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木偶剧在晴川阁实景开演,大禹治水故事在孩子们眼前“活”了

长江日报 2023-06-10 23:30:28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0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伍丽亚)“九河不治,洪水泛滥;禽兽繁殖,五谷不登;鲧治洪水,九年无功;禹承父志,治水建功……”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场户外实景木偶剧大戏在晴川阁上演,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的青年演员们手举头戴草帽、一身素服的“大禹”,向“舜帝”起誓,定要除妖治水,还百姓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大禹受命治水。记者万建辉 摄

“大禹”领命率领两名随从从高台走下,从前来观剧的家长、孩子们身边走过,眼前一幕孩子们看愣了。还没回过神来,远处传来水怪无支祁轻蔑的声音:“人还敢跟神斗,找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等两名青年演员“架”着的无支祁出场,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眼前的无支祁一身黄毛、红眼珠,全身像瘫软无力,嘴里说出的话却硬气十足。

大禹治水受水怪无支祁阻挠。记者万建辉 摄

等到大禹派长有翅膀的应龙打逃了无支祁,一只老龟又晃晃悠悠挡住了大禹治水的脚步。这只老乌龟名为赑屃(bì xì),它上场也同样对眼前的大禹嗤之以鼻,大禹指出它把云梦泽当作自家游泳池,不顾百姓安危,赑屃却说:“云梦泽就是我游泳的池子,你们把池水放干了,我上哪游泳啊,不行,我要搬石头把泽水堵住,对啊,(大禹)快来帮我搬石头吧!”

曾阻挠治水的赑屃(bì xì)被大禹收编为治水的成员。记者万建辉 摄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赑屃竟被大禹收编为治水的成员,最后成为汉水入江口镇压住水怪无支祁的龟山,即“灵龟镇怪化龟山”。大禹治水的队伍随之转场,观众和小朋友们赶紧跟了过去。接下来上演的是“疏江导汉”和“晴川庆典”。

晴川阁武汉大禹文化博物馆馆长刘玺逸告诉记者,该馆与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联袂打造了《大禹晴川情》大型原创木偶剧,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陈俊担任编剧,原中国木偶剧院导演王镭担任导演,所有角色均由武汉人民艺术剧院优秀青年演员饰演。主创团队耗时一年多打磨剧本,反复推敲细节、倾情演绎。

演出现场。记者万建辉 摄

该剧分为“云梦大泽”“斩妖除怪”“疏江导汉”“晴川庆典”四大篇章,故事情节涵盖“灵龟镇怪化龟山”“大禹种下殿前柏”“大禹治水收赑屃(bì xì])”“总督寻宝镇水怪”等本地传说,突破了以往的形式单一的木偶剧舞台演出,将中国木偶剧的传统技艺与传说故事完美结合,让游客在景区内沉浸式感受非遗韵味。

该剧编剧陈俊告诉记者,武汉大禹治水传说作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反映大禹在我国中部长江流域治水的独特而典型的神话故事,流传数千年,家喻户晓。武汉大禹治水传说讲述的是尧舜禹部落联盟时代,长江、汉江流域特别是武汉段水患成灾、民不聊生,大禹率众在武汉疏江导汉,驯服了洪魔,使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表现了大禹爱民忧民、坚忍不拔、尊重自然、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精神。

演出现场。记者万建辉 摄

陈俊说,源于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呈现的不仅是一种与其个体相关的历史功绩,而且给后世华夏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武汉大禹治水传说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其他大禹治水传说相通,但在故事内容上,将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山川地物相融合,呈现出地域性强的特点。编剧《大禹晴川情》剧本时,正是考虑到了这些特点。

现场一位观众表示,《大禹晴川情》选材佳、创意好,深入把握历史文脉,以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大禹治水传说和武汉杖头木偶戏相结合为背景,用传承了二千年的木偶戏,演绎四千年前的传说,将两项“非遗”融为一体,解读大禹文化的内涵与本质,大力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彰显武汉地域文化的优势与特色,让观众实景体验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同时打造地标性文化品牌,推动文旅融合繁荣发展。

据介绍,木偶戏(武汉杖头木偶戏)是一种源于荆楚民间傀儡戏的传统戏剧,与本地区的民俗文化、民间技艺、地方剧种、曲艺文化紧密融合。“武汉杖头木偶戏”距今有170多年的历史,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荆楚特色闻名全国,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以后,作为木偶戏(武汉杖头木偶戏)保护单位,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创新形式,编排多部新剧,屡屡获奖。近几年,“木偶+”突破局限跨界融合,使木偶艺术这一非遗文化“冲破次元壁”。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