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佛教艺术丛书】《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觉囊卷》

文化纵横 2024-04-13 22:12:08

原创:浙大汉藏中心 转自:汉藏佛教艺术

【书名】《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觉囊卷》

【总主编】冯骥才

【主编】谢继胜

【副主编】王怡潇 王诗晴

【责任编辑】时雨 刘伟学 董建国 李文艳

【出版单位】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开本】8开(965mm×635mm)

【字数】250千

【ISBN】978-7-5552-8793-3

分卷序

完整的、带着温度和气息地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灵动的全貌,是具有家国情怀和广大视野的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愿望,也是从事民族、民俗研究的学者追求的目标。冯骥才先生主持的“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如同先生对我国各民族古村落的保护计划,也是功在千秋的宏伟设想,将活态艺术置于其赖以生长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之中,保存一个特定时代唐卡产生的具体形态,由此观察非物质文化发展并形诸遗产的进程。

明清之际,随着代表藏传佛教新理论的格鲁派的兴起,其他教派的传播空间逐渐被压缩,前期旧派如宁玛派的传播方式逐渐融合了苯教与民间宗教的成分,原本流行的萨迦派、噶举派则以不同的师承演化为更多的支派;佛教教义阐释体系与修习方式的变化也生发出一些后来被格鲁派等视作异端的新的教派,如希解派、觉囊派等。为了弘扬本派教法,这些派别寻求在多民族交会地带发展,例如早期希解派与西夏的联系,觉囊派在康区的传播等,其中觉囊派上承卫藏传统在康区发展壮大,延续至今,其艺术风格更能体现藏传佛教艺术的多元与变化,觉囊新旧唐卡的演变传承,也更能表现汉藏艺术行进中的活态艺术特征,这也是《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选择觉囊唐卡作为个案的缘由。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派别,不墨守成规,能够因循经典并根据自己的宗教修习实践寻找教法的真谛,觉囊派“他空见”对中观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基于本派僧众教法修习的实践。就藏族艺术史来说,觉囊派也有自己卓越的贡献,充满了独创性,特别是觉囊派法主笃补巴·喜饶坚赞(1292-1361)建造的见闻解脱塔,首创14至16世纪藏族居住地流行的“吉祥多门塔”样式,此后这一类型的大塔有江孜县白居寺万佛塔和昂仁县日吾其寺金塔。见闻解脱塔内留存的壁画,与夏鲁寺14世纪前后绘制的五方佛壁画风格有相近之处,但人物形象胸臂更加健硕,可以看作是觉囊派绘画的源头。觉囊派上师多罗那他(1575-1634)更是一位遐迩闻名的大学者,所著《印度佛教史》是中外研究印度佛教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书中对印度波罗艺术、缅甸蒲甘王朝时期的造像都有论述。多罗那他所著《后藏志》,记载了包括夏鲁寺在内的后藏重要寺院的建寺历史,并对各寺院殿堂的造像配置有所描述。此外,多罗那他胸怀再现佛陀胜迹建筑的理想,在觉囊沟主持修建了达丹丹曲林寺,即今甘丹平措林寺。现今寺中仍保留了大量17世纪前后的壁画,是藏族艺术融合汉藏青绿风格与后期尼泊尔纽瓦尔化的波罗艺术人物形体的杰出作品。平措林寺壁画的佛菩萨造像既上承印度波罗艺术的神韵,拥有纽瓦尔样式的世俗与妩媚,又弥漫着浓郁的中原地区元明时期青绿重彩的味道,与卫藏稍早的羊卓达隆寺和贡嘎曲德寺的汉藏艺术风格有联系也有区别。佛菩萨造像身体比例头部较小是平措林寺壁画明显的特征。这一时期觉囊派壁画灵动而优雅的造像风格,我们或许能在蒙古地区流行的哲布尊丹巴金铜佛造像中体味到,这也是觉囊派与哲布尊丹巴系统相关联的艺术佐证。

多罗那他为修习诸尊方便,专门编纂了著名的《宝源百法》(或称《修法宝源》),客观上建构了17世纪前后藏传佛教的图像学体系。见闻解脱塔和平措林寺现今留存的数百件石刻,大致保留了当时的上师、佛、菩萨、本尊与护法造像的量度比例和形貌,这一批石刻作品或许是《宝源百法》的图像实践展示,也是觉囊派从吉祥多门塔、平措林寺壁画至造像量度的艺术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觉囊派自后藏祖庭迁移至藏区东部之后,早期的艺术传统得以延续,并融入了18至19世纪康区的噶玛嘎孜画派,以具有鲜明辨识度的艺术风格引领了当地唐卡绘画的风潮。唐卡绘画作品以笃补巴和多罗那他等觉囊派高僧的生平事迹为绘画题材,借鉴了当时流行的本生如意藤画法,将藏区17世纪以来的叙事情节绘画推向新高度:人物具有更强的写实特征;画面背景更多来自画家的设计和创造;将绘画所据文本以异常细密工整的乌尖体榜题安置在画面上,绘画技法受到康区八邦寺为中心的带有浙派意味的嘎孜画派的影响;在色彩运用上,利用地方颜料创造出一种有独特风格、带有厚重灰度的石绿色来表现青绿场景。

《觉囊卷》收录有近十年来觉囊唐卡传习所学员的代表作品,是吸纳多方艺术流派的觉囊绘画延续古老的传承并在新的时代呈现的样式。作品总体的印象是画面清澈洁净;上师、佛、菩萨、护法、度母等图像形体量度准确,如法如律;唐卡使用的矿物颜料让画面色彩坚实稳定,绘画色彩冷暖协调,温润和谐,色调对比过渡自然;画面结构清晰,维度层次分明;线条流畅柔顺,点触擦不露痕迹。作品的总体风格分为两类:一类源出于藏区东部噶玛嘎孜画派,受到南宋及明代浙派、宫廷绘画青绿重彩的影响,有些作品创造性地将原本大片的青绿改为金黄色,人物形体吸收后藏拉孜县平措林寺壁画佛菩萨造像的特征,画面构图疏朗,上师、罗汉或大成就者题材采用不对称构图,在传统用线技法基础上,更加侧重晕染皴擦技法;另一类是传统单色唐卡如黑唐、红唐的改进样式,艺术家对泥金的运用出神人化,在单色勾线中略加几种相近色彩的傍线淡染,从而形成单色平面唐卡的二维与多维效果,使得原本沉寂平面的黑、红单色唐卡形成了一种纵深感。这是近年藏区唐卡艺术最有益的探索之一,也是善于创造的觉囊绘画以时轮金刚黑唐为代表的绘画技法发展的结果。

北宋画家王希孟年仅18岁就创作出了令世人震惊的长达十余米的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有人质疑画师这么年轻如何能创作出如此宏大而精细的画卷,看到本卷觉囊唐卡传习所学员的画作,我们可以相信宋徽宗的画院确实培养出了王希孟这样才华出众的艺术家,青绿重彩山水的绘画与唐卡的绘画有相通之处。包括觉囊唐卡传习所在内的藏区各地的唐卡画院,能在倡导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数十年间培养出一批技艺精湛的年轻艺术家,不只是得益于各位敬业的优秀教师对学员悉心传授技法以及学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激励,也不仅限于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支持,更是我们这一批年轻艺术家不为市井的喧器繁华所困扰,甘于寂寞,以执着、笃定的精神致力于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成果。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一名优秀的唐卡画师,确实要付出毕生的精力。这些年轻艺术家用虔诚的心来绘画,近乎苛刻地使用饱含活力的线条,用微细的笔尖点阵渲染出渐变的天空,用如丝的细笔描摹毛发与织物图案的细节;较大尺幅、重在刻画细节的唐卡,需要绘制数月甚至经年,更要时时注意画面整体的协调与统一,画面的繁简疏密、色彩的冷暖与形体的凸凹,线条的前后一致,这都需要在整个绘画过程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态,任何情绪的波动都会在画面中留下痕迹。正如觉囊唐卡传习所创办者壤塘藏哇寺嘉阳乐住上师所说,绘画唐卡如同笔端修习,是一个磨炼、调整、把握自己心性的过程,也可以说绘画唐卡就是一种修习的实践,心绪的散乱会在作品中留下痕迹。这也就是藏族唐卡的杰作为什么大多出自高僧大德和大成就者之手,而藏传佛教史上的大学者同时也是大艺术家的原因。

《觉囊卷》以文字和图像记录了明中叶以来从卫藏腹地辗转至东部康区,一个具有悠久传承史并能在新的时代不断调适、改变,进而发展壮大的藏族艺术案例,也是《中国唐卡文化档案》系列的一个缩影。

谢继胜

2022年9月20日

目录

向下滑动查看

后记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觉囊卷》从组织田野调查到编撰完成,今年已进入了第十个年头!

2013年,中国民协冯莉老师介绍我参与冯骥才先生主持的“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并推荐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的应届博士应聘天津大学冯骥才艺术学院。稍后,我参加了冯先生组织的项目说明会,当时考虑到我在北京,调查其他藏区的唐卡传承缺少必要的条件,就申请了项目组设置的《拾零卷》的编纂。本卷要求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主要唐卡传承区之外,选择有清晰传承的个案进行调查编撰。2011年以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恰好与嘉阳乐住上师的觉囊唐卡传习所有学术联系,我们试图在岩彩青绿山水与唐卡矿物颜料绘画之间找到艺术创作融合的新亮点,研究所邀请上师到美术学院讲座,师生对传习所的情况有所了解,为此我们选择了阿坝州壤塘县藏哇寺觉囊传习所唐卡绘画作为《拾零卷》的一部分。

2014年7月8日至8月12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利用冯骥才先生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的资助和嘉阳乐住上师的安排,成立了觉囊唐卡艺术考察组,由汉藏所谢继胜和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廖旸研究员带队,前往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觉囊唐卡传习所及周边地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第一批参加的同学有汉藏所王怡潇、王诗晴、王传播、朱晶晶、陈箫音、梁云云,加入考察队的还有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吴天跃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黄雯兰,汉藏所研究生贾维维和孟丽在完成青海海南、黄南等地新派唐卡调查后也汇入壤塘考察队。此后,王怡潇2016年至2017年间四次前往壤塘调查;谢继胜和中国民协唐卡项目组冯莉老师,以及王怡潇、浙江大学王瑞雷博士于2017年10月再次前往阿坝壤塘藏哇寺、确尔基寺、扎西日岗寺调查;中国民协冯莉老师、北京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张常煊在壤塘县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期间,整理了确尔基寺布贴大唐卡传承人的传承技艺。冯莉对扎西日岗寺及周边村落进行田野调查,梳理寺庙唐卡画僧的传承谱系及唐卡供奉习俗。

考察组成员从传习所150多位唐卡学员入手,分头访问学员本人和学员的家庭与直系亲属,力图用艺术人类学方法记录以唐卡为代表的藏传佛教艺术在新的时代所呈现的活态样貌,希望以此为契机建立连续的图像档案,追溯这些年轻艺术家的成长历程。这些访问记录作为唐卡文化档案极具“档案”价值的部分,是考察组从唐卡学员、教师各自生活史的角度对2014年前后唐卡遗产传习进程的较为完整的描述,如同保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定时间的一个断面。

在嘉阳乐住上师的安排下,谢继胜、马宁、王瑞雷、王传播、廖旸等拍摄了藏哇寺、确尔基寺老旧觉囊唐卡,并对阿坝州其他的觉囊派寺院如赛格寺,扎西日岗寺等收藏的唐卡和相关文物进行了拍摄和记录。

调查与编撰《觉囊卷》,也是培养藏族艺术研究生的极好机会,为此,首师大博士生王怡潇选择了《多罗那他图文传记唐卡的释读与研究》作为论文题目,王诗晴以《平措林寺石刻造像研究》作为硕士论文题目,讨论多罗那他图像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喜爱摄影的陈箫音则以访问拍摄资料为主,完成了艺术人类学的硕士论文,并以拍摄的图集举办了个人的摄影展。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觉囊卷》的完成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首先要感谢觉囊派第四十七代法主嘉阳乐住上师。正是上师的安排,我们得以对传习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也正是上师的协调,才使我们有可能拍摄到收藏在各个寺院的觉囊唐卡。上师数十年来也一直安排寺院的团队为我们拍摄相关作品,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没有上师与寺院的协助,《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觉囊卷》的编纂无法完成。要特别感谢马宁老师这些年来一直与我们密切合作,本图集很多图版,都是藏哇寺马宁老师拍摄和整理的;感谢忠德上师,喜多师傅,多让师傅在我们考察组访问壤塘时提供的协助;感谢确尔基寺睿智谦和、与时俱进的登德多吉活佛为我们安排拍摄寺院收藏的唐卡;感谢阿坝州马尔康市扎西日岗寺能周上师安排我们访问寺院;感谢旺青甲、僧格、丹尼、扎西拉姆、卓却、僧智担任考察组的口语翻译;感谢卡庐艺术陈百忠先生提供觉囊唐卡作品。此外,还要特别感谢调查期间居士林灶房为考察组员做饭的大姐庞珊、央金达姆和壤塘姑娘格桑梅朵。

上海金泽工艺社梅冰巧居士为传习所的学员开启了一扇面向浩瀚大海的窗户,提供了诸多帮助,让我们大家感念在心;青岛出版社申尧总编,刘伟学、时雨编辑为《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觉囊卷》的出版尽心尽力,时时督促,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觉囊卷》的具体分工情形,如下面的表格所示:

序言

谢继胜

第一章

王怡潇、谢继胜

第二章

谢继胜、王怡潇

第三章

张常煊、冯莉

第四章

王怡潇、王诗晴、王传播、梁云云,朱晶晶、陈箫音、张常煊、吴天跃、黄雯兰、廖旸;

记录稿整理:王怡潇;

审读:任赟娟

第五章

王怡潇、王诗晴、王传播、梁云云,朱晶晶、陈箫音、张常煊、吴天跃、黄雯兰、廖旸;

记录稿整理:王怡潇;审读:任赟娟

第六章

王诗晴

第七章

附录一:孟丽;附录二:王怡潇;附录三:王怡潇、谢继胜;附录四:王诗晴

图版摄影

谢继胜、马宁等

作品图版甄选与说明

王怡潇、王诗晴

后记

谢继胜

需要说明的是:经过数年的调查与研究之后,我们发现觉囊唐卡的相关文献和作品数量不少,完全可以独立成卷,向项目组汇报并经中国民协唐卡工作会议通过后,本卷名称由《拾零卷》改为《觉囊卷》,这样更加名正言顺。

唐卡文化档案《觉囊卷》的编撰,与我们以往的汉藏艺术史研究并不完全相同,访问的主要对象是一座学校性质的唐卡传习所,实地访问与田野调查要花费大量精力,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好在我们的带队老师和同学都有些许民族学、人类学的背景,并得到四川省级非遗传承人、传习所创办者嘉阳乐住上师的大力协助,时至今日,留驻我们脑海中的仍然是传习所150多位唐卡班学员清澈的眼神和真挚的笑容,为他们留下特定时代的记忆,是考察组工作的最大成就。

《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觉囊卷》近十年编纂的时间似乎很长,但对于冯先生设想的文化档案而言,仅仅是我国各民族非遗记录的一个瞬间。

愿吉祥!

谢继胜

2023年1月17日

考察掠影

视频录制中的采访嘉阳乐住上师

部分传习所学员合影

考察队员们正在采访唐卡班学员

考察途中的合影

考察队员陈箫音摄影:杉木初和她的朋友

考察队员陈箫音摄影:刚刚谢幕的男孩女孩们

考察队员陈箫音摄影:正在画唐卡的学员们

0 阅读:0

文化纵横

简介:传播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