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中,华妃小产的情形很特殊。
她流产真正的主谋是她的枕边人皇帝,以及太后。
皇帝一生之中, 曾经没了那么多孩子,唯独对这个孩子愧疚不已,一辈子都没有忘记。
毕竟,要原谅自己亲手犯下的恶行,和谴责皇后做的坏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这是读者以一种特殊的“上帝视角”看到的故事发展。
对于华妃来说,她的问题却在于,稍微复盘一下整个过程,就能看出她流产之事疑窦重重,但华妃却在皇帝和太后刻意营造的宠爱之中,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华妃根本没有搞清楚,端妃为什么要害她的孩子,却恨了端妃那么多年。
一在华妃报复端妃的那些年,她唯一做的无用事,就是发泄情绪。
无论是剧中还是原版,端妃都走低调路线,不惹事不争抢,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就行。
当时的华妃这才给了端妃几分薄面,信了端妃,喝下了端妃送过去的安胎药。
这也是华妃事后尤其憎恨端妃的原因。
她那么骄傲热烈的一个人,从来不给其他妃嫔好颜色,唯独对端妃保留了几分信任。
结果她唯一付出的友善,被惨烈的现实碾落得一丝惨红都不剩。
华妃焉能不恨!
身为母亲,她为那个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哭泣。
身为宠妃,她为自己轻信她人,付出尊严扫地的代价。
所以她对端妃的报复,也非常惨烈。
她没了孩子,她就命人强行给端妃灌了大量的红花,端妃也因此失去了生育能力,缠绵于病榻。
但她还是不甘心!
她失去了孩子,为何帝后还要保住端妃的性命和位分?
事后那些年,每当华妃想起那个没有的孩子,看着自己迟迟没有动静的肚子,因为没有儿子而受到的嘲讽,以及失去的美好前途,她就怒火中烧,带人去打骂端妃,并时时命人克扣端妃的饮食,让端妃享受最差的生活待遇,方能稍解怒气!
她身边的颂芝赶紧附和到——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奴婢知道了。
可见端妃在华妃的报复下,处境之艰难。
二如果说端妃一开始有可能对华妃有几分愧疚,那么在华妃常年的虐待中,这几分愧疚早就消散了,她对华妃也积攒起无法化解的仇恨。
这也是端妃没有把仇恨算在真正的始作俑者身上的原因。
一是她得罪不起。
二是这两位再怎么谋算,也没有亲自动手。
华妃不一样。
她发起飙来,亲自收拾过端妃不少次。
端妃按捺不住的时候,也曾经给过华妃提示。
端妃就华妃说过,如果我真的是罪大恶极,皇帝也不会留我苟活至今!
端妃如此,不过是想早些解开这场死结。
即使她比任何都能忍受煎熬,但这种滋味,真的很难受。
华妃需要做的事情是,在发泄完情绪过后,努力思考明白三个问题:
为什么端妃忽然转了性情,用如此明显的方式来害自己?
为什么她没有抓到端妃谋害自己的铁证?
明明指向如此明显,为什么皇帝和太后依旧要保端妃?
这里说发泄完情绪,意思是指对于华妃这样丧失孩子的女人来说,你不能要求她不生气,不愤怒。
这种要求太苛刻了。
三但华妃的愤怒持续了很多年,就是她本人的问题。
华妃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任由愤怒的情绪遮蔽自己的理智。
就连敬妃冷眼旁观整件事情,都明白这件事情不是华妃所看到的那么简单。
华妃身处其中,却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抓紧时间」去报复所谓的「施害者」。
二是她没有任何风险意识。
身处后宫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华妃早就失去了警惕意识。
为了榨干她娘家的利用价值,皇帝刻意宠爱乃至纵容华妃,给了她不同寻常的恩宠,让她凌驾于诸妃之上,甚至看着她打压皇后。
皇帝就是想看她飘飘然不知所以的状态。
华妃于是真的相信——皇帝是爱她的。给不了她更高的位分,是因为碍于太后,毕竟后座上的人是太后侄女。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无子。
这就加剧了华妃对端妃的憎恨。
在皇帝、太后和皇后三位导演安排的舞台剧中央,华妃早就抛弃了身为宠妃该有的警惕和清醒。
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一点证据,就是华妃从宫外请大夫这件事情。
华妃嫌弃宫中御医医术过于温吞,就提出要从宫外找一个大夫来。
她走的是官方渠道——向太后和皇后申请,直接把大夫带到宫里。
太后认为华妃理由充分,过分拒绝只会让她起疑,于是同意了。
太后这边又命竹息姑姑暗中警告大夫,好好说话,结果华妃再一次丧失接近真相的机会。
其实这种时候,相较于官方渠道,华妃更应该走的是私下调查,她才有可能提前摆脱沦为皇帝牵线木偶的处境。
她的思维惯性,和皇帝、太后的刻意培养有关。
她入宫后,凡事所求,都能得到满足。
她有什么需求时,根本无须私底下活动,或者求人办事,或者安排自己的心腹暗中完成,导致她完全被上位者拿捏。
甄嬛就比她早日看清。
甄嬛不喜欢温实初,但开口有事时“实初哥哥”叫得很欢快,这才有可能在看病这件关键事情上,摆脱皇后的控制和谋害。
可以说,华妃对端妃的恨,只是太后和皇帝想让她看到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