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上海海燕制片厂决定——举全厂之力,培养新生代的年轻演员。
于是前一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梁波罗进入大家的视线。
全班那么多学生,只有他一个人被海燕厂选中。
在孙道临、李纬、陈述、仲星火、顾也鲁等知名演员的拱卫下走进《51号兵站》。
化身“小老大梁洪”,重建起51号兵站,周旋在敌人内部。
梁波罗因此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成了“英雄”的化身。
也成了无数姑娘心中的“白马王子”。
能在一群尖子生中脱颖而出。
能在机会降临的时候紧紧抓住并一飞冲天。
很多人说梁波罗运气真好。
可红火之后没两年被遭遇寒冬,梁波罗说,我们那代人运气都不太好……
去做想做的事——当演员
1938年12月31日,迎着这年的最后一天,梁波罗出生在古城西安的一个书香之家。
因为出生后偏胖,脑袋和小拳头都圆圆的,家里人就说这孩子像球。
于是英文单词“ball”就成了这个新生儿的小名。
可说来也有意思,梁家请的保姆说不来英文。
每喊一声“ball”自己就十分别扭,没两天英文称呼就成了中文发音的“菠萝”。
一个人影响一家人,家里人刚开始觉得有趣,慢慢都这么叫。
孩子满月之前,梁家爸爸一开心,就此将同音的“波罗”定为了儿子的大名。
别看名字起的随意,梁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一点也不随意。
文化成绩抓得紧,多种艺术学习紧随其后,对品性举止方面的养成也有要求。
梁波罗在父母的培养下,成了街坊邻里交口称赞的榜样少年。
而一路从小学优秀到高中。
1955年,梁波罗同时拿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
父母没有给出建议,一切都由十几岁的孩子拿主意。
从内心喜好出发,纠结再三后,梁波罗决定成为一名演员。
也与焦晃、杨在葆、李家耀、张亮等人成了同学。
“我家里没人做表演,但父母开明,给了我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说世道艰难,能做喜欢的事不容易,要我选了就要坚持,别对不起自己。”
将父母的话牢记在心,离开家门往南去,梁波罗踏实地学习,也认真琢磨表演两字的真谛。
4年的季节更迭在不知不觉中过去,成绩始终优异的年轻人走出校门就迎上机遇。
1959年夏天,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到上戏找新生代演员。
综合了表演班所有同学的成绩、外在形象和老师对个人品行的评价。
他们选出了20岁的梁波罗,说他是个站如松,谈吐如春风,眼里对表演有热爱的人。
一个班里选一个,如果说这样的梁波罗只有运气,恐怕也说不过去。
从校园进入社会,梁波罗转得十分顺利。
进入海影厂就被安排跟在温锡莹、高博、孙永平身后出演《向海洋》。
化身“小洪”得到厂里领导的赞赏。
1960年,抗战片《51号兵站》开拍,经众人的一致商议,梁波罗第一次挑起主角梁。
“那部戏的导演是刘琼先生,演员里除了我,其他的全是厂里有经验、演了好几年戏的前辈。跟在他们身后受庇护,我只有感激,就不想辜负大家的期望,很想把角色演好……”
李纬化身“马浮根”,张翼成为“老杨”,高博饰演“吴明”,顾也鲁是“宋先生”……
除了这些说得上名字的配角。
就连客串只出场几分钟的帮会成员、俘虏兵、特务等角色。
也是由陈述、仲星火、刘非、崔文顺等知名演员来演绎。
被围在中间的梁波罗为了表现好角色专门去往片中人物所处的场景中体验生活。
而著名演员孙道临收其为关门弟子,从这时候开始就手把手指导其演戏。
“我的恩师是一位非常无私,非常正派的先生。一句台词该怎么说,哪几个字重音,从哪里断句……想要表现情绪,可以加上小动作,比如紧张时手就下意识摸一下裤缝再握紧,再比如偷听时自己真的屏住呼吸,演出心提到嗓子眼里……”
刚红火就沉寂——差运气
孙道临实实在在教导梁波罗,将自己在表演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巧都给了出去。
同时也让他记住:想要做好演员,就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对得起观众的喜爱,不愧自己选择的职业。
而在电影《51号兵站》中,梁波罗将老师教授的东西嚼烂记在心里,也都为自己所用。
化身青年军人“梁洪”,在剧中为了加强兵站的力量。
更为了重建51号兵站,恢复大部队后方的后勤供给路线。
用帮会门徒“小老大”的名义作掩护,进入敌人内部在危险的边缘行走。
梁波罗演出了“梁洪”的机敏勇敢和大义睿智。
这部影片在1961年上映后受到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而他自己也不负众望地抓住这个被人捧起的机会。
被人称赞为“小孙道临”,之后打开自己的戏路,成了当时名噪一时的“当红小生”。
“老师告诫过我,不能只演一个类型的角色,不能抱着就要演主角的心态生活。我一直牢记在心,后来又花了两年的时间沉下心去学习。”
1965年与王金娥、施融、张国平一起主演电影《小足球队》。
梁波罗化身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社会青年“吴安”.
一副油头粉面的模样,向学生贩卖自己的那套名利主义以及个人英雄主义。
最终集体与团结的力量,破碎了个人逞强争风头的“零兵散将”。
梁波罗用“吴安”,让观众看到了他不同风格的演绎。
也让观众再次记住了他帅气的脸。
只可惜时间很快来到1966年。
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长达十年之久的寒冬,从一滴像老天的眼泪般的雨点中到来。
《小足球队》之后,梁波罗无声地沉寂下去整整12年。
先是被扣上修正主义的帽子,被关入牛棚整日里接受批评。
之后因为一声“小孙道临”,他又被打成“文艺黑线的接班人”。
从此与农作物和牲畜打起了交道。
“在那个农村里我管了一群羊,还包下了公社几头猪的喂养工作,农忙的时候要被拉去播种、抢收,闲一些了就要去劈木头。我长那么大从来没有和这些打过交道,说日子苦吧,其实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会了很多生活技能……”
不能演戏的日子里,梁波罗就把田间和地头当做舞台。
夏日的午后干活也犯困,他就一边平地,一边带动着周围人先唱《洪湖水浪打浪》。
唱完再来一首《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
“厂里也有人下放到一起,工作不紧的话我们就偷偷地给村里人简单演演话剧,模仿一下有的电影里的经典场面。当地人爱看,也就没人阻止。我们也爱演,因为观众会跟我们说哪里演得好或者不好……”
1976年,北风将歇,寒冬被黎明的阳光冲散。
20多岁之后美好的10年韶华在“运动”中无踪,这是那个时代演员的悲哀。
好不容易蒙受的冤屈得以洗脱。
直到1978年回到上影厂(1973年海燕厂与其他制片厂合并为上影厂)。
梁波罗才有机会再次站在镜头前。
人老了心年轻——当畅快
再受导演刘琼的提拔,与焦晃、王惠、潘虹、郭凯敏等人主演《沙漠驼铃》。
对“范志杰”一角的精彩演绎,让梁波罗被导演赵心水看见。
走进其执导的电影《瞬间》与黄梅莹搭档送上精彩作品。
1980年,已经42岁的梁波罗搭档着向梅演绎谍战片《蓝色档案》。
银行职员的助手“李华”,让他再次被观众们想起。
只是当初最好的年华以及最好的成名时间已经错过。
曾经被夸“帅气小生”的梁波罗身上,已经有了风霜与时光的痕迹。
不执着于主角的位置。
他在《小城春秋》《子夜》《闪光的彩球》《都市刑警》《情海浪花》等影片中以配角的姿态活跃。
也走进电视剧的范围,将《梨园生死情》《豪门惊梦》《地下交通站》等作品奉上。
又是十多年时间执着于影视行业,梁波罗说:
“我不喜欢自己说表演,我喜欢真实地去演,也喜欢听观众交流观影感受,以此提升自己。我们那代人,还有我们上一代的人运气不好,没赶上好时候,什么‘运动’都没错过,年岁也被耽误了。但好在从磨难里坚持下来我们还有舞台,我们感受了不一样的人生,从里面汲取力量,对表演也有帮助……”
而一边演着戏,一边在领导“电影工作者应该多学些艺术傍身”的鼓励下跨领域发展。
80年代初,梁波罗开始涉足歌坛。
“不是唱着玩的,我大学的时候就唱过歌,后来也跟上海乐团的歌唱家刘明义学过……”
和沈小岑一起参加18次音乐会,登上上海电视台中秋文艺晚会,将一首《卖汤圆》唱成大街小巷耳熟能详的歌。
1983年,梁波罗被邀请录制了我国49年以后内地的第一盒歌曲专辑。
由他演唱的《草原之夜》《南屏晚钟》《清晨》《忆江南》等歌。
至今在人不少人的心头回荡。
而在舞台上不知疲倦地奉献。
走下台的1992年,54岁的梁波罗差点被一场疾病带走生命。
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住进医院,在紧张的手术后高烧10多天。
“我的妻女多次拿到医院出具的病危通知书,她们害怕极了。好在我挺了下来,又捡回了一条命。”
但也是在这场病之后,梁波罗卧床了很长时间。
他那以往温柔如水的妻子刘君蓉二话不说撑起一个家。
一边不辞辛苦地工作挣钱,一边照顾病中的丈夫,宽慰放心不下的女儿。
“我们是一起走过困苦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不用说话,一个眼神就能知道对方要什么。这是长久生活培养出来的默契。这么多年我们从没分开发过,只要有对方陪着就知足了。”
在妻子的照料下转危为安,在女儿的陪伴下心情舒畅。
而到如今,梁波罗老先生刚过完84岁的生日。
他的女儿“南菁”早年已经成家,还生了个女儿常在他膝头环绕。
2013年,梁波罗与秦怡主演完电视剧《心曲》之后便不再演戏。
他更多的开始关注生活,愿意在孙女的指导下将个人社交软件玩得熟练。
对很多新鲜事都保持着好奇心,总想着去探索。
头发虽然已经花白,但精神实在不错,喜欢年轻新潮的打扮,梁波罗说:
“我喜欢跟年轻人那样去打扮自己,学习,接触新的事物,看不一样的东西和风景。我孙女说的,人不老心就不老,心不老人就不老。我喜欢演戏、唱戏、写字、唱歌,我现在最喜欢的表演是朗诵,宣传正能量,做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
在时光的流逝中,和梁波罗一同走过岁月的观众也已经老了。
如今的很多年轻人不太能理解这些老演员们为什么会受到父辈母辈们的喜爱和追捧。
他们只觉得:“老电影那么老,剧情也没什么新意,那时候的明星跟现在简直没法儿比,那时候的演员放到现在估计都会混不下去,怎么长辈们还会喜欢那么多年啊!”
可能这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
曾经的电影放在现在或许老了,但曾经的情怀放在现在依旧年轻。
梁波罗用银屏上的形象,丰富了一代人的记忆。
只是不知道,他的“梁洪”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