老旋律唱得太动人,听他们唱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我心中的感动就不禁转化成了伤感:台上粤语歌唱的都是老歌,登台的香港艺人都是老人,这些都是我在30年前就已经耳熟能详的,可我在23年所感受的香港的那些美好的东西,还是只停留在那个时代。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真的太少去关注如今香港娱乐圈的缘故,在今年的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上,我确实没认出几张香港新生代歌手的面孔。古巨基算不算?邓紫棋算不算?我承认我挺喜欢他们的歌,可他们跟我也是同代人了啊,这还能算新生代吗?

我经常能在网上看到大家吐槽,说内地现在的新生代歌手就没几个能打的,出道两年半,就凭一首《只因你太美》,也敢出去学人家开全球演唱会了。

我无意反驳大家的观点,但是有一说一,内地新生代们的进步我也是听在耳里的。周深的歌我听了,毛不易的歌我听了,阿云嘎的歌我也听了,我觉得都还不错啊。内地的新生代里头有一帮歌手我觉得是很不错的,是能听得下去的。当然,这些都是我这个40多岁大妈的一家之言,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错觉,或许年轻人们有自己的选择吧。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内地的新生代歌手当中还是有不少能打的,而且就目前看来,我认为他们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

二、香港之所以体面,是因为大陆让香港体面

可我在香港新生代歌手的身上就找不到这种感觉了,因为要是把对比的年纪拉平到周深他们的那个辈分的话,香港的新生代歌手我就真的不认识几个了,也就王嘉尔我还算有点印象,但是他的歌我也没听过几首,所以我没法给出什么评价。

至于之前那位一度在社交平台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香港顶流”姜涛,要不是看大家吐槽得那么厉害,我甚至压根都没听说过这么个人。好多内地网友评价他“红不过罗湖”,过不过罗湖我不知道,但应该是没过广州和惠州,因为这两地方是我在大湾区跑得比较多的两个地方,但是跑了这么多年了,我确实是没怎么听说过。

00后的同志和朋友估计不觉得这有什么,但对于我们这些从那个香港流行文化盛极一时的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这种感觉还是挺新鲜的。

大家要知道,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始终都占据着珠三角乃至整个华人流行文化圈里的高地,因此香港的顶流,在很大程度上讲,其实也就是整个华人流行文化圈的顶流。在那个年代,他们的影响力能破圈才是正常的。当初看《东北一家人》的情景喜剧,我都看到剧中人物念叨刘德华的桥段,你能想象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姜涛的身上吗?

为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的产生?是因为姜涛这帮人的天赋不如当年的四大天王吗?还是他们的表现不如曾经的香港艺人那么卖力?又或者是香港如今的文化土壤已经不足以孕育出过去那帮真正的顶流明星了?

这些原因或许有,但我觉得这些都还不是主要问题。香港流行文化眼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香港这座城市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二者说穿了其实是一致的:虽然香港回归祖国已经有26年了,但是香港人的心还没有回来。或者说得委婉一点,至少没有完全回来。

当初的香港流行文化为什么行?这些难道都是香港和香港艺人自己的功劳吗?黄霑是在哪儿接受的教育?黎明和王菲是从哪儿去的香港?徐克的《黄飞鸿》系列用的主演都是哪儿来的?《大话西游》和《武状元苏乞儿》是在香港能拍得出来的电影吗?

这么多年了,很多话大家也就是不说,但我相信所有人的心里其实都清楚:香港过去之所以体面,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大陆让香港体面的。

如果没有大陆源源不断输送过去的人才和资源,单凭从香港本土冒出来的那些苗子,香港流行文化的那所谓黄金十年,恐怕根本就支撑不起来。拒绝了大陆的香港流行文化圈,或许仍然可以创作出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品,但它们可以火出圈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多也就是在粤语比较普及的地方圈地自萌,总之就别奢望攀登华人流行文化圈的高峰了。

音乐圈都算好的,好歹都还有个姜涛。香港的影视圈更惨,我甚至连两个姜涛都找不出来。

就拿我曾经最爱看的香港动作电影来说,在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我最爱看的香港打星是成龙和梁小龙,姑且不论他们的祖籍在哪儿,至少他们自己是在香港成长起来的,算得上是原汁原味的香港艺人。

但是从90年代开始,情况就变了,除了成龙这棵常青树之外,越来越多的内地演员开始在香港动作电影上崭露头角,比如李连杰和赵文卓。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香港的本土打星在香港的动作电影里虽然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迅速崛起的内地打星面前,他们那种地位的权威性其实已经不绝对了。

进入2000年之后,香港动作电影南衰北盛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吴京和张晋这些新生代的内地打星逐渐开始大放异彩。好在这一时期还有甄子丹支撑场面,但是甄子丹在香港出道了那么多年,最后真正让他大红大紫的,也就是以内地为故事背景的《叶问》。这部片子并不是被香港观众捧火的,真正让叶师傅出圈的,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这些大陆影迷。

而且甄子丹当年的身份是美籍华人,他是在广东出生的,后来又去了北京学习武术,和吴京算是同门师兄弟。甄子丹能成材,美国和中国大陆也是出了一把力的,香港确实是他发迹的福地,但他的最大福分其实并不是香港赋予的。

至于20年之后,那基本上就没什么可说的了。香港本土挑大梁的打星基本上只剩下叶师傅和洪师傅这些老人,其他基本上就都是吴京、张晋和吴樾这帮内地打星的天下了。再后来,因为内地的电影市场也发展起来了,还愿意去香港谋生的内地演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香港的动作片也不可能老逮着叶师傅一个人薅,所以搞到最后,就连古天乐和张家辉这些非科班出身的演员,也得出来挨打了。

三、爱国,为什么成了年轻香港艺人的奢侈品

为什么现在香港的流行文化不体面了呢?这个说法其实不够准确,香港的流行文化也没有很不体面,一座6、7百万人口的小城市,依托着一门使用人口最多也不过几千万的小语种,撑到今天还没有完全被打趴下,算是很可以了。

我们今天之所以觉得香港的流行文化不那么体面了,主要还是因为内地自身的流行文化体面起来了。注意,我这里说的体面主要是指整体发展规模和产出效益,不是指个别内地艺人的私德就比香港那边的强多少,那是另外的话题,今天就不展开讨论了。

内地那是多大的市场啊?使用普通话的人口完全不是使用粤语的人口可以比拟的。陈奕迅红了那么多年了,唱出了那么多首脍炙人口的粤语歌,结果到头来,它们加起来的出圈效应都没有一首《孤勇者》来得强。游戏文化的加持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语言才是基本载体。如果陈奕迅是用粤语而不是普通话唱的《孤勇者》,那么这首歌估计也很难像后来那样,火得那么离谱。

我们今天之所以觉得香港的流行文化不那么体面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真正掌握着香港流行文化圈资源分配密码的那帮人,他们自己放弃了内地给予他们的体面。回顾一下29年香港经历过的那个黑色夏天,多少也曾在内地风光一时的香港艺人,在“黑暴”浪潮的裹挟之下,最后被拍死在了香江的沙滩之上。

这些对“黑暴”分子心怀同情,或明晃晃,或暗戳戳地支持两地对立的香港艺人,他们的存在难道只是个个例吗?我不这么看,我觉得要不是因为直到今天香港还有一帮人对他们百般包容,香港还有一个可以对他们百般包容的环境,这股子歪风邪气也不至于在29夏天突然就成了气候,而且直到今天都没有被清除干净。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反映,香港的教科书里或许不教社会主义的唯物史观,但是基本的事实是不会改变的,毕竟那就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客观规律。

我能理解为什么有些香港人直到现在还把那些或明或暗地支持“黑暴”分子的香港艺人当个宝,因为如今还敢在公开场合站出来这么说话的,要么是被国安法的铁拳给揍踏实了,要么就是被大市场的钢腿给踢老实了。只有那些已经破罐子破摔的“失足”艺人还可以寄托这些香港人的那点小心思,帮助他们维持“香港依然优越,香港流行文化依然优越,香港人依然优越”这个幻觉。

为什么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那些敢于公开站出来表达自己爱国立场的香港艺人,大都是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因为他们在香港流行文化圈子里的地位已经很稳固了,他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和资源,他们可以不在乎那些和他们立场相左的非主流声音,他们甚至可以不在乎香港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因为他们哪怕就此把身家都搬到了内地,今后也一样可以活得非常精彩。他们之所以一把年纪了还要出来抛头露面,很大程度上其实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因为放不下香港。

至于那些岁数要小得多的,还没在香港流行文化圈子里闯出一番天地的,直到现在也没能站稳脚跟的年轻一代香港艺人,他们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在成龙和刘德华他们眼中可以被视作“非主流”的那些东西,对他们而言,对他们的香港本土受众而言,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主流。

他们和他们的受众是生在香港、活在香港的,他们讲的是掺杂着英语单词的洋泾浜粤语。他们有自己的小圈子,他们需要照顾这个小圈子里的人的情绪。而在这种情绪当中,有一部分就是和内地对着干的逆反情绪。不管他们有没有说出口,但是去过香港的人都能感受得出来,他们就是不喜欢我们内地的社会主义这一套,那种负面情绪之强烈,远甚于内地人对香港的资本主义那套的反感。

所以我们今天很难看到新生代的香港艺人愿意勇敢地把自己的一颗红心掏出来,来到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这样的舞台上,高歌一曲。只要他们还把自己的发展格局圈定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上,只要他们还把自己的服务对象局限在香港本地那帮觉得洋泾浜粤语是什么了不得的高级语言的人身上,那么鸿沟就会永远存在。

王嘉尔之所以会成为那个例外,是因为他的事业的红火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内地市场绑定在一起的,他个人的兴衰和中国大陆的荣辱是绑定在一起的。所以他敢在伦敦开演唱会时明着和台下的人说:“中国就是人间仙境,你们这些说中国不好的傻叉全都给老子闭上嘴。”因为他确实有那个资本。

虽然很不情愿承认这一点,但我还是不得不说,在今天的香港流行文化圈子里,你要不是一个有财有势的人,你要不是一个已经拥有了一定业界地位的人,你要不是一个已经铺好了其他后路的人,你是很难主动站出来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这种话的。因为你要这么说了,但是你日后又没法在内地混出名堂,那你再回到香港基本上也就和演艺圈告别了。

结语、香港回归26年了,香港人的心也该回来了

可话又说回来了,不说就不说吧,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换做29年那会儿,我还会纠结一下,但现在我不了。姜涛过不过得了罗湖,我不关心,只要周深能过去就行。中国永远都不缺乏优秀的年轻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管一小撮人再怎么逆潮流而动,潮流始终都是滚滚向前走的。

我一个江西女人,也不是天生就会听粤语的,说白了也是被上世纪8、9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的强势给裹挟的。现在轮到大陆的流行文化强势了,我相信香港年轻人的音乐播放软件里头,迟早也会被内地歌手的嗓音给填满的。

香港回归已经26年了,我很希望香港人的心也能跟着一块回来。50年不变的约定这才过了一半,但是香港的资本主义和内地的社会主义究竟孰优孰劣,我相信明眼人应该都看出来了。香港还是有希望孕育出自己的周深的,但前提是得早点把心收回来,不要硬拖到27年还捧着个姜涛当顶流,否则那可就悲哀了。

0 阅读:1

爱电影的小美

简介:一个忠实的电影发烧友 每天分享不一样的电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