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隶书经典是《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hé)阳令曹全碑》,立于公元185年。
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
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内容为记叙东汉末年官员曹全的生平事迹。
曹全碑
1572年(明朝万历皇帝刚登基的那一年),在陕西郃阳旧城莘村掘得此碑,出土时全碑字划完好,一字不缺。
当时就有有心人拓出数张拓片,称为“初拓本”或“城外本”,现藏于日本大阪汉和堂。
但人们将碑移至郃阳城内时,不慎损坏了首行末“因”字之右半。后来,经过清洗后又做了精拓本,称为“城内本”,现为故宫博物院所藏。
1672年,碑身出现裂痕,不过字迹保存的还算完好。
到了抗日战争期间,郃阳因靠近西安,不时遭到日本敌机轰炸。郃阳县拓印碑石的工人行知省等人按照县政府命令,筑窑洞埋藏《曹全碑》,并严守秘密,终于护得国宝周全。
1956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将《曹全碑》挖出,现保存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展室。
曹全碑拓本
大部分学隶书的人,入门首选《曹全碑》。
汉隶那么多,为啥它能成首选?
1、《曹全碑》碑文保持极为完整,极少残缺,拓本清晰。
要知道临帖最重要的是要“原汁原味”,但古时书法作品,写在竹简、丝帛上的往往难于保存,出土即朽。而刻于山岩、石碑上的,不是被自然风化剥蚀,就是被人为损坏。像《曹全碑》这样清晰完整的实属罕见。更何况《曹全碑》字数也比较多,更适合看清结构笔画、摸清规律、体会原作的神韵。
2、《曹全碑》是汉隶成熟期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结体匀整。
《曹全碑》是晋王敞等纪念曹全功绩而立,所以书写及刻碑者都态度端正、竭心尽力,拿出了当时最好的状态,成就了典范。
《曹全碑》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是典雅秀美一路,在技法上以精到工整为胜。初学者笔力未逮,正值蹒跚学步之时,所以选择秀逸工整的范本更为适合。
3、《曹全碑》,笔画粗细均匀,行笔温润,软笔、硬笔书法均可学习,两全其美。
《曹全碑》书体以圆笔为主,其圆笔含蓄温婉,方笔则刚健坚实。
多以中锋行笔,落笔蓄势敛锋,笔画平实不滑,没有过度的起伏。即便是硬笔,也能通过施加的力道轻重,写出波挑效果。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
明孙承泽评《曹全碑》:“字法遒秀逸致……汉石中至宝也。”
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称:“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
清代学者万经则赞其:“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甚至还有人因《曹全碑》寓神峻于清秀之间的风格近似王羲之的《兰亭序》,把它推崇为“隶书之《兰亭》”。
PS:
隶书到底是“燕尾”还是“雁尾”?
说“燕尾”错了的,主要是根据燕子尾巴是分叉的,不像磔笔的日常印象而得出的结论。
实际上,你看看燕子在不飞行时,尤其是站立时侧面看过去的尾巴,再对比一下大雁的尾巴,你就会发现,同样是站立时,侧面看燕子尾巴上翘很像磔笔,反而大雁的尾巴末端是下垂的。再在飞行时,大雁的尾巴呈扇形,那也不像磔笔。
更有力的证据是,“蚕头燕尾”一词来自于宋徽宗赵佶《宣和画谱·颜真卿》,原文为:“惟其忠贯白日,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后之俗学,乃求其形似之末,以谓蚕头燕尾,仅乃得之。”颜真卿捺的写法借鉴了隶书横画的写法,所以后人就把这词用在了对隶书的形容上。
(未完待续,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加关注可看之前文章以及及时获得更新提示。每天1分钟,通晓书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